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在线练习1-3章试卷总分:33 测试时间:--单选题一、单选题(共33 道试题,共33 分。
)1. 从研究对象来看,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分析层次(D. 团队)2. 下列哪一项不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因变量(A. 个体差异)3. 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C. 美国)4. 具有(C. 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者能力5. 下列情况中属于外部归因的有(D. 运气和机遇)6. 人格是个体在(B. 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7. 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D. 泰勒)8. 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总和是(A. 气质)9. 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C. 胆汁质)10.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D. 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性)A. 人的一般行为规律性B. 人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等C. 组织的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和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E.满分:1 分11. 目前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维度中的(D. 责任感)与绩效有着最强的正相关12. 韦伯提出只有(B. 理性—合法)的权力才是官僚组织的基础13. 社会知觉的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知觉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C. 首因效应)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大职能(D. 领导)15.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影响个人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是(B. 人格类型)16. (A. 投射效应)是一种以己度人的知觉倾向17.个人对于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叫(B. 价值观体系)18.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这是指凯利归因三要素中的(D. 一致性)19. 管理者对下属期望值愈高,下属的成果就愈突出。
这是指(A. 皮革马利翁效应)20. MBTI人格类型中,体现个体在信息收集方式上的差异的维度是(B. 感觉——直觉)21. 佳洁士广告中提到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对高露洁牙膏的认可,这是通过(D. 信息沟通)的方式试图改变潜在消费者的态度,提高他们对产品的心理接受度。
22. 构成态度的要素不包括(B. 意向要素)23.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属于(A.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阶段24. 下列最能描述粘液质主要行为特征的词语是(C. 沉着稳定)25. 下列关于选择性知觉不正确的说法是(D. 选择性知觉只取决于知觉者的期望、需要和兴趣)26. 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这类人在气质上属于(D. 抑郁质)27. 人们对社会上的某一类人或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化、笼统化的看法,称之为(B. 刻板印象)28. 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中,(B. 企业型)的特点是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抱负29. 在他人失败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情境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是指(C. 基本归因误差)30. 个体在生活方式上具有开放导向,好奇,喜欢探索而不喜欢下结论,喜欢弹性的生活,但优柔寡断、易分散注意。
根据MBTI人格类型,这类人属于(B. 知觉型)31. 常言道:“一俊遮百丑”,这是指知觉偏差中的(B. 晕轮效应)32. 知觉是对感觉印象进行选择、组织和(A. 解释)的心理过程33.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是在(A. 霍桑实验)研究中提出的《组织行为学》在线练习4-6章试卷总分:37 测试时间:--单选题一、单选题(共37 道试题,共37 分。
)1. 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换来的待遇而不得不继续留在组织内的承诺体现了组织承诺中的(C. 持续承诺)成分2. 社会学习中把“看”转化成“做”的过程叫做(C. 动力复制过程)3. 员工出于对组织的依赖、认同而愿意留在组织中体现了组织承诺中的(A. 情感承诺)成分4. 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B. 需求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5. 由于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称之为(C. 学习)6. 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C. 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7. 目标理论认为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A. 目标的可接受性)8. (B. 多功能型)团队是一种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团队成员不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亲自执行解决方案,并对工作承担全部责任9. 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属于(D. 可变间隔)的强化方式10.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一种(A. 经典条件反射)现象11. 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人的动机的因素是(C. 人所体验到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12. 在期望理论中,反映组织奖励与个人需要的关系的概念是(C. 效价)13. 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一种行为(B. 减少自己的投入)14. 把人的众多需要区分为五个层次,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B. 马斯洛)的贡献15. 下列哪一种方式对加强团队凝聚力无效(A. 扩大团队规模)16. (B. 交易型)心理契约强调具体、有形、基于当前利益的工具性相互交换17. 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的认识是指个体的(D. 自我效能感)18. 任劳任怨地忍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麻烦;当事情不如愿时,仍保持积极的态度;为了团体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轻易否决别人的意见。
以上描述的是组织公民行为中的(B. 运动员精神)19. 根据贝尔滨的团队角色理论,有一类团队成员性格外向且干劲十足,常是行动的发起者,办事效率高,遇到困难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但喜欢挑战别人,好争辩,求胜心强,缺乏人际间的相互理解。
上述描述的是(C. 推进者)角色20. 下列哪一种行为体现了员工以主动和建设性的方式表达不满(B. 进谏)21. 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前进”趋势,而且也指出“受挫—回归”趋势的理论是(C. ERG理论)22. 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B. 社会惰化效应)23.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 对权力的需要)24.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C. 消退)25. 根据樊景立教授等学者对中国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提升组织形象属于(D. 社会)层面的行为26. 下列词语中最能描述团队中创新者角色特征的是(D. 富有想象力)27. 在团队发展的(C. 持续发展期)阶段,团队内的人际关系由敌对走向合作, 合作态度明显;程序和行为规范得以建立和实施;沟通频繁,工作效率提高28. 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C. 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29.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C. 团队具有规范)30.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工作丰富化”等工作再设计运动,其理论来源是(D. 双因素理论)31. 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B. 经济人)32. 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C. 惩罚)33. 从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来看,广告代言人在广告中起到的是(B. 非条件刺激)的作用34. 倡导“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的理论是(A. X理论)35. 以下哪一种行为不属于印象管理中的降级防御策略(C. 夸大困难)36. 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B. 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37. 以下哪一种方式最不可能克服社会惰化效应(A. 扩大团队规模)《组织行为学》在线练习7-9章试卷总分:30 测试时间:--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30 分。
)1. 个体在冲突中只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这种做法称为(D. 竞争)2. 以下哪一项特征描述的不是交易型领导(D. 集中关注较为长期的目标,强调发展的眼光,鼓励员工发挥创新能力)3. 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A. 情境)构成4. 美国学者提出的“7S”模型中,“硬性的S”指的是(C. 战略、结构、制度)5. 以下哪一项是管理者(而不是领导者)的特征(A. 关注效率)6. 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被简称为MIS的是(B. 理念识别系统)7. 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认为(A. 天赋)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的根本因素8. 下列属于正式沟通网络的是(B. 全通道式)9. 企业员工上班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升国旗、唱厂歌,表达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这属于企业文化的(D. 仪式表现形式)10.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非正式沟通的特点(C. 信息真实性强)11. 在沟通障碍中,下列哪一项是与信息发送者有关的障碍(A. 沟通目的不明确)12.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C. 共同的价值观)13. 布莱克和穆顿认为(D. 团队型)的领导方式是最有效的14. 以下哪一个特征不是J型企业的特征(C. 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15. 下列属于正式沟通渠道的是(D. 员工会议)16. 冲突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A. 妥协)17. 以下哪一项是权力性影响力(C. 指挥权)18. 由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其冲突来源于(D. 个人因素(或个人行为因素))19. 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尊敬、忠诚和(D. 愿意追随的程度)20. 埃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人为形式、价值观和(B. 基本假设)三个层次。
21. 对人和工作都很少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C. 贫乏型)22. 领导力的实质是(D. 影响力)23. 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对于那些具有承担工作责任的能力、愿望或自信心的高级科技人员,应当采用的领导类型是(C. 授权型)24. 鼓励管理者将冲突维持在适当水平上,以使组织保持创新的激发状态的冲突观点是(C. 相互作用观点)25. 以下哪一项是领导者(而不是管理者)的特征(B. 创新)26.组织中沟通双方由于地位和心理上的差异而造成的沟通障碍属于(D.沟通双方差异障碍)27. (D. 《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把西方企业文化分为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过程文化四种类型28.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A. 辐射)功能29. 变革型领导的特点包括领袖魅力、感召力、智力刺激和(B. 个别化关怀)30. 赫塞—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方式除了应该考虑任务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B. 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