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课程论文

财政学课程论文

浅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持“三农”,保障民生摘要: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主要有: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整。

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是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

可以说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今所倡导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也在逐步优化。

但是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们更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要把发展成果用在“三农”和民生上。

因此,我们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财政支出机构支农支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近几年,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支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并且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保障改善民生。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民生等重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

”我国的财政支出也由“吃饭型财政”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变。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输入性通胀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压力,日显沉重,社会矛盾和腐败不公问题突显等等,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财政体制。

一、我国近期财政政策变化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决定从1998年8月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举债规模和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出口,通过改革克服那些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2005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产生了严重影响,我国再次明确及时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迄今为止,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调控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较快的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我国将继续实施和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将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三农”投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重保障和完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我国“三农”支出结构的现状与症结“三农”支出是指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的总和,并不是单独的预算科目,只是因为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差异,“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考察我国财政支出用于“三农”方面的情况。

专门把涉农的各方面支出项目综合反映在“三农”支出中,因此与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关支出会有所交叉。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主要用于:涉农补贴,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农产品储蓄费用和利息。

其中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支出占最大比重,其次是农业的开支,再其次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表—1 2006-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表—2年份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中央财政支出(亿元)比上年增长(%)“三农”支出占中央的比例(%)2003 2144 12.55 15663 8.3 13.69 2004 2626 22.48 18274 13.3 14.37 2005 2975 13.29 20249 13.4 14.69 2006 3517 18.22 23482 15.9 14.98 2007 4318 22.78 29557 25.8 14.61 2008 5955 37.91 36320 22.8 16.40 2009 7253 21.80 43901 24.1 16.52由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数额逐年显著增加:2006年投入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2007年投入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8%增长;2008年投入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1%,2009年投入72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2010年投入8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从相对情况来看,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增长率,在表—2统计的7年中,有4年慢于中央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3年快于中央财政支出的年增长率,说明“三农”支出的相对地位并不牢固。

从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全部比重来看,呈现比较稳定的特点。

因此,中央财政“三农”支出绝对数增长显著,但相对数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中央财政在收入和支出均高速增长,财力日益雄厚的情况下,对“三农”并没有给予太大的倾斜。

针对“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设不足等。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尽管近几年我国“三农”支出增长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我国“三农”支出仍存在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态势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财政支出越来越向民生领域倾斜,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日益凸显。

表—3 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的投入状况(2007-2010年)由表—3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分别从2007年的7122.3亿元、5447.2亿元、1989.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12450.0亿元、9081.0亿元、4745.0亿元,分别增长1.7倍、1.7倍、2.4倍。

另外,为实现全社会“居有其所”的目标,“十一五”以来,国家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07年中央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为51.0亿元,2010年达到1125.7亿元,2011年预计达到1292.7亿元。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力度。

据统计,2010年,全国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投入就超过8000亿元,这一规模将在2011年超过1.3万亿元。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公共财政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经济事务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民生支出。

(2)财政教育支出仍存在着相对规模不足,“科教兴国”难觅财政支援,教育资金缺口大,结构失衡的状况。

(3)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偏低且城乡间不合理。

(4)财政卫生支出仍然不能满足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需要。

表—4:城乡卫生支出状况(2001~2008年)项目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总额(亿元)合计800.6 908.5 1116.9 1293.6 1552.5 1778.8 2297.1 3593.9 城市662.1 757.3 940.9 1089.5 1292.1 1343.9 1562.6农村138.5 151.2 176.0 204.1 260.4 434.9 734.5政府农村卫生支出占比(%)17.3 16.6 15.8 15.8 16.8 24.4 32.0政府卫生城乡支出比4.85.0 5.3 5.3 5.0 3.1 2.1人均卫生费用(元)合计393.8 450.7 509.5 583.9 662.3 748.8 854.4 1094.5 城市841.2 987.1 1108.9 1261.9 1126.4 1248.3 1516.3 1862.3 农村244.8 259.3 274.7 301.6 315.8 361.9 358.1 454.8 人均卫生费用城乡比3.4 3.84.0 4.2 3.6 3.5 4.2 4.1目前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一是财政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偏低。

二是在科教文卫事业费增长中,卫生所占的比重偏低,仅仅在6%~21%之间,而教育则在61%~74%之间。

三是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在城乡间仍不均衡。

正是由于这种卫生资源偏向城市以及财政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投入的下降,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设备简陋、缺医少药的局面仍然较严重。

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措施,惠“三农”,保民生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这在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科学的支出结构,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支出结构迫在眉睫。

按照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方针,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兼顾,有保有压,重点安排农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支出。

1、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的措施(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政府公共投资、土地出让收入等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农村信贷投放。

(2)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3)促进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补贴政策。

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

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全面推开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

(5)促进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1)压缩经济事务支出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例,继续加大民生投入金额(2)继续加大财政教育支出力度,进一步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3)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5)完善财政住房保障支出制度建设,实现住有所居的社会目标六、总结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相比较,我国财政用于“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方面的支出仍然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