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土壤的形成-土壤类型
1、红壤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 10°坡度以下,以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 10°~20°,茶叶、油茶、柑桔、桑树 >20°,造林保持水土
2、红壤利用改良措施 ➢ 保持水土 ➢ 增施有机肥 ➢ 注意施用化肥和石灰 ➢ 合理耕作和轮作 ➢ 旱地改水田
红壤旱地施石灰对作物的效应
作物
大麦
金花 菜
小麦
大豆
豌豆
苕子
1.剖面构型 A层:腐殖质层,为暗灰棕
至淡黑色,具核状或团块 结构,10-20 cm厚。 B层:淀积层,呈鲜艳的黄 色或腊黄色,15-60 cm, 质地稍粘,块状结构,具 有Fe、Mn胶膜。 C层:母质层,多为原母质 色泽。
2.性质 质地中一重壤,交换性酸以活性铝为主,盐基饱和度低于 20%,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2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 酸为主,养分(N.P.K)丰富。
心土 4.6
0.71
基本熟
耕作 层
6.4
1.45
化
心土 层
6.2
0.61
耕作 层
6.8
2.34
熟化
心土 层
6.8
1.74
6.25
2.64
29.8
6.54
1.68
20.5
0.75
7.15
90.5
0.9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95
86.4
0.47
13.54
96.7
0.75
10.43
93.0
三、黄壤
(一)分布:热带、亚热带山地和高原,以川、黔两省最多。
红壤的化学性质(据“中国土壤”)
成土 母质
深度
(厘 米)
pH
有机
Fe2
质
(% )
SiO2 A12O3 (% (%
))
O3 ( % )
MnO (%)
CaO+
MgO (%)
K2 O (
% )
P205 (%)
0~25 5.0 1.51 77.31 10.70 3.07 0.03 第四
纪红 25~65 4.5 0.57 76.55 12.44 4.51 0.03
(三)成土过程
富铝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矿物彻底分解阶段 性盐类;
铁铝氧化物和易溶
阶段二:中性淋溶阶段
脱硅;
阶段三:铁铝聚积层形成阶段 物的红色层次,呈酸性反应。
形成铁铝氧化
红壤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养分富集过程长期作 用下形成的。
(四)特性
1. 剖面构型 A 层 : 腐 殖 质 层 , 几 ~ 2 0 cm,
痕迹 2.70 0.06 痕迹 2.60 0.05 痕迹 2.45 0.05 痕迹 2.95 0.04
2.15
1.72
2.05
1.66
2.17
1.74
—
—
(五)利用改良
优点:高温多雨的水热条件,生 物活动旺盛、土壤风化强烈,土 层厚、养分循环快、生产潜力大。
缺点:瘠、酸、粘、板、水土流 失严重、抗旱耐渍能力差。
SiO2/ R2O3
1.73
2.07
1.70
2.25
1.80
2.36
1.85
0~15 5.5 2.92 69.65 14.01 5.13 痕迹
花 15~40 4.5 1.05 69.29 15.43 5.91 痕迹
岗 岩 40~60 5.5 0.75 69.44 15.67 5.52 痕迹
60 5.0 0.22 69.38 16.92 5.63 痕迹
腐殖质1~2%。 B层:淀积层,可达4-5m厚,
呈 均 匀 红 色 , 有 大 量 Fe, Mn结核,甚至有铁盘。 C层:若为红色风化壳则为 红、棕红或橙红,并有灰 黄、白等杂质色的网纹。
2. 主要性质
有机质含量低,腐殖质品质差;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pH4.5-5.5),交换性酸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活性铝; CEC小于10 cmol/kg;粘粒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为主, 还含有三水铝石。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低(闭蓄态磷)。
色粘 65~ 100
4.5 0.31 78.00 11.21 4.93
0.03
土 100 4.5 0.27 79.32 9.87 4.84 0.02
0.75 0.76 0.06 0.75 0.78 0.05 0.74 0.67 0.05 0.70 0.57 0.04
粘粒分子率
SiO2/ A12O3
2.07
第四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和人工土壤
地带性土壤
一、砖红壤 1、分布:海南岛、广东雷州半 岛、云南南部和台湾南部等地; 地处热带、高温多雨。
2、形成过程:富铝化作 用强度大,铁铝氧化物明 显富集,盐基物质大量淋 失。
3、特点:颜色暗红色,土层深 厚,质地粘重(其含量50%以 上);高岭石占60%以上,其 余为三水铝和赤铁矿;粘粒硅 铝率和硅铁铝率都最小;土壤 酸 度 强 ( pH4.5-5.0),CEC 低(<10 cmol/kg);有机质 含量高但品质差;土壤结构水 稳定性差,物理性能不良。
蔓生 花生
小米
丛生 花生
芝麻
红薯
产量相对 极显
值
著
314
257 144 124 123 118 109 106 103
100
不同熟化程度的红壤酸度( 据“中国土壤” )
土壤熟 化程度
层次
pH 值
有机质 (%)
交换性阳离子(厘摩尔/公斤)
H+、Al3十
盐基总量
盐基饱和度 (%)
表土 47
1.37
荒地
(三)成土过程
• 黄壤最明显的特点是黄化过程(成土环境湿度大,土壤中 的氧化铁水化形成针铁矿和多水氧化铁)。形成黄色或腊 黄色的土层,以淀积层最为明显。
• 黄壤在温凉潮湿的水热条件下,虽也发生富铝化作用,但 比红壤要弱得多。
• 黄壤区生物有机残体矿化过程没红壤强,所以腐殖质的累 积比红壤多。
(四)特性
(二)成土条件: 1.气候:年均温14-19℃,≥10℃积温为4500-5500℃,年降水 量1000-2000mm,相对温度70-80%),气候与红壤相似, 热量条件比红壤差,水分条件略好,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干湿季不明显。 2. 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 3. 母质:花岗岩、砂页岩、第四纪红色粘土。
4、利用方式:橡胶主要产区;农作物一年三熟;易采 取农林复合开发。
二、红壤
(一)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至南岭,以及云贵高原 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亚热带)。在北纬25~31°之间。
(二)成土条件 ①气候: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量1200~2500mm, 平均温度16~22℃,≥10℃的积温5000-7000℃。雨热同季, 干湿季节明显。 ②植被:常绿阔叶林,灌丛草类,次生林等。物产丰富,经 济作物多。 ③地形:多在低山丘陵盆地上,排水较好。 ④母质:花岗岩,千枚岩,砂页岩,以及第四纪红色粘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