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性寒:梨、香蕉、萝卜、冬瓜、白菜、竹笋、鸭肉、西瓜 柿子、紫茄子、猪肉、桑椹、绿豆、冬瓜、竹笋、 紫菜、葫芦瓜、黄花菜、海藻、海带、酱油、食盐 山竹等
性平(淡):芡实、山药、白糖、红薯、赤豆、玉米、杏、 鸡蛋、蚕豆、麦片、长豆角、香菇、黄豆芽、 黑芝麻等
(一)何为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 五种物质的运动。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性温:桃子、荔枝、椰子、龙眼、甘蔗(黑皮)、水蜜桃 糯米、面粉、花生、韭菜、大葱、大蒜、生姜、芋 头、慈姑、洋葱、鸡肉、石榴、红枣、樱桃、紫葡 萄、牛肉、草鱼、鲢鱼、黄鳝、豆豉等
性热:辣椒、榴莲、羊肉、狗肉
性凉:甘蔗(青皮)、黄瓜、芹菜、牛奶、柠檬、西红柿、柚 子、甜橙、芦柑、橘子、苹果、芒果、猕猴桃、鲫 鱼、丝瓜、莴苣、黑木耳、豌豆、土豆、哈密瓜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说明病理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 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阳偏盛 阴偏盛 阴偏虚 阳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两虚
实热证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药物阴阳属性归纳: 阳: 温热 辛甘(淡) 气 阴: 寒凉 苦咸酸 血
性温: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生姜、葱白、香菜
苍耳子、厚朴、苦杏仁、佛手、黄芪、五味子 陈皮、龙眼肉、熟地、何首乌、当归、刺五加等
性热: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肉桂等
理解:一方面世界万物是由这五种基 本物质所构成,另一方面,事物都不 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 生、相克的运动变化之中维持着协调 平衡。
五行学说பைடு நூலகம்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小结 阴阳学说偏重于辩证 五行学说偏重于施治 逆推回药物:药物也有其性质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
运外上温明无功兴推温 阳
动向升热亮形能奋动煦 静内下寒晦有物抑凝滋 阴 止守降冷暗形质制聚润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与依存 2、阴阳消长:此长彼消 3、阴阳转化
物极 必反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组织结构:
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可划分为相互 对立的两部分。 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为阴,腑为阳。 脏:肝、心、脾、肺、肾 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之中心、肺属阳 一脏之中心有心阴心阳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何为阴阳学说
阴阳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形成了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 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 论工具和方法论,决定着中医家们的 思维模式,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简单来讲: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还是从日光的向背加以 引申,阳,是具有向阳特征的事物或现象;阴, 是具有背日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性凉:薄荷、竹茹、鱼腥草、银柴胡、罗汉果、麦冬、 玉竹、川贝母、枇杷叶、牛黄、野菊花、丹参、 枳壳、薏苡仁、冬瓜皮、西瓜皮、葛根等
性寒:大黄、淡竹叶、苦参、黄连、栀子、莲子心、熊胆 金银花、板蓝根、穿心莲、犀角、桑叶、车前草、 黄柏、金钱草等
性平(淡):茯苓、人参、莱菔子、党参、太子参、山药、甘草 黄精、冬虫夏草、乌梅、白果、天麻、赤小豆等
身边的天然药用动植物
—中医基础理论
身边的天然药用动植物
药 物 ( Medicines) : 具 有 医 疗 、 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 物质。
生药(Crude drug):来源于植 物、动物和矿物的新鲜品或经 过简单的加工,直接用于医疗 保健或作为医药用原料的天然 药材。
中 药 (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 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 物。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说明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 气(功能)的矛盾运动。二者的关系体现着相反 相成、对立互根。体内的物质(阴)是产生功能 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阳)又促 进着体内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同时也是体内 物质的能量与功能体现。这样,物质与功能,阴 与阳共处于相互资生、对立、消长、转化的统一 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