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创作教学实践与

音乐课创作教学实践与

音乐课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创作可以发挥学生的音乐学习领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多年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发现,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作教学不同于专业人士的艺术创作,它是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可以运用在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环节中。

一、利用多元途径,培养创作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从专业的角度衡量学生的创作,使学生对音乐创作有一种畏惧感。

因此,降低创作教学难度,消除学生音乐创作的畏惧感是进行创作教学的前提。

1.运用歌词创作诱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教学一年级《粉刷匠》一课时,教师先创设了公园情境,带领学生随着音乐给“房子”涂色。

几遍下来,学生潜移默化地熟悉了歌曲,这时教师亲切地提问:“歌曲里的粉刷匠小鼻子变了样,我发现我们这群小粉刷匠也有地方变样了,让我们来找一找到底哪里变样了?我们把这些变化唱一唱怎么样?”教师让一些学生到台前边唱边做简单的动作,有指着脸蛋的,有拎起围裙的,又形象又可爱,教师及时表扬了这些学生,让学生觉得创作是不难而且有趣的事,从而引发他们创作的兴趣。

2.通过节奏创作让学生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小司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用各种节奏和声音表示车辆的声音,有的学生用××·—××·—的节奏模仿小汽车的喇叭声;有的用××××—××××—的节奏模仿自行车的铃声等等,并为每种声音配上了形象的象声词。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这几种声音和节奏叠加在一起,以多声部的形式表演“汽车小合唱”,为歌曲伴奏。

这些声音都来源于生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声音,因此创作起来比较容易,同时还进行了初步的多声部训练,伴奏和声的效果又丰富又和谐,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自豪,从而激发了创作兴趣。

二、挖掘音乐元素,提高创作能力
1.在旋律创作中感知音乐规律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创作是作曲家“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旋律的创作并不是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引导到位,循序渐进,就能让学生逐步提高创作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一课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唱熟悉的民歌开始,到排列音阶、分析五声调式特点,然后在电子琴的黑键上弹奏五声音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上都对五声调式形成初步印象,再进入创作旋律教学。

教师提供给学生8小节的简单节奏以降低创作难度,学生分组创作后,由教师在黑板上代为记谱,学生集体视唱并进行评议、修改、视唱、再修改,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摸到了创作五声调式的一些规律:乐句的衔接、结束句要有结束感等,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2.通过律动和舞蹈创编,表现和塑造音乐形象
体态律动和舞蹈创编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身体做出简单且具美感的艺术化动作,有表情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塑造音乐形象。

律动和舞蹈创作教学适合各年龄段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情感体验,提高表现和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音源,发掘创造潜能
1.在即兴创作中捕捉灵感
即兴创作不是随性创作,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做一些铺垫和引导,为学生进行编创活动搭建平台。

即兴创作教学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却是生成的,包括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过程中不断产生创作灵感,并从中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快乐。

例如,欣赏课《动物狂欢节》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根据音乐的描述戴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并模仿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说说模仿的动物形象与音乐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明亮的高音模仿了公鸡的歌唱;飞速流利的钢琴演奏描绘了羚羊的快速奔跑;平稳、慢速的音乐刻画出行动迟钝的乌龟形象等等。

通过以上的铺垫,教师请学生尝试用电子琴的不同音色、音区、速度、力度,将小蜜蜂采蜜、熊在树林里走、鸟儿在森林中欢唱、雨滴落在屋顶上等情景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分组练习、尝试、交流,最后在电子琴上即兴演奏出画面相应的声音。

这节课的即兴创作,教师抓住音乐具有非确定性、非语义性这一特点,利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引
导学生用各种音乐要素创造性地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2.在电脑音乐创编中激发创作欲望
借助作曲软件组织学生创作的优点是:只要掌握简单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实现改编甚至作曲的愿望,不再因为记谱能力有限或缺乏音乐知识而阻碍创造能力的发挥。

在一节初中电脑音乐创作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同一首作品的两个版本有何不同,学生在讨论设计思路、反复编辑、聆听音响效果、找出问题改进等过程中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将设想与实践联系起来,内心听觉能力和创造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创造的喜悦之情也激起了学生不断创作的欲望。

四、营造和谐氛围,发展创造品质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1.建立民主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创造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人产生好心境,从而带来灵感。

音乐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主导作用在教师,教师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尤其要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平等、和谐、多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启发、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2.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
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对学生这种音乐创作的启蒙教育,音乐教师切不可等闲视之,要坚持深入研究音乐创作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少年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