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内科详细教学查房病例分析

心内科详细教学查房病例分析

心内科详细教学查房病例分析
【教学查房1】
【一般资料】患者XXX,男性,70岁,离休干部。

【主诉】主因阵发性心悸26年,加重2天于02-11-28第15次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1976年劳动中出现阵发性心悸、头晕乏力。

1980年体检中发现心电图异常,1988年5月在外院诊为冠心病,房颤。

以后曾先后14次在外院住院治疗。

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曾使用西地兰、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心律平、利多卡因、氨酰心安、美多心安、乙胺碘呋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曾先后因快速心律失常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11次,功率150-300瓦/秒,均能转为窦性心律。

心悸发作时伴出冷汗,无明显心绞痛发作。

室速发作时伴有血压下降。

近5年发作常因咳嗽、打喷嚏、弯腰等诱发。

入院前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氨酰心安12.5mg,1/日,口服。

既往病史回顾:1962年曾行阑尾切除术。

典型心电图:1991年2月6日心房扑动用普鲁卡因酰胺转复前后心电图。

1992年2月27日心房扑动2:1传导使用150瓦/秒同步直流电复律前后心电图。

1995年1月19日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1997年5月28日正常心电图。

1999年11月12日心电图:房性心动过速并隐匿性传导。

1990年8月20日部队医院心房调搏:采用分级递增单脉冲刺激(666-300ms)未见心动过速,房室结不应期370ms,未出现S2R2突然延长现象。

1990年11月9日外院心脏电生理检查:①心房扑动,频率250次/分。

②250ms房率已达。

房室结不应期A-H、H-V间期正常,可除外预激旁路引起的PSVT.③心室刺激未见旁路逆传,因患者不同意做心内膜心肌活检,故未做。

胸部X线:1990年3月31日外院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0.55.1992年2月外院X线胸片侧位片显示食道左房压迹。

心脏超声:1990年4月外院超声心动图:左房50-52,室间隔11-12,左室48-50,左室后壁10-11.1998年3月外院彩超室发现室壁膨出瘤。

1998年4月11日我院彩超检查结果:Ao35,LA44,RVOT23,LV30×46,IVS12,LPW,12,PA28,RV17,主动脉瓣口流速0.98m/s,肺动脉瓣口流速0.88m/s,二尖瓣瓣口流速,1.24m/s,三尖瓣瓣口流速0.40m/s.①左房内径扩大,余心腔不大;②室间隔及左室后壁轻厚。

各瓣膜无器质性改变。

③左室长轴及四腔切面均可见右室前壁有一底宽1.8cm,深度1.7cm,壁薄0.2-0.3cm的连续、膨出瘤,底部与右心室相通。

④于心脏周围可探及液性暗区,最宽处0.3cm.⑤主动脉内径不宽,主波圆隆、重搏波消失。

主动脉瓣轻度钙化。

Doppler示:二尖瓣频谱A峰>E峰。

【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细弱,72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10kPa.眼睑无水肿,口唇无紫绀,伸舌居中,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搏动快而紊乱。

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干湿罗音,心界略向左侧扩大,心率,72次/分,心律大致规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心杂音。

腹平软,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入院常规检验除HGB轻高和HbsAb(+)外均在正常范围。

T3、T4、TS正常。

心电图:心房扑动。

心室晚电位:阳性。

胸片:主动脉迂曲增宽,心腰平直,心尖圆隆,双肺散在钙化点。

入院后诊断为:冠心病,心房扑动。

入院后给予乙胺碘呋酮0.2,3/日,口服。

2天后改为0.2,1/日,11月5日又改为0.2,2/日。

氨酰心安12.5-25mg,1/日。

入院后无心动过速发作,症状减轻,心室率控制满意。

此次查房的重点请求解决下列问题:1、患者此次入院后心电图鉴别诊断:是心房扑动还是房性心动过速伴隐匿性传导;2、病因是冠心病还是心肌病;3、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病例讨论】二、王守忠教授:患者XXX,老年男性,88年后经常出现心动过速,经药物治疗和电复律可转复为窦律,但持续时间不长。

间歇期无心绞痛症状。

发作时血压不高。

伴有心悸、气短、乏力,偶有下肢水肿。

心动过速常因咳嗽、喷嚏、弯腰等诱发。

确定心电图主要看心电图。

归结起来,患者主要是快速心律失常,不是缓慢窦律和传导阻滞所引起。

但1995年1月20日心电图呈现宽大畸形QRS丛,心率
达150次/分。

首先要鉴别的是室上性心动过速还是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呈宽大畸形QRS 丛见于①完全性右/左束支阻滞;②预激综合征合并折返,旁路下传,房室结逆传;③合并是内差异性传导,主要是由于左右束支不应期长短不同,且QRS丛多呈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型。

该患者复律后心电图没有束支阻滞及预激波形,且经房室结下传、旁路逆传的快速心律失常罕见,可不做考虑。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排除室上速。

室速的诊断要点:①房室分离房率快,心室率通常受房室结控制,房室结传导慢。

如能找到与QRS丛不相关P波,则有利于室速诊断。

②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可诊断室速。

③R-R不匀齐,室速可能性大。

根据V1导联可找到类似P波;有室性融合波;心动过速波形与窦性心律心电图中出现的室早波形一致;胸前导联QRS丛主波方向一致。

QRS丛宽度为0.16″>0.14″。

可以诊断这幅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

当然患者病史上曾出现过室上速、房扑、房颤。

属多形复杂心律失常。

现在我们看此次入院后的心电图:根据P波频率186次/分<250次/分,两个心房波之间有等电位线。

无疑是房性心动过速。

R-R间距不等是由于隐匿性传导所致,即有的心房波下传未及引起心室激动,却使束支产生不应期,影响下一个心房波的传导。

造成P-R间期延长,甚至使其下传不了。

如果出现R-R绝对等距,要考虑房室分离的可能性。

这幅心电图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第二个问题:病因。

患者无心绞痛症状,历次心电图无明确节段性心肌缺血,超声虽有主动脉及瓣膜退行性变化,未见节段性运动障碍。

诊断冠心病缺乏依据。

需作冠状动脉造影。

既往无高血压、风湿病、甲亢、心肌炎等病史。

几种主要的心脏病均依据不足。

根据以复杂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界增大,心电图示V1QRS波时限>110ms,可见明显"Ε"(epsilon)波。

既往多次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晚电位:阳性。

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呈现室壁瘤样改变,二尖瓣环血流频谱E/A<1.可以临床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因患者拒绝做心内膜心肌活检,因而暂不能从病理学上诊断。

这种病有家族遗传倾向(追讯家族史患者的母亲死于心脏病,儿子已开始有心电图改变)。

该病病程较长,发展慢,病理基础是右心室弥漫或局限性扩张,心肌变薄,病变多发于右室心尖,漏斗部及后基底部(即Marcus所称的发育不良三角)心肌细胞被脂肪细胞逐渐替代,伴散在残留心肌细胞与纤维组织,心内膜纤维化,局部单核细胞浸润,但无急性炎症反应。

由于室壁变薄且失去心肌细胞的正常张力及收缩力,可膨出而酷似室壁瘤。

该病患者主要死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衰。

因患者常常对内科药物反应较好,索他洛尔、维拉帕米、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等药物及电复律等方法均能纠正其心律失常的发作。

预后相对较好。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考虑导管消融、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和外科手术治疗。

第三个问题:经过11年的积极治疗。

患者多次避免由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且将房颤、房扑转为房速,功不可没。

要想把房速恢复成窦律,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即使电复律后亦维持不住。

因此患者主要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心室率,预防心衰,随时处理恶性心律失常。

目前抗心律失常有些保守。

乙胺碘呋酮可以采用0.2,3/日,口服。

如不出现毒副作用,譬如室率过缓,Q-T间期明显延长、QRS丛增宽、室内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

要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可连续用几个月。

但注意合并应用洋地黄或存在低钾时要慎重。

洋地黄对这种患者不禁忌,如出现心衰时可以应用,但注意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伍用时要慎重,防止因药物的相互作用而加重毒副作用。

【备注】:患者经治疗后于02-12-26出院,出院时查体:血压,14/10kPa,眼睑无水肿,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叩清音,未闻干湿罗音。

心界略向左侧扩大,心率,90次/分,心律大致规则,心音较前有力,未闻病理性心杂音。

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复查:房性心动过速,隐匿性传导,心房率180次/分,心室率90次/分,V1导联可见明显"Ε"波。

【最后诊断】:1、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2、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并隐匿性传导,偶发室性早搏;3、右室前壁室壁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