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分析王晓东①刘青伟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人的第一需要已从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为保证安全和健康的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安全价值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然而,现实安全生产的实践证明,尽管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技术、管理、设备、环境和人为的因素,常常是多重的、动态的、随机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主要的事故原因。
现代安全原理揭示,在现代化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事故系统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
可见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
行为科学理论指出,安全意识是在一切活动中对自身安全作用反映和控制的外在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意识通过思维来表现,并决定个体行为。
心理活动是造成行为规范与否的最主要的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
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和行为是知与行的问题。
情绪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态度受到各种影响的外在表现,是体现,又是行为,直接影响安全意识并起放大作用。
因而任何行为都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通过环境的外在表现,并受安全行为意识的调节,情绪的支配及道德、人生观的影响,是复杂的、动态的、多重的随机的“综合效应”,具有多样性目的性可塑性,因而还会表现出差异性。
当各类因素综合作用对人有负面效应时,就会在生产中出现不安全行为、人为失误和“三违”,则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由此可知,人的意识、心理、情绪、行为是影响和决定实现安全生产最密切、最重要的人为主观因素。
做好这方面的分析探讨,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中的人是生物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复合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感情投人管理思想相结合的需要,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长久稳定的治本措施。
那么,针对事故具有的再现性、重复性和预测性的特性,归纳、分析导致各类事故原因的人的因素表现或现象,研究分析影响职工安全行为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使每个人能自觉对照自检和自我调控约束,对于我们消除造成事故的极端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达到控制事故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增强安全意识,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当人的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先兆以下四种消极情绪易发生违章行为,从而造成事故,应做到自我了解,自觉自我调控。
1.1厌烦情绪在常年单调的井下艰苦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时有工伤事故发生,极易产生厌烦情绪。
表现有疲劳过度,力不从心,工作无精打彩,思维徽惰,注意力不集中,对遵守规章制度、标准、处理不安全因素持消极应付态度,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无责任感、自豪感。
1.2悲观情绪在安全或其它方面(包括社会、家庭、子女、生活、人际等方面)受挫折,遇到困难而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情绪使人信心不足,优郁惆怅,无心作业,抑制积极性,失去战斗力;或者受到批评和处罚后,不能正确对待,心胸狭窄,心有余悸,思想消沉,情绪低落,自身无活力,工作无程序,对周围环境变化反映迟钝,对外界信息的捕捉和识别力下降,安全意识削弱,极易造成事故。
1.3急赚情绪在工作中遇到因难时,理智受到限制,意识范围狭窄,不能正确评价行为后果,感情冲动,有章不循,行为鲁莽,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极易造成事故。
1.4盲目乐观情绪在好的形势下,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只看到成绩,看不到问题,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粗心大意,放松警戒,而导致麻痹、松懈、疏漏,形成恶性循环,是造成安全生产周期不长的因素。
2、不安全心理因素,极易造成事故发生从各类事故发生后的调查分析中得出,造成事故者的心理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我们总结出以下既相互联系和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不安全心理因素,应加强自我约束,预防事故发生。
2.1麻痹心理极易在安全生产良好的情况下产生。
其一是实际已有危险,但事先检查不细、不认真,安全意识淡漠、麻痹未发现其危险因素;其二是当时虽没有危险,但后来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了危险,由于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不当,故未能及时发现危险;其三虽然已发现事故苗头,意识到危险,但主观上放松继续作业,冒险行动,存有侥幸心理;其四是从未考虑到安全和危险,盲目作业,主要表现为工作上的凑合、马虎、不在乎。
部分人是因天天讲安全,班班讲安全,一直很安全,思想上麻木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违章了;另一部分人是安全意识不强,视安全规程当儿戏,在作业时,麻痹大意,对危险的迹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已有(存在)的危险未能发现;还有一些是刚来的新工人,开始对井下作业具有恐俱感,行为比较小心谨慎,而一旦熟悉了环境和工作,并受到他人不良习惯的影响,就会导致注意力涣散,产生麻痹心理。
2.2侥幸心理事故的偶然性,往往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客观存在最为普遍,是安全意识差的典型表现,也是发生事故最多的一种心理隐患,既存在于管理者,也存在于被管理者。
对被管理者来说,即是已经发生了安全事故,但认为现在这样干可能不会出现问题或发生事故,所以不及时予以排除。
客观原因在于,违章发生伤亡事故的次数远远少于违章的次数。
新工人由于见识少,缺乏经验,视安全教育和事故分析为危言耸听,认为老工人以前也这样干过,应该问题不大;或者别人干过侥幸安然无事,自己干也不可能出事,明知此行错,偏要错误行。
持这种心态的,大都是干活偷徽图省事的人,总认为事故不可能正好碰到自己头上,他们操作技术有,规章制度懂,实际操作会,过去一直这样干,也没有出事故,再违章一次又何妨,往往使设备带病运行,在环境有隐患下作业,干活碰运气,安全凭侥幸。
对管理者来说,主要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严,要求不细,抓得不紧,检查不力,不愿动脑筋、想办法,制定一套适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管理政策、方案,既使上级定了政策,不是打折扣,就是走形式,搞应付,认为没有必要。
处理具体问题隐患,安全措施当摆设,实现安全生产靠运气和侥幸。
2.3惰性心理惰性心理是人类的一种经常性心理,若用在积极的方面是很好的,但不少时候却使人产生惰性。
为了省事、省时、省力,只图方便,怕麻烦,走捷径,操作时总想投机取巧,工作起来不愿出力气,臵安全于不顾,不考虑后果,偷工减料,不按程序操作,继而冒险作业,快中生乱;有的见到事故隐患或预兆也听之任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互相推诱,致使事故不能消灭在萌芽状态,结果酿成事故。
2.4经验心理凭经验办事,靠估计去干,自以为是,不尊重科学,疏忽大意,虽然感到危险,但认为不要紧,不采取适当措施,总认为自己工作了几十年,从未出现差错,抱有事故与我无缘的心态。
多表现在一些班组长或有一定经验的老工人,由于见识广,偶尔得手的捷径或经验,一旦条件具备,便再次违章,冒险作业,酿成事故。
2.5盲目自信心理有这种心态的人,大都是爱逞能的人,一种是依仗工龄长、技术高,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虽然乐于吃苦,积极肯干,懂技术,善操作,有一定工作经验,干活麻利,很受领导的赏识和工人的尊重,但长而久之,常以精明强干而引起自豪,不无盲目骄傲之感,干起活来,违反常规,不把规程、制度当回事,凭感情去办事,凭热情去操作;另一种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暂时的虚荣,显示自己的所谓“勇气”与“价值”,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导致事故的发生。
2.6冒险蛮干心理持有一种规章制度与我无关的心态,认为井下不违章就不能生产,规程措施过于保守,防碍生产和作业,用不着事事循规蹈矩。
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主观臆断,不尊重客观规律,不按规程操作,固执已见,行为不规范,盲目蛮干,冒险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发生。
2.7轻视心理多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重生产、轻安全,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稳定的关系,把“安全第一”当做口号。
反映在管理上松,作风上飘,未集中精力抓安全,深人井下现场少,致使许多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特别是现场指挥者,条件好时抢着干,条件差时凑合干,只要能完成任务,甚至违章也干,即便违章被抓住,也觉得得多失少,错误地认为,抓生产见实效,抓安全只是让外人看,安全责任不履行,安全设施摆样子。
安全措施不落实,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推靠拖延,靠自行消失,有的甚至带头违章,这类人往往以抢工期、抢进度、完成任务来成为违章的借口。
2.8应付心理持有一种安全与我无关的心态,主要是对工作不太负责任,马虎、凑合,对领导安排必须处理的隐患敷衍了事,对安全和质量检查出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推、等、拖延。
一是认为讲安全是领导的事,做安全工作是班组长的事,跟自己没有关系;二是认为煤矿井下生产,没必要太认真,只要一个循环过去,问题、隐患均会自行消失,或认为即便有问题,也出不了事,更有甚者,认为井下生产,哪能没有问题,这既有对质量标准化的认识问题,也有安全意识的问题,是老问题,重复问题,是难以解决的根源之一。
2.9突击心理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早下班、早出坑,只顾生产,不顾安全,规程、措施、标准抛于脑后,粗心大意,简化程序,于是常常忙中出错,导致事故发生。
2.10烦躁心理因素较多,主要有:一是因井下环境恶劣,工作和颜色单调乏味;二是存在各种心事,如孩子上学、婚姻问题、经济问题、家庭琐事等,若工作中常想着这些不顺心事,心里就感到烦躁;三是当本人的体力、智力、情绪处于低潮时,自然会出现烦躁心理。
它分散精力,影响注意力,降低观察、分析、判断危险的能力,极易受到外来或第三者的干扰而受伤害。
2.11逆反心理常表现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一是一些个别领导不尊重职工人格,出言不逊,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和激怒他人,破坏了对方的良好情绪,使一些职工产生了与领导的对抗情绪,便想把满腔的怒气和愤恨发泄给领导看,结果违章还是违章,事故隐患还是事故隐患;二是个别单位以罚代管,职工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处罚时,不能正确对待,有怨气,不服气,结果是罚款不断,违章不止;三是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平等,经济分配不公平,这些都会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使安全主观愿望淡化,偏反行其事,有意制造隐患,以至赌气违章,加重逆反心理;另外,由于井下的特殊性,但不少领导者、管理者在经常强调安全生产时,由于自身素质差,缺乏针对性、具体性、指导性、帮助性,官话、套话、废话连篇不断,强调“要注意安全”,好像只要注意到了就一定不会出事,讲不到点子上,使人听了厌烦,职工对此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12包庇心理较为普遍,主要因抬头不见低头见,你违章,我也曾违章大家相互包庇;还有个别区队管理者,为了照顾个别生产骨干违章者的“情绪”,往往不了了之;更有甚者,违章时还设有岗哨,集体违章,一旦发现上级领导或安监人员便发出信号,及时收敛违章制造假象,以便开脱责任,是“三违”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2.13义气心理只顾哥们义气,用生命作赌注,对违章指挥听之任之,对违章作业视而不见,以至引发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