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八上语文谈语言课文讲解与习题分析(语文版)白云泉(唐)白居易天平山①上白云泉②,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注释:①天平山:在今苏州市西二十里处。
②白云泉:在天平山的山腰,泉水清冽而晶莹,号称“吴中第一水”。
赏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
“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问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及到位的论证。
2.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作家作品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
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2 000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的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谈话录,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后收入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文集》。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时髦(máo)弄巧成拙(zhuō)圩堤(wé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形似字辨析拙zhuō笨拙咄duō咄咄逼人辑jí编辑楫jí舟楫炙zhì炙烤灸jiǔ针灸赖lài依赖懒lǎn懒惰★熟语积累(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如:本想自我美化却~者比比皆是。
(2)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果往往~。
(3)七月流火: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
流:向下移动。
如: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灿灿的,送走了~的时光,迎来美好的金秋。
“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掌握好语言,语言极其重要。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3]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4]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①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②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5]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第二部分(第2~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
于是作者把这个复句作为“不懂得”的宾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6]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7]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8]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③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④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这也是不对的。
“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⑤”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9]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
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⑥,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10]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三部分(第6~12段):说明语言应当是规范化、大众化的,并且是发展的。
①费解:不好懂。
②圩堤:在沿江、滨湖及滨海的低洼地区,为防止外水入侵而筑的堤岸。
③勉强:牵强,理由不充足。
④违背:违反,不遵守。
⑤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⑥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1]文章首句有何作用?首句将这次谈话的话题定位为书面语。
[2]语言学家的话生动形象,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作者将爱好写作的人爱语言比成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强调掌握好语言工具的必要性。
[3]“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用在这里有何作用?引出下文的例子。
[4]分析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这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
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
具体来说,“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而且这个复句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看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
作者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是表达的需要。
它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这里作者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
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对这种反面现象最好的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多重复句。
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 [5]列举朱自清的事例,有何作用?以著名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变化为例,说明朴实、平易、自然的语言受读者欢迎,从而证明观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6]这一句有何作用?承接上文,避免读者产生“书面语等于口语”的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7]段末一句的作用是什么?阐明见解: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8]本段开头两句阐明了什么内容?第一句点明报刊规范使用书面语的重要性;第二句解释原因:往往要被读者仿效。
[9]为什么要在句中强调“规范化”和“大众化”呢?“规范化”和“大众化”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不可走极端。
[10]为什么要提及这种现象呢?说明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太重视语言的规范性。
为了纯净和规范祖国的语言,作者又提及这种现象,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深层探究图构课文中心思想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观点。
艺术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有较多的短句和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
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剖析文意 1.“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作者到底认为“最好水平”的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呢?提示:其实作者是不太赞成“最好水平”这种说法的,但本文探讨的是书面语问题,对口语不太强调。
希望大家懂得“最好水平”既不能用于书面语,也不能用于口语。
2.“七月流火”的例子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提示:使用词语时不能望文生义。
报刊规范使用词语太重要了,否则就会“以讹传讹”。
还应该关注一些成语的出处,弄懂它的意思,这才是规范使用书面语的关键。
认真翻阅《成语词典》,多掌握一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为正确使用成语打下基础。
阅读鉴赏岸•流水•奔放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
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
我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祥和,安抚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立于高山,想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山中的水,叫瀑布,如同怒吼的雄狮,威风凛凛;平原上的水叫河川,如同舞动的蛟龙,婀娜多姿;沙漠中的水,叫绿洲,如同命运的绸带,蕴含着奇迹。
赞流水,思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瞧那奔腾的黄河孕出的代代天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壮举;唐玄宗贞观之治之大貌;毛泽东解放中国之雄壮;历史的伟人呀,是黄河骄傲的子女,是潺潺流水不息的生命动力。
叹流水,想传统的文房四宝,看那历史上的大笔挥毫:王羲之的苍劲有力之字迹,齐白石的龙游潜水遭虾戏,徐悲鸿的马到成功之生机;广大博深的中华文艺是长江怒吼的赞许,是永不停息的流水之源泉。
悟流水,系流水拍击的坚固文岸,岸筑成水,水流成了岸。
抚摸清凉的水,别忘了我们所站的土地,爱戴清澈的水,别忘了引水的岸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