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地理学 第8讲 黄棕壤和黄褐土

土壤地理学 第8讲 黄棕壤和黄褐土

针叶林土、漂灰土和灰化土共8个土类。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中国黄棕壤与黄褐土分布图
第一节 黄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常绿和落叶阔叶
混交林下形成的具有弱度富铝化和明显粘化特征的
土壤。
分布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北起秦岭、淮河, 而以长江中下游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的低山丘 陵区分布较集中,此外,在南方诸省区的山地垂直 带谱中亦有分布。
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学 时:理论 40,2.5个学分;
选用教材:张凤荣 主编
(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土壤地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007第3次印刷)


法:用CAI课件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容:了解土壤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
握中国各个自然地理地带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
布规律。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一)黄棕壤与褐土的区别
黄棕壤属于北亚热带淋溶土,淋溶粘化明显,并有一定的
富铝化过程,一般SiO2/R2O3≤2.1,所以褐土与黄棕壤的边 界定义比较清楚。 (二)棕壤与黄棕壤的区别 黄棕壤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地区,森林植被下凋落物层很薄 (仅1㎝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矿物化学风化和淋溶 、淋移作用强烈,土壤具有弱富铝化特点、粘粒硅铁铝率
土流失,平缓地出现土壤滞水,干季又产生大裂隙, 农田应注意深耕配合增施有机肥,轮种绿肥,施用炭渣等 ,以改良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透水性,协调水肥 气热的关系。坡地应进行综合治理,保持水土。
思考与作业
1、了解黄棕壤和黄褐土的分布与形成条件。
2、识记形成过程与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3、掌握区分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异同。
40%。 母质不同则性质不同。 一般为壤土-粉砂粘壤土,但粘化 层则多为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粘化率大多达到> 1.2 。 交换性盐基以钙镁为主。粘粒硅铝率,一般为2.4-3.0。
第一节 黄棕壤
四、亚类划分
黄棕壤
暗黄棕壤
黄棕壤
粘磐黄棕壤
黄棕壤性土
第二节 黄褐土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黄褐土与黄棕壤处于同一生物气候带,具有相似
的形成特点,所不同的是,黄褐土是由黄土状沉积
母质发育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弱富铝化土壤。
主要分布在江淮和江汉丘陵岗地,由下蜀黄土母 质发育而成。及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粘土”母质 发育的“姜石黄泥”。
第二节 黄褐土
二、形成特点
1. 淋溶脱钙作用较强。上层无游离的碳酸钙存在
,发生微酸化,但下层剖面却有碳酸钙的聚积 “砂姜层”。 2. 具有弱脱硅富铝化特征。
南至大巴山和长江,西至青藏高原边缘,东抵沿海,
第一节 黄棕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 14 ~ 16
℃ ,均年降
水量800~1300毫米,年干燥度小于1.0 。
代表性植被为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地形为低山丘陵,部分为平原。 成土母质为各种中酸性结晶岩风化物及弱富铝风
化的第四纪沉积物。
第一节 黄棕壤
二、形成特点 1、有机质积累过程 较大的枯枝落叶与较高的生物循环(分解),积聚 成薄而不连续的残落物质,其下即为亮棕色土层,
腐殖质类型以富里酸为主。
2、粘化过程 黄棕壤不仅具有残积粘化,而且以淀积粘化为主。 3、弱富铝化过程
钾矿物快速风化, SiO2 也开始部分淋溶,铁明显释 放,因为铁的水化度较高,故颜色较棕。
第二节 黄褐土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二节 黄褐土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黄褐土的剖面构型一般为A-B-C型。腐殖质层(A)呈灰黄至 棕黄色,为屑粒和小块状结构,pH 5.5~6.5。淀积层(B)
为棕黄色至淡红棕色,一般>50cm,粘重紧实,棱柱状结构
,结构面被覆棕黑色铁锰胶膜。母质层C的色泽变浅,粘粒 减少,有铁锰结核,向下可出现石灰结核层,pH在7.0以上 。
土壤地理学
Soil Geography
电子教案
主讲教师:寇太记
E-mail: tjkou@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面向21世 纪课程教材《土壤地理学》(第一版,张凤 荣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而制作 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 以图表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 方式传达各章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 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殖质以富里酸为主。C层,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仍
带基岩本身的色泽;下蜀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呈大块状 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胶膜,并有少量的灰白色网纹。
第一节 黄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具有暗或弱的腐殖质表层和黄棕色粘化B层,通体无石灰, pH为微酸性。
pH 5.0-6.7,盐基饱和度30%-75%,一般铁的游离度>=
目录与授课安排
序号 第 1章 第 2章 第 3章 第 4章 第 5章 第 6章 第 7章 第 8章 第 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内 容 绪论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分类 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棕壤与褐土 黄棕壤与黄褐土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灰钙土与荒漠土壤 潮土、草甸土、砂姜黑土、沼泽土与泥炭土 盐碱土 初育土壤 山地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与菜园土 土地评价 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 土壤资源保持技术措施 世界土壤地理简介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第一节 黄棕壤
剖面特征与景观
第一节 黄棕壤
三、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
土壤剖面构型为O-Ah-Bts-C型。剖面通体呈不同程度的棕 色。O 层(1-20cm ),灌丛草类 >混交林> 针叶林;Ah层呈
红棕色或亮棕色。质地多壤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 Bts
层,棕色心土层,多呈棱块状或块状结构,有棕色或暗棕色 胶膜或有铁锰结核,质地一般较粘重,甚至形成粘磐层。腐
低于棕壤,游离铁的含量高(>2%)。
第三节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理利用
(三)利用与改良
黄棕壤与黄褐土的自然肥力较高,一般分布于低山丘陵,
所在地区的水热条件亦较优越,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地形平缓处的黄棕壤已大面积开垦为农耕地,山地黄棕壤 则是用材林发生水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
期末考试
30%
70%
作业要求: 独立思考 回答准确 格式完整 书写整齐
考试安排:课程结束后和下周适当时间
推荐教学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3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② 朱鹤键, 何宜庚主编.《土壤地理学》.第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主要内容: 黄棕壤;黄褐土;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合
理利用。
重点与难点:黄棕壤与黄褐土的分布、形成条件
与过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6章 黄棕壤与黄褐土
淋溶土纲:
包括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的棕
壤、中温带的暗棕壤和白浆土,以及寒温带的棕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