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染整工艺原理二 染色基本理论
第二章染整工艺原理二 染色基本理论
34
这种吸附等温线可用下式半经验关系式表示: [D]f=K[D]sn 式中[D]f 和[D]s 分别为达到吸附平衡后染料 在纤维上和染液中的浓度,K为常数,0<n< 1。它们的对数关系为: 1g[D]f=1gK十nlg[D]s 其中:lg[D]f对lg[D]s保持直线关系,斜率为n,截 距为lgK。
3
3,染料分子被纤维表面吸附 染料在扩散边界层中靠近纤维到一定距离 后,染料分子迅速被纤维表面所吸附,染料分 子和纤维表面分子间发生氢键、范德华或库仑 引力结合。 4,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并固着在纤维内部 染料吸附到纤维表面后,在纤维内外形成一个 染料浓度差,因而向纤维内部扩散并固着在纤 维内部。 #染料的上染速度和染料在各阶段中的扩散 速度大小有关?
15
染料的聚集
聚集的测定方法 a、扩散法 球型离子的扩散系数D和它们的半径r的关系按Stokes-Einstein方程式 为:
D= RT 1 6πηN 0 r
b、吸收光谱法 染料的不同聚集状态在吸收光谱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利用这种 吸收光谱的变化可以研究染料在溶液中聚集和解聚的动力学问 题。
16
染料的聚集
亲和力 染料在溶液中的化学位是它的活度 as 的函 数。设标准状态as=1的化学位为μ0s,则 μs=μ0s+RTlnas 设af 为纤维上的染料活度,标准状态af=1的化 学位为μ0f,则纤维上的染料化学位μf为: μf=μ0f+RTlnaf 平衡时,染料在染液中的化学位与纤维上的 化学位相等,即μs=μf,则 μ0s+RTlnas=μ0f+RTlnaf
偶氮染料加热溶解及稀释后的吸收光谱变化。
1一加热溶解新配溶液放置3分钟 2—加热溶解新配溶液放置4小时 3一加热溶解新配溶液放置1天 4—稀释后放置3分钟 5一稀释后放置23分钟 6一稀释后放置50分钟 7一稀释后放置90分钟
17
染料的聚集
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1、染料分子结构。 染料分子的结构愈复杂,分子量大,线性芳环共平面性越强, 含有的水溶性基团越少,聚集程度越高。 2、染液中电解质浓度越高,特别是存在多价重金属离子时,染料越 易聚集。 3、一些助剂(表面活性剂)则会增加染料的聚集程度 。 4、染液温度越高染料越不易聚集 。 5、pH值影响染料聚集,PH值降到一定范围后,某些染料的聚集程 度急速增高,甚至引起沉淀。 6、亲水性基团在染料分子中间的比在两端的不易聚集。
3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染色热
所谓染色热是无限小量染料从含有染料成 标准状态的染液中(活度等于1)转移到染有 染料也成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活度等于1), 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吸收的热量。 它标志着上染过程中各种分子间力的作用所 产生的能量变化。 ΔH0 =
∂H ∂n
单位为KJ/mol。
36
吸收热为正值,放出热为负值。大多数染色 过程为放热过程,因此染色热为负值。染色热负 值绝对值越大,表示染料吸附上染纤维与纤维分 子间的作用力越强,染色亲和力越大,反之亲和 力越小。 0 0 1 Δμ1 Δμ2 0 1 − ΔH ( − ) = T1 T2 T1 T2
纤维种类 棉 蚕丝 羊毛 锦纶6
动电位/ mV -40~ -50 -20 -40 -59 ~-66
纤维种类 腈纶 涤纶 维纶 丙纶
动电位/ mV -81 -95 -114~-125 -140~-150
22
二,ξ 电位的影响因素 1,溶液PH值 2,电解质种类、浓度 ξ-PH 棉纤维
23
三、纤维的ξ电位和染色
29
二、吸附等温线
染料对纤维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能斯 特(Nernst)型 A、郎谬尔(Langmuir)型B和弗莱因德利胥 (Freundlich)C型。如图所示。
30
能斯特(Nernst)型吸附等温线 物理意义 属于分配型吸附等温线,完全符合分配定 律,即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浓度之 比为一常数。 在染色平衡情况下,染料在纤维上的浓度与 在染液中的浓度之比为一常数,纤维上的染料 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成正比关系,随着染 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
第二章 染色基本理论
第一节 引言 所谓上染就是指染料舍染液(或其它介质)而向纤维转 移并将纤维染透的过程。 上染过程和通常所指的染色过程不尽相同。 直接染料,酸性染料-------上染结束染色结束 还原染料,活性染料-------上染结束染色并未结束
1
上染过程示意
2
第二节染料的上染过程
上染过程的几个阶段 1.染料分子随染液向纤维界面转移 动力边界层:把染液流速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速度降 低的区域称为动力边界层 2,染料通过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向纤维表面扩散 扩散边界层:在动力边界层内,纤维表面的液体流速为 零,染料主要靠自身扩散转移到纤维表面,该液层称为扩散边 界层 加强染液的循环和提高染液的流速,尽量减小扩散边界层厚 度是加快染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不仅可加快染料到达纤 维表面的速度,还可以提高匀染效果
1 1 1 = + [D f K Ds[S]f [S]f ] [ ]
33
弗莱因德利胥(Freundlich)型吸附等温线 物理意义 属于物理吸附,即非定位吸附 ,纤维上染料 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 加速率越来越慢,没有明显的极限。染料吸附 在纤维上是以扩散吸附层存在。 活性、直接染料染棉纤维基本符合弗莱因 德利胥(Freundlich)型吸附
4
影响上染过程的因素
染料运动状态: 染液流动 扩散 吸附 扩散 重要影响因素: 1.染料分子结构 1~6同左 1~4同左 2.染料溶解状态 7.纤维表面特征 5. 纤维微结构 3.染液中其它组成 及电荷 6.纤维化学结构 4.温度 5.浴比、染液流动、扩散边界层 6.p H值
5
染色平衡
染色平衡: 当染色达到一定程度时,染料的吸附与解吸速率相等,染 液和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在发生变化,即达到上染平衡状 态。 上染过程是大量染料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宏观结果,常以 染料在染液中和纤维中的浓度变化来衡量,而不是代表个别 染料分子的行为。 上染百分率: 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数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率。 平衡上染百分率: 染色达到平衡时,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数量占投入染料总 量的百分率。
8
9
第二节
染料在溶液中状态
理想的染色结果 染料的溶解和电离是染色过程的重要环节 染料在溶液中的状态(晶体、离子(阴、阳、 非)、单分子、 聚集体) 染料的溶解、染料溶解性的提高
10
D–SO3Na→D–SO3–+Na+ D–OSO3Na→D–OSO3–+Na+ D–SSO3Na→D–SSO3–+Na+ 有些染料分子中含有羧基,在染液中也 可发生电离。 D–COONa→D–COO–+Na+
[ D] f [ D]s
=K
31
[D]f是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mol/kg纤维), [D]s是染色平衡时染液中的染料浓度(mol/l), K是比例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若以[D]f 对[D]s作图,可得到一斜率为K的直线,如图 直线A所示。 这种情况下计算亲和力时,一般就假设染料是溶解在 纤维里的,把染料作为溶质,纤维作为溶剂来处理,并 假设活度系数为1,以浓度代替活度,则 -Δμ0=RTln[D]f/[D]s 如分散染料上染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及聚丙烯腈纤 维时,基本上符合该种吸附等温线。非离子型染料以范 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吸附固着。
6
上染速率:
上染速率常以纤维上染料浓度对时间的变化率来表 示, 或者以达到一定上染程度所需时间来表示。
上染速率曲线: 上染率对时间的变化曲线(或者纤维上染料浓 度对时间的化曲线)称为上染速率曲线。这是研 究染色动力学的基础。
7
吸附等温线 : 恒定温度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 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曲线。 平衡吸附量: 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 染色饱和值: 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不再随染液中的染料浓度增加而增 加,此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染色饱和值。 吸附等温线表示达到染色平衡后染料在纤维上和染液间 的分配关系。表示染料在一定温度下对纤维的上染能力。 不同的染料上染不同的纤维有不同的吸附等温线,而不同 的吸附等温线又是由于上染或吸附机理不同引起的。
( ∂G s ) T , P , n j .... i ∂n s
μs =
同理染料在纤维中的化学位μf可表示如下: μf = ∂ G
(
f
即在温度、压力和其它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无 限小量染料( i组分)∂nfi上染到纤维所引起染色纤维 自由焓Gf的变化。
26
∂n
i
f
) T , P , n j ....
18
温度、食盐浓度对溶解的影响
19
第四节纤维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一、纤维在水溶液中的双电层 固体材料在水溶液中带电原因: 电离、离子吸附 双电层 :纤维表面相反离子的热运动在溶液中产生 的浓度梯度,其中存在扩散层和吸附层 界面动电现象:在外力作用下扩散层和吸附层作相 对运动的现象 动电层
20
21
纤维表面离子浓度 纤维表面染料离子浓度 染料离子在纤维面 位能变化
24
第五节 染色热力学基础 染色热力学主要研究染料在染色各过程 中能量的转换规律、染色过程进行的方向 和进行的程度。
25
一、化学位、亲和力和直接性 1、化学位 染料在染液中的化学位μs是指在温度、压力及其它组
分数量(nj )不变的条件下,加入无限小量的染料(i 组分)∂nsi 摩尔,每摩尔所引起染液自由焓的变化。 如果以μs表示染液在染液中的化学位,可表示为:
27
移项得: 令
μ0s-μ0f =RTln a s -Δμ0=μ0s-μ0f= -(μ0f-μ0s)
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