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

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他们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

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出父母的品格。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孩子的思想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记。

幼小的儿童往往以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和模式。

例如,把妈妈当作妻子和女人的象征,把爸爸当作丈夫和男子的象征,逐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概念。

而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范型,他们的喜悦或沮丧,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望和机会,他们的相互爱慕、争吵、合作、竞争和冲突,甚至习性爱好,也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逐渐形成了对人、对社会的看法。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架桥梁,毫无疑问,属于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

现代社会的正规教育时间,一般长达 9年至 16年,在这期间,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

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

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

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工作单位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生活经济状态、人生(职业)目标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真正踏入社会后,人们学习技能,遵守规范,扮演角色,真正适应现实生活。

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当世界进入到高科技发展的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便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五花八门的传播工具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它们或教人以善,或教人以恶,其作用可与家庭、学校相匹敌。

从传统到现代,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大也最多的大众媒介可说是书籍。

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读书,是打开这宝库的钥匙。

打开书本就会在你面前展现出琳琅满目的知识珍宝,任你去探求、去采掘、去装载。

书,是人生的向导,它会启开你观览世界的窗户,引导着你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理想的境界。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镜中我P41答:库利生动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代沟P46答:代沟在社会学中是指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出现的差距、隔阂,甚至冲突。

3、初级社会群体P70答: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人的社会化有什么意义?P30答:1从个人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是满足个人需求、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社会要延续,必须要求新加入的社会成员了解其已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社会化就是社会以它特有的文化将新成员不断教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成员的过程。

2、社会组织有哪些特征?P83答:社会组织有如下的特征:第一,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第二,非情感的关系;第三,规范的互动形式;第四,复杂的组织结构。

3、权力分析有哪些基本模式?P98答:权力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个人之间的支配关系。

第二种模式是帕森斯等人倡导的“权威—合法化模式”,它关注的核心是具有合法性的权力,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

第三种模式是法国思想家福柯提出来的,可称之为“生产—运作模式”。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中国的单位制度有什么样的独特特征?答: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由于整个城市的资源和组织都被纳入单位制度的框架下,单位成为掌握几乎所有资源、覆盖整个城市社会的组织;而单位的劳动关系又几近是终身雇佣的劳动关系,单位很难解雇单位成员,可是单位成员自己想要调换单位也极其艰难,多数人一生都只在一个单位工作,因此,单位成员对单位形成了高度的制度性依附。

所谓制度性依附是说,单位成员对单位的高度依附是由单位制度本身所决定的,而不取决于具体的人际关系。

这种制度性依附是单位制度的基本特征,它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单位成员对单位的社会和经济依附。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绝大多数行业确定的是低工资、高福利政策。

第二,单位成员圣单位的政治依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并不仅仅是一个福利共同体,更是一种通过福利共同体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的方式。

第三,单位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人身依附。

在这三重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单位制度文化。

在单位制度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性依附使国家对城市社会及其社会成员实现了有效的高度控制和整合。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社会流动又叫社会位移,指个体从一种社会集团移向另一种社会集团,或从某个社会集团内部的一个层次移到另一个层次的现象,也包括不同阶级之间个别成员的互变。

社会流动只是个体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或不同层或不同集团之间的地位变迁,而不是阶级、阶层的整体转移。

个体的社会流动,不仅是个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流动就个体的期望和奋斗目标而言,其一般趋势是向上流动,而不是向下滑坡。

在早期的社会流动中,导致社会位置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借助经济地位的变化(如发财)政治地位的主流(如职位升迁)、军事力量的干预(如政变)、教会的作用和婚姻关系等等,个人的知识,才干只是次要的因素;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竞争和交往使个体的社会流动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智能和人格特征,即知识、才干和个人品格等因素。

人们发生何种的社会流动,大致有着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社会生产单位和社会化组织供给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取决于个人后天努力。

从社会研究的视角来看,前两者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即个人能力之外的原因,后者属于自致因素,即个人努力的结果。

考察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历程,可以发现上述的因素交织错落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升降的际遇。

一、社会流动的类型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3种类型。

(一)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

垂直流动可以伴随地区间流动,也可是原地升降。

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它多半是地区间的流动,也包含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工作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流动。

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极为重要。

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

如果一个时期内向上流动的频率超过向下流动,说明社会在进步,反之,说明社会在倒退。

每个人都希望向上流动而不希望向下流动。

但每个社会向上流动的机会分布是不均匀的,只有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这个条件就是知识、才能和机会。

对社会来说,关键是要有各种合理的流动渠道,要有一套选优的标准和实施办法。

这些渠道、标准和办法是在社会流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社会选择而不是决策人的主观设计。

水平流动可以使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和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影响着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同一产业的内部结构。

它带来人员的交往,有利于各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能打破地区和人群的封闭状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在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流动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社会学对此种流动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的一生,在哪个年龄阶段,哪种职业地位的人发生流动的次数最多,他们向哪个方向流动等。

研究的目的是探求人生中的一条流动曲线。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社会学尤其重视代际流动的调查研究,因为代际流动更能反映社会变迁的方向,改变着社会乃至家庭的职业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