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纤维的吸湿性
吸湿等温线
吸湿等温线
•
•
1、定义:在一定大气压力和温度下,平衡回潮率随湿度变化的曲线(T一定,WRH%的关系曲线) 2、特点:曲线都呈反S形
– RH= 0%~15% • 曲线的斜率比较大 • 原因:开始阶段纤维中游离的亲水基因比较多,容易吸湿。 – RH= 15%~70% 时 • 曲线的斜率比较小 • 原因:因主要靠间接吸收,且水分子进入纤维内部的微小间隙中,形成毛细水, 同时纤维还有一个膨化过程,所以吸收的水分比开始阶段减少; – RH>70% 时 • 曲线斜率又明显地增大。 • 原因:因水分进入纤维内部较大的间隙,纤维产生膨化,毛细水大量增加,表面 吸附的能力,也大大增强,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回潮率的上升速度。
第六章 纤维的吸湿性
• 吸湿性:从气态环境中吸收气态水的能力
• 润湿性:从水溶液中吸收液态水的能力
第六章 纤维的吸湿性
•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第二节 吸湿性的测量(P93)
• 第三节 吸湿对纤维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一、纤维的吸湿与吸湿指标 • 二、纤维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
» a.由于水分子的极性再吸着的水分子 » b.纤维中其他物质的亲水基团所吸引的水分子。
» 结合力较弱,主要是范德华力,同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少。
直接吸收和间接吸收的水分子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二、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
–(二)二相理论
• 3、毛细水(毛细管凝结水):纤维有许多细孔,由于毛细管的作用 而吸收的水分。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二、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
–(二)二相理论
• 1、吸附水(粘着水):纤维因表面能而吸附的水分子。 • 2、吸收水:由于纤维中极性基团的极化作用而吸着的水。 –直接吸收水:由于纤维中亲水基团的作用而吸着的水分子。 » 结合力较强,主要是氢键力,同时放出的热量也较多。
–间接吸收水:其他被吸着的水分子。
– T增加时,纤维中的水分子的热运动能和纤维分子的热振动能增大, 使纤维内水蒸汽的蒸发压升高,它比空气中已成为气体的蒸汽部 分压力的上升快得多,因此使水分子保留在纤维分子上的能力减 少。 – 存在于纤维内部空隙中的液态水蒸发蒸汽压力也随着温度的上升 而升高。
吸湿滞后性(吸湿保守现象)
吸湿滞后性(吸湿保守现象)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一、纤维的吸湿与吸湿指标
– (二)吸湿指标
• 2. 平衡回潮率
– 纤维材料在一定大气条件下,吸、放湿作用达到平衡稳态时
的回潮率
– 吸湿平衡回潮率Wae:吸湿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的回潮率
– 放湿平衡回潮率Wde:放湿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的回潮率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棉、麻和粘胶—同属纤维素纤维,每一个葡萄糖剩 基上都含有3个一OH,但棉麻纤维的结晶度为70%, 而粘胶纤维仅30%左右,粘胶吸湿性好于棉麻。
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内部空隙
• 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也就越大,表面吸附 能力越强,吸附的水分子数也越多,吸湿性越好。 细纤维的比表面积大,较细纤维的回潮率偏大些。 • 纤维无定形区内缝隙孔洞越多越大,纤维吸湿能力 越强。 • 成熟度差的棉纤维比较细,表面积大,因此其吸湿 能力大于成熟度好的棉纤维。 • 粘胶纤维结构比棉麻纤维疏松,缝隙孔洞多,是其 吸湿能力远高于棉的原因之一 • 合成纤维结构一般比较致密,而天然纤维组织中有 微隙,这也是天然纤维的吸湿能力远大于合成纤维 的原因之一。
丙纶
氯纶 氨纶
0
---
0
0 1
常用纱线的公定回潮率
纱线种类 棉纱 苎麻纱 亚麻纱 公定回潮率(%) 8.5(英制9.89) 10 12 纱线种类 粘胶纱及长丝 粘胶针织绒线(内销) 粘胶针织绒线(外销) 公定回潮率(%) 13 8 13
经梳毛纱
粗梳毛纱 羊毛绒线(国内) 羊毛绒线(外销) 羊毛针织绒线 绢纺蚕丝
• 一、纤维的吸湿与吸湿指标
– (二)吸湿指标
• 3.标准回潮率
– 标准状态:我国规定为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65% 左右。(P87)
级别 1 2 3 标准温度(℃) A类 20±1 20±2 20±3 B类 27±2 27±3 27±5 标准湿度(%) 65±2 65±3 65±5
– 标准回潮率:在标准状态下,将纤维在“吸湿过程”中放置24小时 后测得的回潮率。
G:湿重 G0:干重
P 1 n 1W1 P 2W2 P nWn Wi Pi –混合材料回潮率 W 100 100 i 1
P1,P2,Pn分别为第一种、第二种、第n种纤维的干燥重量百分比 W1,W2,Wn分别为第一种、第二种、第n种纤维的回潮率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常用纤维的标准回潮率和公定回潮率
纤维种类 原棉 苎麻(脱胶) 亚麻 黄麻 洗净毛 山羊毛 干毛条 油毛条 桑蚕丝 粘胶纤维 醋酯纤维 涤纶 锦纶6 锦纶66 腈纶 维纶 标准回潮率(%) 7~8 7~8 8~11 12~16(生麻),9~13(熟麻) ----8~9 13~15 4~7 0.4~0.5 3.5~0.5 4.2~4.5 1.2~2.0 4.5~5.0 公定回潮率(%) 11.1 12 12 14 16 15 18.25 19 11.0 13 7 0.4 4.5 4.5 2.0 5
16
15 10 15 15 11
涤纶纱及长丝
锦纶纱及长丝 腈纶纱 维纶纱 涤棉纱(65/35)
0.4
4.5 2 5 3.2(英制3.7)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二、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
– (一)吸湿过程 • 吸附:水分子停留在纤维表面 • 吸收:水分子向纤维内部扩散与纤维内大分子上的 亲水性基团结合 • 凝聚:水分子进入纤维的缝隙孔洞,在纤维的 毛细管壁凝聚
• 1、定义:同样的纤维在一定的大气压力和温湿度条件下, 从放湿达到平衡和从吸湿达到平衡,两种平衡回潮率不相 等,前者大于后者,这种现象叫作纤维吸湿滞后性。 • 2、原因:一 般认为吸湿时由于水分子进人纤维的无定形 区,使大分子间距离增加,少数连接点被迫拆开,而与水 分子形成氢键结合。放湿时,水分子离开纤维,连接点有 重新结合的趋势,但由于大分子上已有较多的极性基因与 水分子相吸引,阻止水分子离去,而且大分子间的距离不 能及时完全回复到原来情况,因而保留了一部分水分子。 因此同一纤维在同样的温湿度的条件下,从放湿达到平衡 比从吸湿达到平衡具有较高的回潮率。
• •
纤维的结晶度
• 纤维的结晶度越低,吸湿能力就越强。在同样的结晶度下, 微晶体的大小对吸湿性也有影响。一般来说,晶体小的吸湿 性较大。 • 纤维吸收的水分一般不能进入结晶区,在结晶区内,分子有 规则地紧密排列,活性基在分子间形成了交键,如氢键、盐 式键、双硫键等,所以水分子就不易渗入,若要产生吸湿作 用就须打开这些交键,使活性基游离,显然这是困难的。因 而纤维的吸湿作用主要是发生在无定形区。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一、纤维的吸湿与吸湿指标
– (一)纤维的吸湿
• 纤维材料放在空气中,一方面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同时 不断地向空气中释放水蒸气。
– 进入纤维中的水分子多于放出的水分子,则表现为吸湿 – 进入纤维中的水分子少于放出的水分子,则表现为放湿
• 吸湿和放湿是一个动态过程,最终会达到平衡。 • 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纤维材料会吸收或放出水分,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其含湿量趋于一个稳定值,这 时,单位时间内纤维材料吸收大气中的水分等于放出或蒸发出 的水分,这种现象称为吸湿平衡。
纤维的内的伴生物和杂质
• a.棉纤维中有含氮物质、棉蜡、果胶、脂肪等,其中 含氮物质、果胶较其主要成分更能吸着水分,而蜡 质、脂肪不易吸着水分。 因此棉纤维脱脂程度越高, 其吸湿能力越好; • b.羊毛表面的油脂是拒水性物质,它的存在使吸湿 能力减弱; • c.麻纤维的果胶和蚕丝中的丝胶有利于吸湿; • d.化学纤维表面的油剂,其性质会引起吸湿能力的 变化,当油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团向着空气定向 排列时,纤维吸湿量变大。
–微毛细水:存在于纤维内部微小间隙之中的水分子。 –大毛细水:存在于纤维内部较大间隙之中的水分子(当湿度较高时)。
• 4、区别: –吸收水属于化学吸着水,是化学键力,因此必然有放热反应; –吸附水和毛细水属于物理吸着,是范德华力,没有明显的热反 应, 吸附也比较快。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二、吸湿机理与影响因素
– (三)影响因素
• 1、内因
– – – – 亲水基团的作用 纤维的结晶度 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内部空隙 纤维内的伴生物和杂质
• 2、外因
– – – – 大气压力 相对湿度 温度 初始回潮率
亲水基团的作用
• 纤维大分子中,亲水基团的多少和极性强弱均能影响其吸湿 能力的大小。数量越多,极性越强,纤维的吸湿能力越高。 如:羟基(-OH)、 酰胺基(-NHCO-)、羧基(-COOH)、 氨基(-NH2)等。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很大,能与水分子形成化 学结合水(吸收水)。
•
3、纤维种类不同,曲线的高低不同: – 吸湿能力强的在上方,如羊毛、粘胶; – 吸湿能力差的在下方,如腈纶、涤纶等。
吸湿等湿线
吸湿等湿线
• 定义:纤维在一定的大气压力和湿度下,平衡回潮率随温 度而变化的曲线。(RH%一定,W-T的关系曲线) • 特点:温度愈高,平衡回潮率愈低。但在高温高湿的条件 下,由于纤维的热膨胀等原因,平衡回潮率略有增加。 • 原因:
第一节 纤维的吸湿及吸湿机理
• 一、纤维的吸湿与吸湿指标
– (二)吸湿指标
• 1.回潮率与含水率
–含水率M:纤维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湿重的百分比 –回潮率W:纤维材料中所含水分重量对干重的百分比
G G0 100 % G W M 1W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