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复习笔记-第十七章 行政合同【圣才出品】

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2版)复习笔记-第十七章 行政合同【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行政合同

一、概述

1.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是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对于概念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不但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可以缔结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之间、行政机关和其所属下级机构或者公务员之间亦可能存在行政合同关系。在法律有特别规定时,非行政主体间也可能缔结行政合同,这时对合同性质的衡量标准是采取实质标准而非形式标准。

(2)行政合同是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

2.几组概念的辨析

(1)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合意来产生法律上效果的行为。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在于:

①两种合同的根本差别在于标的内容,也就是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

②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对合同构筑的理论基础、法律调整方式以及救济的不同,或者说不完全相同。

(2)行政合同与具体行政行为

①缔结行政合同的行为不是公权力之措施,因为它不像具体行政行为那样是建立在单方权威和服从的关系上,而是建立在双方关系之上。

②具体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可以将单方意志施加到相对人身上,并产生权威性的拘束力,必要时可以以强制手段来实现行政行为所欲达到的目标。而行政合同的法律效力的产

就是法律效力发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3)行政合同与社会服务承诺

社会服务承诺制主要在三类由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行业中适用:①管制性服务行业,如户籍管理、公共安全、执照核发等;②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行业,如环卫、城市公交、公共文化设施等;③“天然”垄断性或半垄断性服务行业,如铁路、邮政、水电部门。

在政府行政中,有的政府向社会承诺在一定的执政期间内要完成若干公众关心的社会公共福利、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项目。不属于而且也不宜认定为行政合同范畴。

在法律规定的政府部门的职能基础上,通过内部的规范性文件,对管理任务、办公程序、办事期限以及应达到的标准等的具体化,甚至还规定了不能兑现承诺的责任问题。这类承诺仍然不是行政合同。

3.行政合同的分类

(1)对等契约与不对等契约行政合同

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分为“对等契约”和“不对等契约”。

①“对等契约”是由地位平等的当事人之间缔结的,在行政合同中属于“对等契约”的主要是由不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签订的合同。

②“不对等契约”是处于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与其所属部门或人员或者相对人之间签订的行政合同。

这种分类的法律意义在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所处的地位状况决定了在双方实体权利义务的配置以及行政程序的规范与控制等制度的构筑上均应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

(2)混合契约、纯粹契约与假契约

根据合意变量因素和权力变量因素的含量的不同,可以把行政合同分为混合契约、纯

①“混合契约”很接近民事合同,从目前有关的法律规定或者司法解释来看,也基本上是按照民法和合同法来处理。

②纯粹契约是在行政管理上使用的、具有完全法律意义的行政合同。

③“假契约”是具有协议形式,但又不是完全法律意义上的合同,目前行政诉讼上很少受理。

4.行政合同的功能

(1)扩大行政参与、实现行政民主化。

(2)弥补立法不足、替代立法规制。

(3)搞活国有企业、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4)弥补公共服务竞争不足、带动内部制度建设、强化行政组织运行管理、提供良好公共服务从满足人们对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管理的需求看,行政管理也是一种社会服务。

(5)使纠纷处理和法律救济简单化、明确化。

二、行政契约与依法行政

1.契约规制实践给依法行政理念带来挑战

依法行政理念确立之初,政府的角色为“守夜人”,其任务仅限于对内维护秩序、对外抵御侵略,而对社会经济生活则采放任主义。随着市场失灵,要求政府积极干预市场运作,实现社会和经济平等,福利国家、给付行政等新颖之国家目的观的出现,政府的职能扩大,所管理的行政领域也随之扩大,为达成行政目的,就存在着使用多种多样行政手段的倾向,行政合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广泛运用起来的。这种灵活性和机动性却与形式意义上的依法行政理念所确立的行政平等实施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相冲突,造成了依法行政理念确立的束缚行政权随意性的框架的松动和空洞化。

2.行政合同与依法行政的互动适应

行政合同与依法行政关系的再认识以及互动适应过程:

(1)对依法行政理论重新进行解释,以创造容纳行政合同上述机动性的可能性。

(2)加强对行政合同行为规范与程序规范的立法,尽量将行政合同的实践纳入依法行政理念的支配与控制之下,同时通过将行政合同纠纷纳入司法审查范围,以保证行政合同符合法治主义的要求。

三、行政合同中的权利义务

1.概述

考虑行政合同中实体权利义务的配置模式时应将基点确定为:既能有效地促成行政合同所预期的特定行政目的的实现,同时又以实现特定行政目的必需原则为限度,禁止在权利义务上的不合理联结。为促成行政机关所预期的行政目标的完成,就必须赋予行政机关在合同中适度的主导性权利,同时积极发挥相对一方对行政机关履行义务的监督作用。

2.行政机关适度的主导性权利

(1)必要性

行政合同所预期的行政目的为行政机关的职责范围,并由其所拟订,赋予其主导性权利,能够使行政机关导引行政合同的缔结与履行向着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具体权利

①对合同履行的指导与监督权。

②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一方的直接强制执行权。

③作为制裁手段的直接解除合同权。

④对严重违约构成违法的相对一方处以行政制裁措施的权力允许行政机关对违约相对人采取行政上的制裁措施。

⑤在情势变迁情况下单方变更与解除合同的权利。

⑥对行政合同的解释权。

3.相对一方在行政合同中的权利

从权利义务配置上,也应考虑发挥相对一方对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履行合同义务的督促作用。反映到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就是在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迟延履行义务时,允许相对一方享有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以及要求赔偿损失的权利。

四、行政合同的签订方式和程序

1.行政合同的签订方式

行政合同的签订方式主要有:

(1)招标。是通过竞标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与政策选择行政合同的相对一方。

(2)协议。通过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等问题进行协商,最终达成的一种协议。

2.行政合同的签订程序

(1)协商。协商的实质就是自由合意,是保证行政合同这种行政法上的行为方式从本质上符合合同根本属性的重要制度与措施

(2)听证。针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人的直接强制执行权、作为制裁手段的单方直接解除合同权、在情势变迁情况下的单方变更权等主导性权利,构建听证制度来控制这种权利的行使,加强理性选择。

(3)书面要式主义。采取书面缔结方式,能够用来作为防止与解决纠纷的良好的程序设置。

(4)公开、回避、平等竞争原则。

(5)说明理由。行政机关在存在多名符合资格的竞争者中间进行利益的分配时,对最终决定所作的依据解释,或者作为听证的替代方式对主导性权利行使的理由进行书面的阐述。

(6)参与保留。在缔结行政合同时必须征得其他行政机关的核准、同意或会同办理的程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行政恣意,增加决定的正确性。这在行政法理论上称为“参与保留”。

(7)审计、监察等归责机制。

五、对行政合同的法律救济

1.司法外救济途径

我国在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中也比较强调通过协商、仲裁与行政机关内部裁决等方式解决争议:

(1)协商或者由政府出面调处。

(2)仲裁。目前为解决特定行政合同纠纷,行政机关在行政体系内部专门设立了仲

《新公共行政》读书笔记word版本

《新公共行政》读书 笔记

《新公共行政》读书笔记 弗雷德里克森个人简介 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美国当代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西方新公共行政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他曾先后执教于雪城大学、南加州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马里兰大学,还是堪萨斯大学埃德温·斯滕尼公共行政专业特聘教授。在学术职务方面他曾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术期刊杂志《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主编。在行政职务方面曾担任东华盛顿大学校长、密苏里大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同时,也是《新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精神》、《公共行政与社会正义》等多部享有盛誉的公共行政学专著的作者。基于弗雷德里克森在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于1990年荣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全美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会颁发的特别研究奖,于1992年荣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新公共行政》是弗雷德里克森的扛鼎之作,这部著作最大的特色在于这是国内外首次对新公共行政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20世纪60年代,在动荡不安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学者们都在反思传统的公共行政,研究公共行政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远景,谋求变革与创新成为必然趋势。弗氏在新公共行政的发展中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他于1980年在总结了自己数十年对公共行政的思考的基础上,出版了《新公共行政》一书。书中系统的阐述了新公共行政的理论,将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共行政中,其中社会公平就是新公共行政的一个核心理念。弗氏的《新公共行政》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与理论借鉴意义。 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观点 (一)社会公平复合理论 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是弗氏新公共行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以社会个体的公平问题作为理论原点,进而从更为广阔的视野进一步阐释公平理论。弗氏认为社会公平包括单纯的个人公平、分部化的公平、集团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代际之间的公平。单纯的个人公平强调的是社会个体之间的公平问题,即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响而拥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任何人不得僭越这一原则而凌驾于他人之上。分部化的公平是正视不平等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调节手段,即不同人群之间予以区别化对待,同等人群之间予以平等化对待。这种公平价值观比较适用于实行劳动分工的复杂社会,其行为貌似不公平,实质却是在促进公平目标的实现。集团之间的公平主要涉及群体或者次群体之间的公平,如种族公平和性别公平等。机会公平包括目标预期的机会公平以及实现目标所采用手段的机会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是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的公平,主张留给子孙后代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由于公平的内容复杂多样,而且变化多端,故而不可能用简单的列举方法涵盖所有的公平范围,那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公平复合理论是一个由定义和概念组成的复杂结构,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二)基于公共行政的治理观

[VIP专享]《公共行政学英文经典》读书笔记

《公共行政学》读书笔记 阅读了这本英语书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课和第29课,前者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美国总统,有着优美的文笔,而且还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的先河;后者是因为《重塑政府》一书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研究中剥离,可谓行政管理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他指出行政学的研究目标在于两点:一是政府能够做什么;二是政府怎样有效率地做。行政学受到重视首先是在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洲大陆,他们试着促进政府的合理化、亲民化来避免群众推翻自己,从而建立新的民主主义政权。这种以国王为权力中心建立起来的有效率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政府的新形态,同时由于权力集中这一优势,也便于开展有效率的政府工作。而英美,尤其是美国,其政府形态是三权分立,互相监督,政府对数以万计的民众负责,权力分散于各个投票的民众,因此在促进政府效率这一块,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困难,威尔逊分析美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文官制度改革是基础措施之一,威尔逊说“建立民主制度,必须对文职人员进行竞争性考试”。其次要区别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宪法问题更具有自由性,是对宏观理念的研究,行政问题是研究政府执行中的具体细节。最后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行政监督——公众舆论。最后一部分,威尔逊提出了研究行政学最恰当的方法是,将不同政治形态的行政机构加以对比研究,以客观的角度分析美国行政管理

的优势和劣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身所用。 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以个人感悟为主对《行政学研究》一文展开讨论。 一、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从行政学研究的主要目标、行政学研究的历史、特殊困难、行政的实质、行政管理中的任务和行政学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来阐述行政学这个新的学科。 威尔逊 二、写作顺序 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由浅入深,从行政学的历史开始,逐渐深入到行政学的实质及其困难,进而针对困难提出解决策略,最后纵观整个行政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三、精彩语句感悟 1、如何研究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是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这段话,简单明了地说明要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从它的历史入手,其次要考虑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最后要学会这门学科最佳的学习方法。 刚刚开始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生生涯,对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这挑战机遇和危险并存。学习得好,可以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稍不认真,就很容易掉队。读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第一个收获便是这个简明扼要的学习经验。 2、政治课程的意义。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 这段话,让我若有所思,似乎有点理解了政治课的意义。课本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事务。因此,我对这门稍显抽象的课程多了一份好感,至少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 3、知识怎样“为我所用” “如果我们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它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我们的制度,必须把官僚主义的热病从血管中加以排除,必须多多吸入美国的自由空气。” “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本原则上认识其在环境条件方面的全部根本差别,我们就能够完全和有益地引进他们的行政科学。我们仅需要用我们的宪法把它加以过滤,只需要把它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把其中的外国气体蒸馏掉。” 这两段话是阐述怎样将国外优秀的行政科学吸收并运用于美国行政体系中。通过这段话,我感悟到知识应该怎样“为我所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将它的思想本质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新吴鹏行政法讲义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 吴鹏 行政法的总体结构 2个人、1件事、4个程序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国家权Power (控权法) 司法权→司法机关→诉讼法(控权法) 公民权Right 西方: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中国:三权分工、互相监督 行政立法权 = 公共行政 = 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 行政执法权 ≠私人行政 包括被授权组织 行政司法权 行政实体法(事前控权) 三、行政法(控权法) 行政程序法(事中控权) 行政诉讼法(事后控权) 行政组织法(行政主体) 总则(一般行政法) 行政行为法(抽象行为、具体行为) 四、行政法 行政监督法(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 分则(部门行政法) §2.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立法法》:宪法、法律、法规×3、规章×2 ☆人大立法(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政府立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非正式渊源:其他规范性文件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无法律无行政→国家权:法无授权即禁止 (形式行政)公民权:法无禁止即自由 例:1992年修正的《专利法》对专利权的恢复未作出任何规定……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诉讼中提出“恢复专利权的行为属于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此观点是否成立?(2003/4/7/案例) 种类裁量权(派出所:警告、罚款) 二、合理行政原则→理性→自由裁量权→ (实质行政)幅度裁量权(派出所:500元以下罚款)1.公平公正原则:同等对待 2.考虑相关因素原则:正当考虑 3.比例原则:①合目的性②适当性③损害最小 ★合法行政原则与合理行政原则的关系 例1:①2012年,原野公司股东王某和张某向工商局提出增资扩股变更登记的申请,将注册资本由200万元变更为800万元。后查明,验资报告有涂改变造疑,作出吊销公司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②2013年,《公司法》修改,取消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制,实行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阐述我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2014/4/4/论述) 例2:最高法院发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建立协调、和解工作机制。三分之一的行政案件官民和解后撤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也有人担心,普遍运用协调、和解方式,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谈谈你的意见(2010/4/7/论述) 三、程序正当原则 1.行政公开原则: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除外2.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作出重要决定,尤其是对相对人不利的决定,应当听取其意见 3.回避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 四、高效便民原则 1.高效→行政效率原则: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遵守法定时限,禁止不合理延迟 2.便民→便利当事人原则:行政机关不能增加相对人的程序负担 五、诚实守信原则 1.诚实→行政信息真实原则:全面、准确、真实 2.守信→保护公民信赖利益原则:行政机关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变更行政决定(1)违法行为:撤销,赔偿(2)合法行为:废止,补偿 六、权责统一原则 1.权力→行政效能原则: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 2.责任→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及公务员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1)行政机关:赔偿(2)公务员:处分

(行政管理)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笔记

公共行政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公共行政范式 第一章庞大的民主体制,庞大的官僚体制 一、约束:美国公共行政的背景与传统 1.美国文化的国民特征:个人主义,外向,男子气,公平感,平等倾向,较低的防卫需求。 2.通过三种文献解释美国独有文化特征和行政传统: (一)大使们执政:联邦条款 依照联邦条款的规定,州政府享有最高权力。国会议员由州政府选派可随时撤回。 (二)立法者执政:第一批州宪法 对公共行政官员的约束并不一定就等于健康的民主 (三)杰弗逊与汉密尔顿的辩论 软弱无力的行政首长:杰弗逊的胜利,汉密尔顿提倡一个强有力的行政首长,提倡一个非常有力的官僚体制。 杰弗逊:不支持积极的政府,政府总是有压迫性的,这一主张牺牲人民为代价,给了政府太多的东西” 3.约束公共行政的后果:政府效率低下,吝啬的政府。 4.美国的第一次“税收反抗“:1786年,丹尼尔-谢斯发动的威士忌叛乱

5.政府膨胀的原因: ①政治多元化模型(政治学):社会由利益集团构成,利益集团需要社会资源,只有政府不断膨胀才能满足更多的利益集团的需要,而不用进行资源配置; ②替代理论(经济学):假设:政府希望花更多钱,公民不希望税收提高,政府应注重公民需求。替代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一个花费很大的项目被另一个花费更大的项目所替代,因此政府花费持续增加,发生膨胀; ③技术社会复杂论(未来学):社会技术进步引发社会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各方面专家,因此导致政府膨胀,专家与人民之间存在鸿沟。 6.官僚的权力 ①保持自身权力②制定政策 职业公务员注重政策实施,参谋辅助人员注重政策的修改,完善,方向规划。 7.美国总统管理官僚的案例: ①林登-约翰逊:采取计划预算规划的方式控制官僚机构 ②尼克松:先使用立法战略,后使用行政战略 ③吉米-卡特:深入行政事务,高度集中的行政权。 ④克林顿:1.削减参谋辅助人员 25% 2.轻视人事问题 3. 放松对机构运行的管理⑤里根的5个优点:1.挑选忠实者做内阁官员 2.注重任命内阁次级官员

行政法学考点-笔记

行政法学考点-笔记

1、行政法调整的对象:始终以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p7 2、行政法学与行政法的区别: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及与行政法相关的社会 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归属不同:行政法学是一门学科,行政法是一个法律部门 对象范围不同:行政法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政法,但不限于行政法本身P25 3、行政法的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系指贯穿于一国行政法中,指导和 统帅具体行政法律规范,并由它们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所有行政主体在国家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P43 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首要原则(行政职权来源合法,行政行为受到法律拘束) 2行政合理性原则又称比例原则或帝王原则(由比例原则、平等原则与正当原则构成)P54 4、行政主体的权利(包括那些机关可以构成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一般以 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载体,但它又不限于行政机关,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同样享有行政主体的地位。P64制定规范权。2行政许可权。3行政确认权。4行政检查权。5行政奖励权.6行政物质帮助权。7行政处罚权。8行政强制权。9行政合同权。10行政裁决权。11 行政复议权。12行政委托权。13行政处分与追偿权。14行政执行权 5、行政复议的程序:申请、受理、审理、决定,行政复议是以声请行为 P502-509 6、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 人出示执法身份证明,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裁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的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盖章)。必须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P303 7、行政给付行为有哪些:行政保障制度(抚恤金;特定人员离退休金;社 会救济金、福利金;发放给灾民的生活救济费和救济物资,安置、抢救、转移灾民而支出的费用和物资等)行政助长制度(行政奖励、国家科研项目资助、中小学贫困生助学金资助、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贴息、对农业的财政资助、对中小企业的贴息贷款、对特定行业的补贴、产品的出口退税等)P215-216 8、行政奖励的形式:(1)发给奖金或奖品;(2)通报表扬;(3)通令嘉奖; (4)记功;(5)授予荣誉称号;(6)晋级;(7)晋职 9、行政决定的种类:行政命令、确认、许可、给付、征收、征用、处罚、 裁决、强制措施、强制执行等P195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 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

行政法原论笔记总结

第一章行政法本论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概念 一、行政法的涵义 1.内容上:行政法是关于行政的法。规定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 2.对象上: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 3.形式上:行政法是各种行政法规范的总称 行政: ——一般社会组织对其内部勤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通常称为“私人行政” ——,或“国家行政”(表层涵义)具体涵义:(1)针对的对象是公共事务。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带有鲜明的公共性质。 (2)实施主体是国家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社会组织 (3)运用的手段是“组织和管理”。行政只限于行政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1)集合。行政的首要任务——对公共利益的集合行为。手段有:行政征收、征用、征购等 (2)维护。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防止个别利益主体的侵犯。手段有:行政处罚、强制等负担行政行为 (3)分配。行政主体只是抽象人格主体,最终仍要把公共利益分配给个别的利益主体即社会成员去享受 手段有:许可、救助等受益行政行为 特征:(1)持续性。(VS立法:制定利益规则,会议制、间断性)行政职能的持续作用,才能维系整个国家机器的持续运转(2)主动性。(VS司法:处理利益冲突,被动,不告不理)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集合、维护、分配公共利益 构成:(1 (2 (3 行政关系: 表层涵义: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实质:行政主体在集合、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与代表个人利益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行政法规范:调整行政关系的的一类法律规范 行政法渊源:(行政法的表现形式)正式渊源+ 非正式渊源 正式渊源:①宪法典根本渊源⑴宪法典是行政立法的依据; ⑵宪法典中规定行政权利、义务,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是行政法的直接渊源 ②法律此处是狭义的法律,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一般法律 ③行政法规最主要渊源特指: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注:行政法规中有一部分属民法范畴) ④地方性法规特定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

【行管考研必备复习资料】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 2015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备考指南【2014年】育明教育总共辅导8名学员进入北大行管前13名,包揽前三名第一名吴思寒学员,第二名韩霄霜学员以及第三名李自可学员. 【2013年】北大行管录取的11人中有9个是育明学员。 李强(烟大),刘琦(中山大学),戴美玲(中国海洋大学),朱绍畅(山大),雷明浩(人大),王华伟(安大)等。 【2012年】北大行管录取的11人中有9个是育明学员。 曹weixiao(吉大),王zhe(南师大),张long(重大),刘juan(同济),田jiangyun,李hanzhao(武大)曹baozhong等。包揽全部5名少干计划学员,分别为尼sha(内蒙),张churui(湖南),陈shisi(四川),张tian(内蒙),宋yu(内蒙) 【2011年】北大行管录取的10人中8人是育明学员。 周wuliang(北师大),高bo(山东轻工),郭runlong(青大),常cheng(中青政)等。包揽全部3名少干计划考生分别是塔na(内蒙),郭xiaochen(内蒙)等 【育明教育】2015年北大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只需2500元!赠送阅卷人一对一指导!6月底优惠截止! 二、2015年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育明教育考试研究院推荐) 专业一: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二版)》,萧鸣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期刊。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解析》,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

综合二: 《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行政法学》,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行政法与社会科学》,包万超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比较政治经济学》,朱天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袁荫裳,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生命在于奋斗,拼搏就是希望;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放弃努力!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篇一: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后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第五章以行政法律责任命名,在本书的第十五章以国家赔偿制度命名。这两章是比较突出从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的责任、以及行政主 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伤害后需要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入手,对理解整 个行政法的初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在通过学习行政法这门课程、阅读这本书籍之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的一点感触和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予以批评和纠正。 二、感受之一:法的本质的精神包括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 约乃至法制。 第一次重大的启发在于我对什么是法以及为什么要创制法这一问题 的思考。法的探源绝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关于法也有很多令 人神往和崇尚的故事。苏格拉底临刑前有朋友曾想劝说和帮助他越 狱出走,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违反公民对城邦和法律的责任和义务的。出于对法的尊重选择了对最后的牺牲。也有人讲法的缘由归结为博弈,认为是公民与国家权力的一种博弈,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想必必是凝结了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约乃至法制等思想在 里面。①譬如,对于平等,民主为其提供保证。只有在一个民主的 法治体制内,才能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的权力机制,保证公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实 现平等权利。②对于自愿,民主可以为公民提供自愿字表达自己的 志愿和意志的机会,自愿地从事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作为和 不作为的事项,免受外力的强迫以逼使公民自己去干所不愿干的事情。③对于自主,一个体现民主化原则的法律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 发现公民以及法人的自主性,充分行使其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 主发展等自主权,使公民和法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对于 处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各类企业事业等市场主体尤其显 得格外重要,充分实现的自主性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之一。④对于 自由,民主机制本身便意味着将公民行使自由权利提供保证。没有 民主,便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机制的确认和保障,一切自由权利便 要落空。与民主相对应的专制,只能扼杀和窒息自由。⑤对于契约,它天然地就是民主、平等、自主、自愿等的产物。契约是意志自由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公共行政的权力及其体制【圣才出品】

第四章公共行政的权力及其体制 4.1 复习笔记 一、行政权力的政治内容和管理特征 1.行政权力概述 (1)行政权力的含义 行政权力是指国家的政治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授予行政机关的一种用于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强制性力量。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看行政权力,具体表现为: ①静态地看行政权力,会发现权力是人的社会关系的集中体现,而且权力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人的社会关系模式,即人们之间的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模式。 ②动态地看行政权力,则会发现行政体系整体上以及它内部的全部运动都根源于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作为一种力量和资源而存在的,即作为行政体系运动的推动力量和行政体系内部所争夺的资源。 (2)行政权力的衡量指标 ①广延性。指服从权力的人数的多少。服从的人数多,就说明权力大;反之,权力就小。 ②综合性。指权力所有者能够调动权力对象的活动领域,即权力对象的全部活动中受到权力控制的比例和范围。 ③权力的强度。指在权力控制领域内,权力所有者对权力对象的控制程度。 (3)行政权力的分类

①根据行政权力受约束的程度 a.羁束的行政权力。指行使范围、程度和方式均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的行政权力; b.自由裁量的行政权力。指法律法规只限定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对于在什么情况下将行政权力行使到何种程度,则由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自己酌情决定。 ②根据行政行为的模式 a.行政立法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依法制定和发布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b.许可批准权。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某种活动予以许可或批准的权力; c.行政确认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于某种事实或资格予以证明的权力; d.行政检查监督权。指行政机关享有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权力; e.行政制裁权。指行政机关拥有的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予以惩罚的权力; f.行政强制权。指行政机关对不履行法定义务或行政命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法定义务、遵从命令的权力; g.行政司法权。指行政机关依法对某些纠纷或争议进行裁决的权力。 ③根据权力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基础 a.报酬性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行政权力的主体对于资源的控制,而这些资源又正是客体所希望得到的东西。行政主体一旦控制了这些资源,也就控制了获取资源的途径,从

行政法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有行政法? 行政的本质决定要有行政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本质:是运用权力的活动。 权力: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权力两重性:一方面行善;一方面作恶。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二、行政的特征 1、与立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立法权是间接的;行政权是直接的。 2、与司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司法权是被动的;行政权是主动的。 3、具有广泛性。“从摇蓝到坟墓”。 三、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所有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的总称 主要规行使权力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后果的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四、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数量多。 (二)、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容广泛。 2、行政法规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与程序性规交织在一起。 五、行政法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社会关系。 1、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3、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容。

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的特征: 1、一方是行政主体; 2、具有非对等性; 3、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发生行政争议一般行政先行处理,司法程序是最终的解决争议机制。 (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具体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不得对相同事实给 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3、子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和保障 人权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张康之、李传军之公共行政学考研笔记

公共行政学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行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人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行为选择的总和。 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这一概念侧重于技术的问题,追求行政行为的效率。 公共行政:是指现代政府特别是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以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公共领域:行政学和政治学中的公共领域,是指那些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围绕着公共部门的核心展开的公共生活形态。 公共性:作为公共行政学中的基本范畴,公共性主要是指公共部门、政府的属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指政府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应根据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以求最大可能地保证公民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政府产生、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共利益、公共目标、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具有公益精神的意识形态等。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是由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所给出的。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个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 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是指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一些属于精神形态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是行政体系的主观形式。在广义上,行政体系的主观结构也应包括占支配地位的政治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 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是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之间关系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行政体系的客观形式。广义地讲,行政体系的客观物质环境因素也是行政体系客观结构系统的要素。 行政体系的价值结构:主要是指行政组织、行政人员或公务员的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基本要素所构成的调节系统,是深藏于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系统和主观结构系统之中的。 二、问答题。 1、试分析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①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②公共管理强调价值与责任;③公共管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④公共管理行为必须依法做出;⑤公共管理知识的广泛性。 简述公共领域的形成。 答:①亲身传播的方式 ②传统大众传媒 ③网络 试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对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 ①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 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

行政法学学习笔记

行政法學學習筆記 壹.行政法基本原理 一、行政法的概念 英美法系:认为不能界定,是控权法。 大陆法系:认为可以界定,是以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关系为基础 和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总称。 行政法是以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 范总称。 二、行政法的渊源 1.英美法系(偏重于司法判例,制定法次要):宪法、司法判例、成文法; 大陆法系(偏重于制定法,判例次要):宪法、法律、法规命令、规章,习 惯法、一般法律原则。 2.中国大陆行政法渊源 (1)制定法:宪法和条约、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法律解释。 (2)非制定法:习惯法、行政惯例、司法判例、行政法一般原则。 三、行政法的特征 本质特征: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力,防止政府侵犯公民权利。 形式特征:无统一完整的法典形式;形式广泛、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实体 规范与程序规范并存。 四、行政法律关系 1.概念:经行政法调整后形成的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主体:必须有一方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组织) 内容:与行使行政权力有关,由行政法预先设定权利义务,不能由双方约定。 (行政合同除外) 权利的处分:行政机关不能随意处分权力;相对人在不危害社会前提下可以抛弃权利,不可转让权利。 双方地位:程序上对等,实体上不平等,行政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如行政相对人不得实施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不得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2.分类 (1)实体性行政法律关系、程序性行政法律关系 实体性行政法律关系:根据实体法规范产生行政法上实质内容的权利义 务关系。 程序性行政法律关系:根据程序法规范产生行政法上程序内容的权利义 务关系。 程序法是指行政机关所作行政程序的规定,不同于行政诉讼程序。 (2)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其所属工作人员(内部相对人)之间的 关系。不可诉,由人事部门解决。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外部相对人) 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行政法基本原则读书笔记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读书笔记 在当代,法治是实现民主与自由的一个重要标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是世界环境体系下的大趋势。它要求我国行政职权行使法治化,公正化,高效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关于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相关部门也在起草中。所以现阶段,关于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探讨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在立法指导以及对规则的补充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日,我拜读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一书。该书主要基于比较与宪政的视角,运用矛盾与价值分析、哲理与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集中围绕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及如何适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该书首先着力阐述了行政法基本原则对于行政法学的特殊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从西方两大法系各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对比入手,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归纳总结出了两大法系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性特征。在充分分析了解我国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矛盾分析、价值分析与宪政分析的方法,重新界定了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确立标准,并首次提出行政法定、行政均衡和行政正当三大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广泛。第二,行政法规范的性质复杂。如警察行政法规范与教育行政法规范,行政征收规范与行政给付规范等。第三、行政法规范的变化频繁。没有一部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则迫切需要合理完善的行政法基本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行政行为。 在不能完善行政法法典化的过程中,行政法的整合价值、协调价值、优化价值就会有突出的作用和表现。 整合价值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它对行政规范具有重要的稳定、协调和优化价值。这就能充分适应行政的灵活性的需要,而稳定和连续。而协调价值则是具体体现在当冲突规范不可避免的出现时,“规则之平衡器”既为原则。在行政法规范的广泛性和多变性的基础上,不仅会出现规范间的冲突,还会有“恶法”出现的可能性。此时法的基本原则会发挥其导向作用,对行政法规范的良性运作与良性发展起作用。 二、西方两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则比较 (一)大陆法系——法、德为代表 法国被誉为“行政法母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使得法国的行政法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但却不显得杂乱无章。在法国行政法制原则和均衡原则被认为是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读书笔记

行政读书笔记 篇一:行政法读书笔记 第一节行政法的界定和功能 一.行政 1行政从方法上归为四类学说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一个相对于立法、司法的概念:专指国家行政和公共行政。其一、除外说:认为行政是除了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或其他公权力主体的活动其二、积极说:日本学者田中二郎认为:“行政是依据法律、在法律的约束下,现实中为积极实现国家目 的进行的,整体上的具有统一性的,连续的形成性国家活动。 其三、形式意义与实质意义说。形式意义的行政,实质行政机关所做的行为或活动都是行政,而不论它在实质上是“准立法行为”或“准司法行为” 实质意义上的行政则着眼于职能及其活动,只要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不论是由何种组织实施,都属于行政的范畴。 其四:综合说,从结构、实质和功能三个方面对行政的含义做总结性说明。 2书上的归纳:行政是国家通过一定的组织为实现国家职能而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及其 过程。 3行政的特征:1行政的主体具有特定性。行政的主体是一定的国家组织和或社会组织。 具体而言表现为行政机关,即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组织。除了行政机 关外,非行政机关的特定组织也可以根据法律或法规的授权从事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因 而也成为行政的主体。 2行政的目的具有公益性。行政应以追求公共利益或社会福祉为目的。行政的这种公益性 除了表现为行政的事务而非私人的事物,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职能。这些职能至少包括建设、保卫、服务等职能。行政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民服务” 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不是与个人私益有关的就不属于公益。公益和私益有可能部分重叠,也可能相互冲突。因此,行政在追求公益时,也要对私益加以保护。 3行政活动具有整体性和能动性。虽表现为若干个单独的行动,但是这种具体的活动与国 家职能和政策的整体相关联,必须始终一贯,在整体上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行政具有能动性,它可以根据实事的需要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具有能动性,可以主动出击,以保护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同于司法的不告不理的被动性

行政诉讼法读书笔记

行政诉讼法读书笔记 【篇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读后感】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读后感 在将近5个月的学习后,我们的课程《行政法》在期末考试的靠近 中告一段落。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行政法》的基 本知识,学习了有关行政法的相关知识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为了 让我们更好的掌握《行政法》方面的知识以及对一学期所学进行巩固,所以让我们读关于《行政法》方面的书籍,并写读后感。所以 在当当网上找相关教材,一本教材映入眼帘——《行政法与行政诉 讼法:案例与图表》。选这本教材的的考虑是,关于行政法方面的 法律比较多而且杂,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且费力,案例,可以与知识点、现实紧密结合,看书中所学如何应用到实际中;图表,可以把 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的表现出来。这样,学习《行政法》就不会那 么枯燥,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 本书简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与图表》,主编:沈福俊;副主编: 周卫昕、曾刚;法律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这套教材是由华 东政法大学负责编撰,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之一,并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法学教育高地项目课程建设经费的 资助。这本书是按照相关法律的编排体例,选取近年来我国立法与 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集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案例并加以评 释和注解,同时配以生动而简明的知识、法律图表,系统而全面地 讲述和分析了法学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体系中的知识精粹,是一套 以案例与图表形式教授法学知识的创新型教材。 本书特色 (1)案例崭新而典型。本书选取的案例重点突出、繁简适当,与知 识点结合紧密。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有关知识的重点、难点,同时又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2) 分析深入而精到。本书在以案例阐明有关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时,强调深入剖析立法意图和法律关系,以案例指导教学,加深知识印象,重在法律思维的培养。 (3)图表清晰而全面。图表是对既有法律与法理的科学分类与整理,并加以系统分解,使之条理化、清晰化、简要化,能起到加深理解 和帮助记忆的作用。

北京大学行政管理考研402分笔记-行政法学笔记课件

2014年行政管理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8月1日前9折优惠! 北大、北外、中财、北外教授领衔辅导! 2013年包揽北大、人大、北师大、矿大、地大、北林、湖大、川大考研状元!2013年育明教育北大行管状元第一名学员 法治与法治政府的制度基础 一、法治与中国法治的特殊性 (一)法治的内涵和实施法治的意义 参见“法律与行政”第一讲,“法治”概念。 (二)法治原则的要素和基本要求 1. 戴西(A. V. Dicey) ①政府没有专横的权力,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普通法和普通法院的管辖。 ③公民的权利源于普通法并受普通法院保护。 [A. V. 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Constitution (1885)] 2. 韦德(H. W. R. Wade) ①政府依法行政,政府行使权力的所有行为都必须有法律依据; ②控制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③政府和老百姓的争议由独立于政府的法院解决; ④法律必须平等地对待政府和老百姓。 [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 哈特穆特·毛雷尔(Hartmur Maurer) ①人民的基本权利有保障(人权原则); ②分权制; ③政府守法; ④法律保留原则;

⑤罪刑法定; ⑥司法救济; ⑦国家赔偿; ⑧法律具有稳定性; ⑨比例原则。 [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 (三)法治与行政法治,法治政府 在西方法治的经典论述中,法治几乎等同于行政法治、法治政府,即强调治人者治于法。或者说,狭义的“法治”,就是行政法治。英文中下列三个词常常互用:Rule of law, Governance of law, Government of law. (四)依法治国与中国法治的特殊性 1. 依法治国的含义 1996年,江泽民在《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1999年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①宪法序言(规定四项基本原则)和宪法第五条规定的冲突,党的最高权威如何服从于宪法的权威? ②党的领导与宪法上规定的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的关系,即党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③党与征政府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行政的关系,即领导人的意见,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3. 依法治国与中国法律(尤其是行政法)的潜规则 参见“法律与行政”第一讲,关于“中国行政法中的潜规则”。 二、行政自由裁量权与行政法治原则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与中国行政法治的难题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授予行政机关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合理作出决定的权力。事实上,任何行政权都是自由裁量权,行政法治要求的不是行政机关在法律的范围内行动,而是严格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律的范围内合理行使权力,法治禁止专断的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对法治的最大威胁。而利用立法形式授予行政机关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即为公共行政背离法治提供了“合法的”借口。这是中国行政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