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介权力的定义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掌握了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
”[1]这里所说的“掌握了世界”,当然是有其特定内涵的。
他本人由大众传播媒介(下文简称媒介)起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和北美的传媒帝国,手中掌握的媒介权力可谓大矣。
在中国,学者借媒介宣传学说,少男少女凭媒介踏上“星途”,商家通过媒介推销产品,特定主体每每如愿以偿,媒介权力在其中所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要正确理解媒介权力,先要明白媒介权力究竟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6]。
2、简要认识媒介权力从权力的共同特征及上述定义中,可以这样来认识媒介权力:第一,媒介权力主体特殊,是大众传播媒介,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承担着远远超过传播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责任。
它们的肯定与否定,往往代表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肯定与否定,从而在百姓中发挥了一种天然的放大作用。
媒介的态度,多被解读为一种权威的认定。
;第二,媒介权力不同于其他权力例如政治权力,它在非制度化的、隐形的层面上影响他人,是非强制的;第三,媒介权力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其“合法化”不但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而且还表现在受众对媒介权力的认可和自愿服从;第四,媒介权力来源于传播资本的持有,即对信息和符号的控制和支配[7]。
3、媒介权力滥用和异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但媒介在争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仍然应该担当起神圣的社会责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准确把握分寸,扮演好“守门人”角色,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
但现实生活中,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时常可见。
(1)我国一些城市的报业竞争激烈,部分媒介在竞争压力之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而全不顾及应有操守。
在这种情况下,媒介权力往往被用于获得本媒介的经济利益,从而染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
(2)媒介权力,被极少数从业者用来作为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凭借,用来作为对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要挟、敲诈从而谋取私利的工具,媒介及其从业者的声誉、形象因此而大大受损。
(3)滥用匿名信息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滥用媒介权力。
消息来源对新闻报道有着支撑性作用,媒介从业者无法不与消息来源打交道。
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
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质量。
如果媒介拥有广泛而可靠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许多麻烦。
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在消息来源身上,匿名消息来源更是假新闻的温床,而且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4)媒介资源及其支配权被有偿转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舆论的主导权的局部丧失。
此类媒介权力被滥用现象,在某些时段、某些地区是曾经出现过的。
(5)在区域性的媒介竞争中,本地媒介依仗自己的强势地位霸占话语权,应当说也都是媒介权力被滥用的一种表现。
当前我国媒介权力异化的表现及其成因与危害媒介权力/寻租0所谓媒介权力/寻租0就是指媒介组织或媒介从业者以手中握有的话语权为资本进行非法交易(包括/权权交易0!/权钱交易0!/权物交易0!/权色交易0等形式),从而为自身牟取特殊利益的一种腐败行为,这实际上是媒介权力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1)媒介权力/寻租0的两种具体形式媒介权力/寻租0行为通常包括/创租0行为(/有偿新闻0)和/抽租0行为(/有偿不闻0)两种具体形式"¹媒介权力/创租0)/有偿新闻0媒介权力/创租0主要是指媒介组织或媒介从业者非法出售手中的话语权,策划!制造/新闻0来满足企业等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特殊意愿,后者则以/广告费0!/赞助费0! /劳务费0!/好处费0或其它利益形式回报前者"这在新闻界被称作/有偿新闻0,又叫/广告新闻0!/贿赂新闻0!/金元新闻0等等,已经与/不实报道0!/低俗之风0!/不良广告0一起被列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0"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新闻媒介脱离了国家财政拨款,开始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广告逐渐成为媒介组织创收的主要来源"虽然广告本身是一种合法的传播手段,但由于长期以来为数不少的广告往往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导致人们渐渐开始抵触广告这种形式,进而习惯性地质疑广告所要宣传的某些内容"与此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具备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新闻却常常能够赢得人们的信赖,这自然就会吸引部分企业通过对媒介组织或媒介从业者的经济/贿赂0,给广告披上新闻的/外衣0,来提升广告内容的可信度"这种被称作/发软文0或/软广告0的现象目前已经屡见不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媒体在新闻版面上或新闻时段里故意模糊新闻与广告的界限,或是把广告信息纳入新闻资讯栏目,或是把广告内容包装成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更有甚者,某些媒介组织还与广告主相勾结,或是炮制出不利于广告主竞争对手的新闻事件,或是恶意炒作其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º媒介权力/抽租0)/有偿不闻0媒介权力/抽租0主要是指媒介组织或媒介从业者利用自身掌握的舆论监督权,以发表某些会使被监督者(包括政府!企业!医院!学校等社会组织)利益受损的新闻报道作为威胁,迫使被监督者割舍一部分既得利益来与前者共同分享最为典型的/有偿不闻0就是企业以/危机公关0的形式向媒体发放/封口费0,要求他们对有关企业自身的一切负面新闻不予报道"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5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封口费0事件处理情况通报6〔一l2]称,2008年9月20 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发生一名矿工死亡事故,事故发生后该矿负责人为隐瞒事实真相!封锁消息而向媒体记者及相关人员发放/封口费0阻挠采访"在这起案件中,有据可查的涉案记者4人!媒体工作人员26人!假记者28人,此前分别收受了从500元到3.95万元不等的/封口费0,涉案总金额达31.93万元"虽然事后有关行政部门!媒体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对相关违法人员进行了严肃查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对已查实存在问题的涉案人员将全部列入违规违法一记者名单,通报全国,禁止进入新闻队伍0,但此事给新闻媒介的公信力及新闻记者的社会形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2.2.2媒介/话语暴力0在媒介信息泛滥且同质化的发展趋势下,传媒为迅速地吸引大量/眼球0,在很多时候会采取抢发新闻!炒作新闻!新闻泛娱乐化等手段参与媒介竞争"而这些手段本身就是催生出/话语暴力0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传媒因抢发新闻而丧失人文关怀!因炒作新闻而侵犯个人隐私!因新闻泛娱乐化而污染社会风气等情况,媒介的话语权就毫无疑问地异化成了一种不断侵害公共利益的/话语暴力0"但在新闻实践中,传媒却常常忙于争夺/独家报道0!/第一时间报道0的机会,甚至不惜介入并推动某个事件向更具/新闻价值0的方向发展,而无暇顾及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至今还没有完全淡出人们视线的/林娟(杨丽娟化名)事件0就是媒介/话语暴力0的典型产物,自从2006年3月经5兰州晨报6º最先报道开始,国内媒体就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杨丽娟及其父母组成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在众多媒体的/舆论支持0和/经济赞助0下,杨丽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0,全家赴港约见偶像刘德华,然而杨父却在次日跳海自尽,被媒体/长枪短炮0瞄准多日的/林娟事件0最终演变成/杨家悲剧0"2.2.3媒介越权/审判/媒介审判是指传媒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件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性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以煽情的语言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瞥限或同情,诸多传媒单向度地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相反意见〔刘2001年国内众多媒体对/蒋艳萍特大经济犯罪案0的炒作中就不乏/媒介审判0的典型案例"据((J匕京青年报6º报道,3月20日至23日蒋艳萍案开庭审理的4天里,51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到现场采访"在法院对蒋艳萍案作出判决之前,一些媒体就对蒋艳萍进行了/审判0并将其定性为/巨贪0,冠以5湖南第一女巨贪6!5女巨贪狱中卖色相6!5湖南将公审首名厅级女贪污犯6等标题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而5一定要看到女贪官的下场6!5枪毙了还少6之类的标题,似乎提前昭示了该案的最终结果"此外,有媒体报道称蒋艳萍贪污数额达1000余万元,而检察院指控蒋艳萍涉嫌贪污罪的金额是73.4981万元;有媒体称蒋艳萍财色双送,而检察院并未指控蒋行贿;有媒体称蒋艳萍在法庭上狡辩,而我国法律规定被告人有辩护权,等等"对此,法律界人士纷纷表示忧虑,有的认为,被告人只是由于她的犯罪行为受到法律的审判,但她的其它一些权利还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比如隐私权!名誉权!人格权等等;有的认为/媒介审判0对法院的公正判决应该是有影响的,不真实的报道会误导公众,由此产生的舆论冲击波会增加法官审案的心理压力,审判机关会更有后顾之忧:媒体早已盖棺定论,倘若判轻了,审判机关又如何向社会公众交代?4、媒介权力滥用成因和危害(媒介权力背后存在许多或有形或无形的操控的手)媒介权力被滥用,原因何在?一部分媒介从业者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不高,无法区分可以为和不可为的界限,从而发生无意间滥用媒介权力的情况。
也有的从业者,明知不可为而故意为之,滥用媒介权力属另有图谋。
出现以上情况,主因来自于媒介从业者自身。
就此而言,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媒介权力被滥用,难道仅仅是编辑记者难辞其咎?笔者认为不尽然。
归咎于直接和显性责任人,即编辑记者等从业者,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看问题不能表面化,一部分编辑记者,充当的只不过是滥用媒介权力的“工具”而已。
一个权,一个钱,资本和权力的超越限度的幕后影响才是滥用媒介权力的深层次原因。
资本与传媒的结合是媒介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现行的政策较之以前为传媒产业的融资提供了相应的更多便利。
这于媒介当然是一种利于其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
作为一个行业,中国的传媒业被称作最后几个可能产生暴利的行业之一。
一些媒介,定位的实际出发点是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其实际所为,已经超越了底线。
比如说,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去谋求、去换取本不该获得的经济利益,或者为获取私利而以媒介权力的变相出卖为代价,或者以自己手中的媒介权力去换取其他机构、部门的权力——在这里,权力部门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的行为得到了延伸,“权力寻租”现象在新闻业内时有发生,而公众利益则被抛到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