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风格、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它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悍勇威武而又开良乐观的性格。
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场地限制,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
大路上、广场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单打,可双人对打,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
单打者腾跃旋跨,时如晴蜓点水,时如春燕衔泥,时如烈马奔腾,时如猛虎显威;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如野马兔越野。
腰鼓类别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安塞腰鼓快放快收,变化神速,自然大方,欢快流畅,刚柔并济,屈伸自如,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使自身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娱乐性。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习俗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
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
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
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表演形式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
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
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
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
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
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
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
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