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⑥夫风始安生哉?(以上一般问句)
(三)句尾语气词“矣”
句尾语气词“矣”同“也”有明显的分工。“也”字的基本作用是告诉 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对事物进行某种判断或论断的,它是帮助表示判 断或肯定语气的,现代汉语中没有同它相当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 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 它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的作用同它类似。 因此,也可以说,“也”字是表静态,“矣”字是表动态。 (1)叙述句中的“矣”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乎”、“与(欤)”、“邪(耶)”都是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其中“乎”字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1)“乎”字的用法
“乎”字常常用在是非问句中。所谓是非问句是发问者把一件事情全部 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时往往要在句尾用“乎”字 来帮助表示疑问。例如: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但“矣”字在句中并不是表 示完成或完结的语气,而是表示陈述的语气。例如: ①鸡既鸣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吾知所以距子矣。
例①是说,鸡原来没有鸣,现在已经鸣了,“矣”字是帮助强调事物的发展 变化,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当作新情况来报导,是表示陈述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有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提顿、拟测等。 古代汉语的语气词从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句首语气词、句 中语气词、句尾语气词三类。三类语气词中以句尾语气词最重要。句尾 语气词古今都有,句首、句中语气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句尾语气词 古今变换很大,有必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二)句尾语气词也”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也是一个因果复句,不过表结果的分句在前,而表原因的分句在最后。 这里“也”字不是对结果加以肯定,而是对原因加以肯定。结果和原因 看来相反,但都是对事情的原委进行论断,或论断原因,或论断结果。 “也”字是对这种论断加以肯定或确认,作用是一致的。不过这里的 “也”字是不能换成“矣”字的。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句尾语气词“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语气,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啊”。例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 ②疾走料虎头,编虎须,几不免虎口哉! 在谓语前置的句子中,“哉”字表示的感叹语气更为强烈。例如: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
②君哉!舜也。
③快哉!此风。 谓语前置,大多是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但不限于形容词谓语句。例②的 “君”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得君主之道。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这种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语气的是句中的疑问代 词或者疑问副词,而“哉”字在句中主要仍是表示感叹语气。因此这些 句子既有疑问语气,又有感叹语气。如果把句中的“哉”字换成“耶” 字或“乎”字,就只有疑问语气,而没有感叹语气了。
在古代汉语中,用在句尾的“夫”字也是表示感叹语气的。例如: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夫”字的上古音同现代汉语的“吧”字的声音相近,多用在表惋惜、 哀叹的句子中,它所表示的感叹语气似乎比“哉”字要低沉一些。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这种问句中的“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字。如果不用“乎”字, 疑问语气就表现不出来,往往变成了一般的描述句。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这就是说,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气,而不同语气词又可以表示同 一种语气。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 表示某一特定语气的。一个语气词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示的语气会 有某些变化,但它所表达的基本预期应该是固定的。在某些类型的句子 中,有些语气并不是由句尾语气词来表示的,而是由别的词语或语调来 表示的。我们不能把一种没有用文字形式表示出来的语调所表示的语气 算作这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所具有的,也不能把别的词语所 表示的语气转移给一个不表示这种语气的句尾语气词。
(二)句尾语气词“也”
(3)“也”字用在疑问句中
疑问句中的“也”字不表示疑问语气,仍然是表示肯定或判断的语气。 例如:
①南冠而絷者,谁也?
②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者言,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例①是特指问句,所谓特指问句是用一个疑问代词来代表所要询问的对 象;同时它也是一个表疑问的判断句。“也”字是帮助表示判断的,句 子的疑问性质是由疑问代词“谁”来表示的。例②十一个反问句,所谓
有的叙述句所叙述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也用“矣”字煞句。例如:
①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吾属今且为之虏矣。 ③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事情还没有发生,当然不可能表示完成、完结的语气,而是说话人把它当作 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这也是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表示陈述的语 气。
(三)句尾语气词“矣”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类。它既不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 分之间的关系,而是表示说话的各种不不同的语气。说话的不同语气不 是非用语气词来表示不可,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示。语调没有在书 面语里表现出来,古代汉语的语调情况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弄清古代汉 语的语气词是培养阅读古书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表示假设或条件的复句中,“矣”字也是表示在这种假设或这种条件 下必将产生某种结果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①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已。 (2)描写句中的“矣”字 “矣”字不但用在叙述句中,也用在描写句中,因为描写句同样可以报 导新的情况。例如:
(二)句尾语气词“也”
句,使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句中的疑问 预期是由反诘副词“岂”来表示的,“也”字是对这种反问的肯定。例 ③是选择问句,所谓选择问句是列举可能的回答,要求回答的人作出选 择。疑问的性质是由句式本身表示的。“臣之力也”、“君之力也”是 判断句谓语的性质,“也”仍然是表判断的语气。有人以为“也”字相 当于“邪(耶)”,其实两个字上古并不同音,所表示的语气也不一样。 如果把例句中的“也”字换成“邪(耶)”,句子的疑问语气更加明显, 而不再带有判断或肯定的语气了。
(三)句尾语气词“矣”
(3)祈使句和疑问句中的“矣”字
祈使句中的“矣”字也是报导新情况,表示陈述语气的。例如: ①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祈使句是说话人希望别人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表否定的祈使 句是希望别人停止某种行为或事情。句子的祈使语气,是由全句的语调 和词语的全部内涵来表现的。“矣”字仍然是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作新 情况来加以陈述。
(二)句尾语气词“也”
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中,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谓语表示 判断的语气。例如:
①乡愿,德之贼也。
②南冥者,天池也。
③气,水也;言,浮物也。
除判断句外,“也”字还用在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它所表达的语气虽然 相应地有些变化,但基本上并没有脱离判断语气的范畴。
(三)句尾语气词“矣”
疑问句中的“矣”字也是报导新情况,起陈述语气的作用。例如:
①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②年几何矣? 全句的疑问语气不是由“矣”字表示的,而是由句中的其他表示疑问的 词语所起的作用。把例①的“矣”改成“哉”,把例②改成“年已几 何”,语气也就有了变化。 (4)同“矣”作用相似的语气词“已” “已”字用在句尾,作语气词,它所表示的语气同“矣”相似。例如:
(二)句尾语气词“也”
(2)“也”字用在祈使句中
祈使句中的“也”字,也不是表示祈使或命令的语气,而是对这种命令、 祈使加以肯定,也是表示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两个例句的“也”字可以不用,不用仍然是祈使句,祈使的意义是由禁 止性副词“无”和“毋”来表示的。
(二)句尾语气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