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归纳
答案:
答案:1、方圆,这里指面积;当------时; 正;方向2、将近;况且 3、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可译为“连------都-------”;同“增”,增加 4、顽固;本来;巩固 5、亡——无,没有;逃跑6、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愚公;愚 公移山这件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文言句式
1、主谓倒装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等于“汝之不惠,甚矣。”译作:你太不 聪明了 2、状语后置句式:“告之于帝”等于“于 帝告之”。译作: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省略句式:“帝感其诚”等于“帝感 (于)其诚”。 译作:天帝被他的诚心感 动。 4、宾语前置句式:“何苦而不平” 等于 “苦何而不平”。 译作:愁什么挖不平呢?
(三)、重点字词解释
。 1、方七百里: 2、年且九十: 3、河阳之北: 4、惩山北之塞: 5、出入之迂: 6、吾与汝毕力平险: 7、达于汉阴: 8、杂然相许: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0、且焉置土石: 11、投诸渤海之尾: 12、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 13、始龀: 14、寒暑易节: 15、其如土石何: 16、愚公长息曰: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8、虽我之死: 19、子子孙孙无穷匮: 20、何苦而不平:
(四)、一词多义
1、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 )方欲行( )而 尝极东方( ) 2、且:年且九十( ) 且焉置土石( ) 3、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 4、固:汝心之固( )吾义固不杀人( )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 ) 5、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 ) 6、之:甚矣,汝之不惠(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操蛇之神闻之( ) 答案:1、方圆,这里指面积;当------时;正;方向2、 将近;况且
愚公移山
——文言知识总结归纳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相 传为战国时期郑人, 家的代表人物。 答案:《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 道家 2、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 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 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高万仞( ) 惩山北之塞( ) 出 入之迂(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荷担者( )一 厝雍南( )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5、杂然相许 6、且焉置土石 7、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8、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0、甚矣,汝之不惠。 1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1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1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5、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答案:1、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 2、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3、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4、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好吗?” 5、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6、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7、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 8、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9、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你太不聪明了。 1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12、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13、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14、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15、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答案:
答案:1、方圆,这里指面积 2、将近 3、江河的 北面和山的南面叫阳4、苦于 阻塞5、曲折,绕远 6、你们 全,竭近7、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阴 8、纷纷 赞同9、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 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削减 10、况且 疑问代词,哪里 安放11、相当于“之于”12、 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 土石的意思13、换牙14、交换15、在“如-----何” 前面加强反问语气16、长叹17、思想 顽固 通 18、 即便19、穷尽20、愁21、背
jīběn( )( ) 运于渤海 京城氏之shuāng( ) 妻 始chèn( ) 无lǒng( )断焉 答案:rèn chéng yū zēng hè cuò 箕畚 孀龀陇
(二)通假字
1、指通豫南: 通 ,意思是 2、始一反焉: 通 ,意思是 3、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思是 4、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思是 5、一厝朔东: 通 ,意思是 答案:1、指——直,一直;2、反——返,返回 3、惠——慧,聪明;4、亡——无,没有;5、 厝——措,放置
(七)、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 2、愚公移山的目的: 3、愚公移山的方法: 4、愚公移山的信心: 5、愚公移山的结果: 答案: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