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
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
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
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目录第1章前言 (1)1.1目的、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第2章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 (5)2.1基本概况 (5)2.2构造特征 (5)2.3杜家台油层地层格架 (6)第3章杜家台油层沉积微相及储层基本特征 (15)3.1沉积微相研究 (15)3.2储层基本特征及展布 (20)第4章储量计算 (27)4.1研究区储量计算 (27)4.2储量计算结果 (29)第5章开发特征 (32)5.1储量动用状况 (32)5.2生产历史 (35)第6章剩余油的分布 (39)6.1含水及水淹程度分析 (39)6.2剩余油分布及规律 (41)6.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44)6.4进一步挖潜方向 (46)第7章结论 (51)致谢 (51)参考文献 (52)第1章前言1.1 目的、意义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们仅能开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约还有60%以上的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
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研究是目前石油行业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目前石油勘探开发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油田开发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
我国油田地质情况复杂,原油性质差异大,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到了勘探开发的后期,尤其是在那些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有60%~70%的剩余石油仍然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
估计,如果世界上所有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至3年的石油消费量。
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高石油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研究的主题。
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层间、层内和平面上渗透率变化大,而我国近90%油田均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各层吸水量差异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进,使纵向上和平面上水推进不均匀,造成水驱波及体积小,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油水分布犬牙交错,剩余油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
因此,在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剩余油饱和度为主要内容,进行精细化、定量化、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
同时,要把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井间和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
本文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研究该区剩余油的分布,确定下一步挖潜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据国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数量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注水过程中水未洗到的低渗透夹层中或者是水绕过的低渗透率带中的剩余油约占27%;(2)由于地层压力梯度小,在原油不流动的油层部位(滞留带)中存在的剩余油占19.5%;(3)未被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占16%;(4)在一些小孔隙中被毛管力束缚的剩余油占15%;(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占13.5%;(6)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如封闭性断层等)。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不同领域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饱和度委员会,从宏观上将剩余油饱和度度量分为单井、井间和物质平衡法3种。
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专门打了24口评价井来研究油田水淹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特别是现代测井测量技术和处理解释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国外一些公司如Schlumberger、Shell公司近年来推出了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地层评价软件和地层测试数据处理软件,为剩余油预测和油气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
国外研究剩余油包括岩心分析、示踪剂分析、数值模拟、测井、试井及电阻率等多种方法。
近年来提出了“定时、定位、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依据,设计加密井位置”的新设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产油国重视了密闭取心的分析和第一手资料的收取,完善了动态检测系统,加强了油藏经营管理,是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精度有较大的提高。
根据国内各大油田的研究成果,我国陆相油藏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主要有12种: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由于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的剩余油、为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形成剩余油、封闭性断层附近形成的剩余油分布,厚油层渗透率韵律及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
我国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工作早在“六五”期间就已开始,相继开展了油田、油藏、区块、单井以及岩心等不同地质规模下剩余油的空间位置、形态、数量以及剩余油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工作,主要采用了油藏数值模拟、井间示踪剂、神经网络、沉积相、测井、灰色理论及数理统计等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
我国石油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摸索探讨,形成了一套陆相地层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剩余油地质研究已由单学科分析向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除常规的沉积相细分等地质研究外,还加强了油层物理学、油气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学等有关原理的应用。
现在主要采用小层沉积相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法、C/O比测井法和钻井取心等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
目前,我国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技术和手段基本具备,同国外主要产油国的技术水平接近,但在油藏管理方面和动态监测系统的重视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和油田开采的不均衡性,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开发阶段,而应该贯穿于整个开发期(包括天然能量开采阶段、水驱开采阶段、三次采油阶段的各类调整)。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 研究内容(1)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构造、储层描述;(2)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储量计算;(3)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开采状况评价;(4)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5)曙二区东杜家台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
1.3.2 技术路线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和储层基本特征的研究建立精细地质模型。
通过油藏储量计算和动用情况来分析剩余油目前的空间分布,具体流程如图1-1。
图1-1 研究流程图第2章 杜家台油藏地质特征2.1 基本概况曙二区东位于辽宁省盘锦市新生总厂东南方向约2km 的双台子河两岸。
在构造上处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中段曙光油田二区的东测杜家台古潜山的东部斜坡上,西部为曙光二区,东部与盘山洼陷连接,南接双台子油田和杜124块。
该区块是在钻探杜家台古潜山过程中发现的,1983投入试采开发,截止1989年9月末,共完钻各类井54口,其中投产油井38口,开井13口,日产油68.9t/d ,平均单井日产油5.3t/d ,累积产油35.47t 104⨯,试采程度6.8%,综合含水57.3%,共投水井9口,开井3口,日注水272/d m 3,月注水比1.28,累积注水30.816234m 10⨯,累积注采比0.43,地下亏空39.390434m 10⨯。
2.2 构造特征2.2.1 断层特征断层是重要的油田构造之一。
断裂作用可能使地下油气溢损,也可能使地下油气富集。
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形成早、落差大的断层控制了生储油岩层的沉积,次级断层构成二级构造带,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与成带分布,更次级断层则把二级构造带切割成断块区,其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更小的“毛毛”断层则对油气的聚集起复杂化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