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二次衬砌标准化施工工艺
凝土前,模板内的积水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D、衬砌模板台车就位后,模板尺寸其允许偏差如下表:
序号
项目
允 许 偏 差(mm)
检验方法
1
边墙脚平面位置及高程 ±15
尺量
2
起拱线高程
±10
尺量
3
拱顶高程
+10>偏差>0
水准测量
4
模板表面平整度
5
2m 靠尺和塞尺
5
相邻浇筑段表面高低差 ±10
5.2、预埋件埋设
尺量
模的自由倾落高度应保证其不发生离析,一般不应超过 2m。输送管严禁接触模
板,以免混凝土压出时对管口产生的强烈震动使模板变形。
衬砌混凝土应左右两侧对称分层进行,两侧灌筑高差最大不超过 100cm;
灌筑砼不宜间断进行,若必须终止则不应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否则应作间歇灌
筑处理。边墙及墙顶部分采用插入式软轴振捣器振捣,拱顶部分采用附着式振捣
C、 机具准备 在二次衬砌施工前,必须准备好施工机具,如:砼搅拌站、运输车、输送 泵、振捣棒等,并对机械进行检修及试运行等工作,以保证施工中机械正常运行。 4.3、人员准备 二次衬砌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进场,并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技术讲课, 使其熟悉有关施工工艺和注意事项。 4.4、防水层施工 二次衬砌施工前,应施工防水层,并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施 工二次衬砌。灌注二次衬砌前,应清除防水层表面灰尘并洒水养护。 5、钢筋安设 钢筋混凝土浇注前,应按设计数量和要求安设衬砌钢筋。钢筋与模板间采 用与二次衬砌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制作垫块,以确保钢筋保护 层厚度;二次衬砌结构两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 4 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 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松开轨卡台车就位 紧固下部中间支孔丝杆 紧固轨卡 用丝杆调整拱部标高 用丝杆调整拱部中线 用边墙丝杆调整边墙净空
紧固各丝杆支撑
泵送砼经前后灌注口入模 分层灌注 砼输送管从拱顶中间灌注 口入模向前后两端挤压
4、施工准备
4.1、技术准备: A、二次衬砌施工时间的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明显趋于减缓; ② 拱 脚 附 近 水 平 收 敛 速 度 小 于 0.2mm/d 或 拱 顶 下 沉 速 度 小 于 0.15mm/d; ③施作二次衬砌前的累计位移值,已达极限相对位移值 80%以上; ④初期支护表面的裂隙不再继续发展。位移值与位移速率是以采用收敛计 实测数据为依据的,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速度,从安全考虑,是指至少 7d 的平 均值,总位移量可由回归分析计算取得。 B、净空检查 在二次衬砌施工前,技术人员应对隧道净空进行检查,以确保二次衬砌厚 度。对于侵入二次衬砌的初期支护或围岩应视其大小进行处理。当围岩完整、石 质坚硬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 1m2 不大于 0.1 m2)侵入衬砌,侵入 厚度不应大于 5cm。拱脚和墙脚以上 1m 内断面严禁欠挖。 C、选定配合比 V 级围岩加强段、V 级复合段、抗水压、富水段二次衬砌采用 C30 防水钢 筋混凝土,Ⅱ、Ⅲ级围岩二次衬砌采用 C30 防水混凝土;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 必须达到 P8,抗水压、富水段必须达到 P10。在二次衬砌施工前,试验室应按
③当混凝土处浇注至台车挡头时,一边安设挡头板,一边浇注混凝土,并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直至封顶完毕。
5.6、二次拱顶压浆回填 为保证拱部混凝土的密实性,在拱部预埋φ20 压浆管,压浆管按纵向间距 2~3m 一处埋设,注浆材料采用 M10 水泥砂浆,其配合比应根据现场试验后确 定 , 待 衬 砌 混 凝 土 强 度 达 到 设 计 强 度 的 70% 后 再 进 行 压 浆 处 理 , 初 压 0.1MPa~0.15MPa,终压 0.2MPa。 5.7、拆模 拆模时间对衬砌进度影响较大,拆模过早混凝土会发生开裂、堵头的混凝 土会倒塌、附着在模板上的混凝土会剥落等。拆模时混凝土的强度与隧道大小 、 形状、衬砌厚度、施工条件等有关,但至少要达到能够承受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 中的荷载的强度才能拆模。按施工规范采用最后一盘封顶砼试件现场试压达到的 强度来控制,明洞强度不小于 5.0Mpa 时拆模,暗洞内二衬砼强度不小于 2.5Mpa 时拆模。
5.5、封顶 A 当拱部混凝土浇注至台车最上层窗口时,应将泵送管接至拱顶圆形进浆 口。从圆形进浆口泵送混凝土进入衬砌台车时,应从已衬砌段向未衬砌段进行; 混凝土充填满拱部后应暂时停止泵送,开启附着式振捣器及时振捣,以防因压力 过大致使台车变形;振捣后继续泵送混凝土,直到混凝土浇注至台车挡头约 2m 处。 B、在台车拱部挡头处预留环向长约 2m 的空间先不安设挡头板,以便进
6.3、在人行道及行车道与隧道衔接处应严格横板安装,确保衔接平滑。在
施工位置处应该按照设计严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预防渗水侵蚀混凝土。 6.4、衬砌前应用仪器控制放线,保证衬砌的平顺衔接、模板应及时的修整,
保证衬砌外表平滑美观。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不超过振动棒长度的 1.2 倍,同时要 重视混凝土的振捣问题,在不触及模板的前提下,可加强结构棱角处的振捣。
7.2 模板台车上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照明及动力线敷设应规范。 7.3 模板台车拼装后,应仔细检查结构的强度、刚度。 7.4 二次衬砌砼灌注前,应将衬砌台车的支撑构件支撑牢固。 7.5 灌筑二次衬砌砼的作业人员应站在稳定的作业平台上,并应配带安全 带; 7.6 砼输送泵的输送管道接头必须封闭严密,安装必须稳定可靠,且尽量 减少转弯接头。
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留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序号 1
项目
预留
中心线位置
孔洞
尺寸
允 许 偏 差(mm) 10
+10>偏差>0
检验方法 尺量
2
预埋件中心线位置
3
5.3、砼拌合与运送
尺量
采用搅拌站集中拌制,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用料应严格按照配合比
计供料,每次拌合时间为 1.5~2.5 分钟, 以拌合均匀,色泽一致为度。盛装
行封顶作业。当混凝土浇注至台车挡头约 2m 处时,将泵送管接至台车挡头处, 通过软管从未安设挡头板处向拱顶浇注混凝土:将软管出口端设置于模板上预封 顶处,待输送出的混凝土充满封顶部分并将软管埋入混凝土约 30cm 时,将软 管拔出约 40cm,振捣后连续输送混凝土。待其埋入约 30cm 后,再拔管一次 并振捣,直至混凝土浇注至台车挡头。
5、二次衬砌施工工艺
5.1、台车就位 台车就位前,须找平基底,铺设走行轨。走行轨应根据隧底所订中线桩, 向左右两侧量出其位置。走行轨应铺设在仰拱填充(或铺底、或基岩)上,走行 轨面的高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走行轨轨面高程=该处衬砌拱顶设计高程—轨面至台车拱顶高度—1/2
伸降油缸的行程。
B、台车就位后,启动微调机构,用仪器校正模板外轮廓与设计净空相吻
器振捣。采用插入式软轴振捣器振捣时,分层厚度一般为 30cm,振捣时间宜为
10~30s。附注式振捣器应能单个启动,使用时,应根据需振捣的部位开启振捣
器振动约 30~50s。
混凝土振捣应密实。插入式振动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中的位置时,应竖向
缓慢拔出,不得在混凝土浇注仓内平拖。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 振动棒平拖以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合物将其推向远处。
砼的容器不能漏浆,运送时间在环境气温+20℃时不应超过 45 分钟,以防砼发
生初凝。
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应符合理论配合比要求,一般在 15~18cm,其偏
差不得大于±20mm,且必须满足泵送要求;入模含气量不得小于 2%。
5.4、砼的浇筑及振捣
砼二次衬砌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输送管末端采用软管连接入模,入
隧道二次衬砌标准化施工工艺
1、工程概况
葵坝 2 号隧道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与施工,采用复合式衬砌形式,初期 支护采用喷射砼、钢筋网、锚杆、钢拱架组成支护体系,隧道二次衬砌砼采用模 筑砼,砼采用防水砼,抗渗等级一般为 P8 级,抗水压、富水段为 P10 级。
2、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葵坝工程第二标段隧道二次衬砌砼的施工 。
6.5、衬砌作业要十分注意预埋件、洞室的施作。隧道内电话、消防、照明、 通风等预埋件、预埋盒、预埋管道很多,为使其按设计位置准确施工,必须稳妥 牢固,且在衬砌台车设计时亦给予相应考虑。对二次衬砌洞室的预留,先按洞室 设计大小做成木厢,待模筑台车就位后,固定木厢位置,进行浇注。
7、二次衬砌安全措施
7.1 应根据通过模板台车内部车辆的限界,加适当的安全富余量,来确定 模板台车内部的净空尺寸;大型车辆应在调车人员的指挥下通过模板台车,此时, 在台车内部作业的人员要暂时离开,不得站在模板台车内部,避免不安全。
合,并锁定台车。校正模板外轮廓时,应注意复核台车中线是否与隧道中线重合、
台车拱顶高程是否考虑预留沉落量(软弱围岩段应按规定考虑 3~5cm 预留沉落
量)、矮边墙与拱墙混凝土接茬处的隧道净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C、模板安装必须稳固牢靠,接缝严密,不得漏浆;接缝大于 2mm 处应
采用腻子修补严实。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必须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浇筑混
衬砌混凝土浇注至起拱线位置时,应停歇 1h 左右,并充分振捣,待混凝 土充分下沉后再浇注拱部,以防因边墙混凝土下沉而造成拱部开裂。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洞内温度而调整。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不应低于 5℃;夏期施工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洞内温度且不宜超过 30℃。施工过程中要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部点温度和离表面约 5cm 深处的表 层温度(包括仰拱和底板),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二次衬砌结构任一截面在任 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 20℃,新浇混凝土与上一 区段二次衬砌混凝土或围岩之间的温度差不大于 20℃,洒水混凝土表面的养护 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 15℃,混凝土的降温速度不大于 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