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剩余油分布模型资料

剩余油分布模型资料


注水开发中后期研究剩余油分布常用的方法
(一)水淹层测或人工电
位确定出水淹层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经阿尔奇公 式或经过一定校正的电阻率响应方程求出地层目前 含水饱和度(Sw),最后采用公式Sor=1-Sw,即可得 出剩余油饱和度Sor。
(1) 混合地层水电阻率(Rwz)的确定。
第六节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油田开发中后
期油藏描述的主要目的,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
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应综合一切可利 用的静、动态资料,研究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 分布规律,建立开发区内剩余油的分布模型, 为下一步的开发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提供目 标靶区。
一、剩余油分布的基本特点 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流体非 均质性及注水开发条件等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剩 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地,砂岩油
油层间会出现层间干扰问题。高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
低,容易水驱,而较低渗的储层水驱启动压力高,水 驱程度弱甚至未水驱,这样便使部分油层动用不好或 基本没有动用,形成剩余油层。 层位越多、层间差异越大、单井产液量越高、层 间干扰就越严重。
对大庆油田南二、三区层间干扰与开发效果的统
计研究表明,多层合采时,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严重
根据自然电位理论公式,结合油田实际,推 导出K值的计算公式: K = -6.96(1-IGR)(t+273)/291 其中:
I GR
GR GRmin GRmax GRmin
泥浆滤液电阻率Rmf为: Rmf=Rmf1(t1—21.7)(t2—21.7) Rmf1=RxO φ
1 m
式中 Rmf1——为纯水层泥浆滤液电阻率;
成为憋高压的未动用油层;
(4) 有的砂体只有采油井,没有注水井,仅靠天然能 量采出少部分油,而成为低压基本未动用的油层。 对于这类油层,为了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必 须加强井间砂体预测的研究,确定各类砂体的空间分
布规律、边界特征及砂体间的连通性。
2.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层 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由于层间非均质性会使多
注入水则首先沿顶部推进,随着注入水的不断
增加,加之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水驱厚度逐渐
扩大,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驱,造成纵向 上水线推进比较均匀,水洗厚度大。反韵律层多分 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处于这两种相带上的油 井具有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速度小的特点, 一般进人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
率非均质程度不同,其水淹状况亦有差异,因此层内不
同部位的储量动用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动用较差或基本
未动用的油层部位,则出现了剩余油的分布。
(1) 正韵律油层
由于高渗透部位位于底部,注入水沿底部突进快,
水淹严重,含水率上升快,而顶部水淹效果差,剩余油
分布多,使得这类油层开发效果较差。
(2) 反韵律油层
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就厚油层而言,由于渗透率纵向上的差异,
可导致水驱油效率的差异。相对高渗层中的孔道
相对较大,这些阻力较小的较大孔道为水流的主 要通道,注入水就先沿着这些孔道向前推进,并 造成注入水过早地在生产井突破,而剩余油则主 要分布于低渗层中。
高、低渗透层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则构成渗透率韵 律性。渗透率韵律不同,其水淹形式也不同。层内渗透
2.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由于油水或油气的密度差和粘度差造成水
驱油前缘向油层底部突进,从而使得油层内一
部分厚度动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段。
(四)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
在水淹层,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
到孔隙非均质性、驱动力、毛管力、重力及润湿
性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孔隙水驱不到,或部分驱
4.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在封闭性断层附近,往往会形成注入水驱
替不到或水驱很差的水动力滞留区,在这类滞 留区,可形成剩余油分布区。
(三)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由于油层层内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性,造
成油层内部的水洗差异,一部分储量动用很好,
一部分则动用很差,从而在垂向上形成剩余油
段。
1.厚油层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程度
Rxo——为纯水层冲洗带电阻率;
φ 1——为纯水层有效孔隙度;
m ——为孔隙度指数; t1、t2——分别为纯水层和水淹层的地层温度, t=13.09+3.3H/100。 读取准确的自然电位幅度值,由上述公式即可求
出水淹层的电阻率Rwz。
(2)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由阿尔奇公式求出地层的目前含水饱和度:
种形式:
①呈簇状分布于水驱不到的孔隙或孔隙群中;
②以薄膜形式吸附于颗粒表面;
③以油滴形式卡断于孔隙喉道中、颗粒表面的凹处;
④被粘土矿物吸附; ⑤在孔隙的一些特殊部位残留下来。
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地下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 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 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 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密闭取心、海绵取心 等)、测井(电阻率测井、中子寿命测井、电磁传播 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核磁测井、重力测井等)、 试井、井间示踪剂测试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 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替,孔隙中仍饱含油。有的孔隙被水驱替过,但 仍可保留部分残余油。
1.润湿性和毛管力的影响 对于油湿(亲油)储层,含油的小孔隙一般水
驱不到,可形成孔隙规模的残余油。而含油的大
孔隙,则水驱效果较好, 残余油少。 对于水湿
(亲水)含油的小孔隙,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水驱
效果也较好。一般地,在亲水岩石中,由于润湿
这在低渗、低压油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
类剩余油层,需加强储层敏感性及油层损害的研究。
4.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油层 在开发生产中,还有一类未列人原开发方案 的、未射孔的潜力层,出现这类油层通常有三个 方面的原因: ①一些原来不能开发的油层,由于技术的发展 变成可能开发的油层; ②开发前测井未解释出而后来重新解释的油层; ③不属于原开发层系但在采油井中存在的油层。
驱油,推进往往是不均匀的,一般总有一个方向突
进最快,且经过长期水洗之后,这个方向有可能发
展成“水道”。由于平面水窜,注入水优先沿一个
方向驱油,而在其它方向水洗程度弱甚至未水洗,
从而造成了剩余油滞留区。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条带状高渗带与低渗区共存
若油层高渗带呈条带状(如沿古河道主流线),
而大部分地区为低渗区(如漫滩),在注水开发时,
a b Rwt Sw R m t

1 n
式中 Rt 为地层真电阻率(· m); Rwt 为地层水电阻率(· m); φ 为地层有效孔隙度;
a、b 为岩性系数;
m 为孔隙度指数; 剩余油饱和度Sor为: Sor=1-Sw n 为饱和度指数。
性和毛管力作用,注入水进人孔隙后,总是沿孔
隙边缘夹缝运动,很容易把孔隙中央的油包围起
来而形成剩余油。
2.孔间矛盾和毛管力的影响
在驱动力作用下,注入水优先沿大孔道发生
指进式绕流,因此,在孔间矛盾较大的储层中, 注入水往往沿少量大孔道前进,而在小孔道或大 孔道孔缘形成了残余油。
微观规模残余油的分布形式多种多样,有以下几
水沿高渗带窜流,而绕过低渗带甚至把低渗带包围
起来,这样,低渗区的原油就采不出来,而成为剩
余油滞留区。如大庆油田东7—1井萨110-12层出现 的绕流现象,注水井东7-1、东7—101的注入水绕 过东 JF2 、 7—3 两口井,推进到远处的 6—2 井,因 此,在7—2、7—3井一带形成了剩余油“滞留区”。
(3) 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
水洗特点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大庆油田的试验资料也说明了不同韵律厚油层具有不
同的水洗效果。 不同类型厚油层开采效果对比表
┌─────┬─────────┬────────┬────────┬────────┐ │ 阶段 │无 水 期 │注水倍数0.6 │注水倍数1.0 │注水倍数1.5 │ │ ├────┬────┼───┬────┼───┬────┼───┬────┤ │ 项目│注水倍数│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 │韵律类型 │ │ (%) │(%) │ (%) │(%) │ (%) │(%) │ (%) │ ├─────┼────┼────┼───┼────┼───┼────┼───┼────┤ │正韵律 │0.130 │15.5 │83.8 │32.9 │90.5 │33.9 │93.4 │43.8 │ ├─────┼────┼────┼───┼────┼───┼────┼───┼────┤ │多段多韵律│0.156 │18.6 │82.6 │36.9 │90.0 │43.1 │94.1 │47.7 │ ├─────┼────┼────┼───┼────┼───┼────┼───┼────┤ │反韵律 │0.263 │31.5 │83.7 │46.2 │92.7 │51 .3 │96.6 │57.2 │ └─────┴────┴────┴───┴────┴───┴────┴───┴────┘
由自然电位曲线确定: SSP= - Klg(Rmf/Rwz) 由上式得: lg(Rwz)=SSP/K+lg(Rmf)
式中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
Rwz——混合地层水电阻率;
SSP——经层厚、井径、储层电阻率等校正后
的目的层自然电位幅度值; K ——扩散吸附电位系数,这是一个与温度、 岩性有关的系数。
的层间干扰,储集性质好的油层出油,而物性较差的
油层很少或不出油。各层的渗透率差别越大,注入水
的单层突进现象越严重,不出油厚度与渗透率级差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