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概论—原理篇之阴阳

中医学概论—原理篇之阴阳



四、阴阳的运行——升降出入 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左升 右降 阳升阴降——体 阴升阳降——用
阳者,天气也,主外(出);阴者,地气也,主内。 (入)故阳道实,阴道虚。
• • • •

23
• • • • • •
五、阴阳与传统文化 1、阴阳:中华文化和中医的基石 “易以道阴阳”(《周易》),《周易》为群经之首 2、阴阳家 “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吴天,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汉书·艺文志》 ) “五德终始 ”: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 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 3、对诸子的影响
• 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 没影没形的. 我只 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 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 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 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 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 陀佛!刚刚的明白了." • 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 ,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 ,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 :"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 ,那 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 点头笑道:"原来这样, 我可明白了.
• 阴阳——病机 •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 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万物不生, 地亦不凝。非地之阴,万物不成,天亦不灵。故天 主健,无一息之停,使稍有滞,则失其健运之机, 而万物屯矣。地主静,无一息之动,若稍不静,则 失其凝静之气,而万物否矣。人身之阳,法天者也 ,苟失其流行之机,则百病生;人身之阴,法地者 也,苟失其安养之义,则百害起。故阳生而阴长, 阴生而阳旺。阴与阳一身之司命,不得偏废而或失 也。(《周慎斋遗书》)
• • • • • •
二、阴阳的内涵——(时空)象数思维 数(二)(阴阳)——象(时、空、、、、、、、) 时(一维) 年 春夏——阳;秋冬——阴 月 上弦——阳;下弦——阴 日 昼——阳; 夜——阴
11
12
13
14
• 空(三维) • 上——阳;下——阴 • 左——阳;右——阴
• 后——阳;前——阴
• 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 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 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 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 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 • 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 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 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 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 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 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 : "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 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 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 道:"你很懂得."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 • (《红楼梦》三十一回)
• 日 •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 ,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金匮真 言论篇第四》) •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 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生 气通天论》)
• 苗族古历 • 冬至为阳旦,夏至为阴旦 • 冬至到夏至:阳年 • 夏至到冬至:阴年
• 3、阴阳形成脉络: • 上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甚或更早) 至迟在战国时期( 阴阳理论形式)。 • 经历:原始概念出现 -哲学概念性-阴阳学说形成三个阶段 。 • 实践(古代天文历法)-理论(阴阳学说)-实践(医、儒 、道) • 形成标志:是《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易 以道阴阳”
• 阴阳——四诊 • 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 。 • 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 ,皆阴也。 • 阴虚体质(阳人),形瘦,色苍黑,肌肉坚实,舌咽 干燥,思得凉饮,脉数; • 阳虚体质(阴人) ,形似丰溢,色白而肥,或色痿腠 疏,肌肉柔软,肌疏汗淋,唇舌俱白,脉微小弱。
阴阳——象数
空 间

天 上 外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动态
动、 刚、 兴奋 静、 柔、 抑制
白天 温热 干燥 春夏

光亮
升 下
左 阴 地 下 内 右
夜晚 寒凉 湿润 秋冬

晦暗

• • • • • •
三、阴阳的关系——互根、转化、合一、对立(太极图) 一气周流:阴阳是二?还是一? 阴阳对立:阴是阴,阳是阳,性质相反 阴阳消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 阴阳互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 • •
六、阴阳在中医的应用(生理、病机、四诊、辩证、治则 、中药、方剂)(理、法、方、药)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 素问》)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其根,则 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 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 若夫阳主进而阴主退,阳主息而阴主消,进而息者 其气强,退而消者其气弱。阳刚温浓,居东南,主 春夏,而以作长为事;阴柔严凝,居西北,主秋冬 ,而以敛藏为事。作长为生,敛藏为杀,似乎以阳 为重,及观天不地不生,夫不妇不成,又谓元不生 于元而生于贞,盖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 故不贞则无以为元,而非生生不穷之道也;又不必 以阴为轻,则先儒之说未尝偏轻偏重也。
•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 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 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 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 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 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 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 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 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阴阳应象大论篇第 五》)
• 阳者,天之道也,人之气也。阴者,地之道也,人 之形也。其所以序而和者,人之脏腑经络皮肉筋骨 表里内外,无不得五行生化之和而相安也。大凡形 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故地之万物不生, 皆天气寒热水旱之或过也。人身之阴阳,即天地之 形气,五脏六腑之流通,犹四时之相代,天之阴阳 失,为相者燮而理之,则万物安。人身之阴阳五行 失,医者调而治之,则百病除。良相良医,总在察 阴阳五行生化之机宜而已。(《周慎斋遗书》)
• 一、起源 • 1、阴阳的文字释义(《说文解字》) • “阴,云覆日也”,“阳,高明也”;又云阴是“水之南 ,山之北”,阳则是“水之北,山之南”。 •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灵枢·阴阳系日月》) •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 阴阳》)
• 2、阴阳的来源——古代天文历法 • 董仲舒《春秋繁露》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 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 《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
• 阴阳——营卫、气血(功用) • 阴——营、血;阳——卫、气 •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 论》) •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 天论》) • 人身之阴阳互为功用。阳无阴则亡。阴无阳则脱。阴主藏 精于内。而阴中之气。乃常亟起。以应乎外。有如皮肤在 外属阳。而在内之血液。必达于皮肤。以为毛为汗。气退 场门鼻为阳。而在下之水津。必出于孔窍以为津为液。此 即亟起应阳之一端也。又亟与极通。阴精生阳气如太极之 动而生阳也。故曰起亟。阳者阴之卫也。有阳卫于外。而 阴乃固于中。
• 生理——天道论人道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 时(天人同律) • 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气调神论》) • 月 •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 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 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 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八正神明论 》)
• 空——天人同构 •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 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 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 腑皆为阳。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 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 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 为四 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礼记》)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 “阴阳者天地之太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太经也(《管子 四时 》)。“春夏秋冬,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 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管子 乘马》)。 • “道曰规,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 物生。”(《淮南子 天文训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