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无为而治

论无为而治

论无为而治
无为之治通常是指道家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

这种无为而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帝王中间,是颇有市场的一种政治理念,而汉高祖,汉文帝则证明了,这种政治理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有不错的效用。

而除了这种无为而治,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名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却鲜为大众所知。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

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无为”思想是老子与庄子的主张。

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

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

所谓“无为之治”,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即:处理事物顺其自然,施行教化不托空谈。

任万物按其自身的规律发育生长而不造作事端,让万物繁衍生息而不据为己有,恩泽万物而不矜持,大功告成而不自居。

这样便能做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最终达至“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缮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而这种思想无疑是有风险性的,毕竟人要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指望着不劳而获,无疑是不可取的。

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