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虚词)

文言文专题复习(翻译+虚词)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索引
十五、与
★★★
1.作介词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⑴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⑵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给,替,为。
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 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 与现代汉语相同。
2.作连词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 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或者不译。 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书》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 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

原句: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译句:打仗,是靠勇气的。“夫”为发语词,没 有实 在意义,翻译时删去。 原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 公》) 译句: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好拿来夸耀 自己的功劳? 原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译句:山北面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将近九十岁 了,向着山居住。 以上两例加点的“之”与“而”,只起语助和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
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⑶引进比较的对象。和,跟,和„„比较。
2.作连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⑴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③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 ⑵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 毋宁、岂若)”句式,表选择。可译为:“与 其„„宁可(哪如、宁肯)„„”。 3.作语气助词,通“欤”。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索引
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固定结构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
第二人称 代词
„„
你、你的
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

1.疑问代词 ①大王来何操?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③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⑴作宾语,什么,哪里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谓】所说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 先人(《报任安书》)
《寡人之于国也》
二、何 ★★★★(未考)
⑵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 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多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 怎么,哪里。
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 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 (《吕氏春秋》) ⑹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 译为“如果”“假如” 。 ①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 ②戎众以无义。(《公羊传》) ⑺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

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 做郡守。 原句中的“庆历”、“滕子京”、“巴 陵郡”等年号、人名、地名均可保留不译。


原句: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 者说》) 译句: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 么样呢? 原句中的“更”、“役”、“赋”可分 别译为“更换”、“差事”、“赋税”。

文言文虚词专题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 也归入虚词一类。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2004-2010年高考广东卷 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
年份 考查词语 题干设问 语句
均选 自阅 读文 段
十二、以 ★★★★★ 1.作介词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 “拿”、“用”、“把”。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3.固定结构(复音虚词) 【何如】怎么样,怎样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不久,没多久。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索引
八、所
★★☆
1.作助词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③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文段 与课 内组 合
共考查了12个虚词。未考:何、若、焉、乎、者、也
虚词高效学习方法——表解法示例
虚词 用法 意义 例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表转折 然而、可是、 关系 却 连 表递进 而且、并且、 关系 更

词 表修饰 着、地,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表并列 而且、并且、 又、和,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古代文言文翻译 方法
适用于古汉语文言文以 及古典诗歌
翻译的基本要求
①要一一对应。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②要重视句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③要揣摩语气。(对原文的语气进行重点理解) ④要贯通文意。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 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 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的 要换成古义……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 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 来。 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 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 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学不可以已 A、少数沿用下来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2010 之、为、所、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9 其、之、以、乃 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2008 因、与、以、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7 而、以、所、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6 以、因、乃、为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5 与、且、以、而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4 于、之、则、其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 “伐”,要换成“攻打”。全句译为:“齐 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又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出师表》)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 “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 “商量”。


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 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 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⑴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表示 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 事、地方、情况)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所顺着掉下去的地方)
⑵与介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 处所、方法或工具、条件、原因等。译为:„„地 方、„的原因、(用来)„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