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直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4—2030年)第一章总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围绕“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示范区建设目标,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州”,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城乡发展,全面提升环境综合监管能力。
构建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居和能力支撑保障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居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将伊犁州直建设成为各族人民的美好家园。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伊犁州直地区,包括伊宁市、奎屯市、霍尔果斯市、伊宁县、霍城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布查尔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以及都拉塔和木扎尔特口岸,面积约5.64万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地区发展定位伊犁州直未来发展综合定位为: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国家煤炭深加工综合示范区;3.新疆“两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4.天山北坡引领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中心城市;5.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
(二)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1.环保优先,持续发展;2.因地制宜,集聚发展;3.分区引导,科学发展;4.试点示范,全面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实现城镇、人口、产业合理集聚和功能协调。
保护并高效利用资源与能源,根本性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各类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到2030年把伊犁州直地区建设成开放、高效、和谐、健康、充分实现生态安全的区域生态高地。
(四)生态环境保护阶段目标1.到2015年,州直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平均水平,环境污染的势头得到遏制,生态质量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科学、有序、持续发展路径。
2.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安全保障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州直80%的县市达到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县创建指标或基本达到指标要求,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把伊犁州直建成空间格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地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到2025年,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态安全保障空间格局得到稳固,100%县市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要求,伊犁州直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示范效果。
到2030年,伊犁州直发展模式和成果得到推广。
(五)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基于“两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保育和社会进步共5类27项指标。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红线控制、以容定产战略基于伊犁州直生态现状,评价各区域生态功能重要性,分类划定生态红线。
同时,根据本地资源环境实际,确定水资源、草原载畜、适宜建设用地等资源承载能力,以及水、大气环境容量。
依据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生态红线进行空间约束,将容量、红线与规划产业挂钩,建立产业总量核定体系,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和规模,做到合理分配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环境、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二)分区引导、择优而动战略依据不同区域水资源、煤矿资源、适宜建设用地等资源空间分布,以及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空间分布和生态功能分区,优先在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对生态功能影响低的地区布局优势产业。
实现资源、生态环境与产业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引领区域发展。
同时,根据技术发展成熟度,在开发时序上对产业发展有所取舍,实现产业择优循序渐进发展。
(三)集聚发展、统筹提升战略促进城镇、产业、人口由生态敏感地区向高承载力地区转移和集聚发展。
一方面在高承载力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
另一方面,疏解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压力,减少环境破坏,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提升生态敏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四轮驱动、全面保障战略伊犁州直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期,应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的道路,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牧业、服务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四化同步”。
第三章生态格局建设第一节环境空气质量区划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伊犁州直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一类区和二类区。
(一)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指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并且功能区面积不小于4平方公里的区域,适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一级浓度限值。
伊犁州直一类区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县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风景名胜区3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4个,共计6类42个,总面积0.74万平方公里。
一类区内禁止新建、扩建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
现有大气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现行国家标准中的一级标准或对应标准。
(二)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区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伊犁州直二类区包括除一类区外的其余区域,总面积4.9万平方公里。
该区适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中二级浓度限值。
二类区内各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对工艺落后、设施简陋、大气污染严重、经技术改造仍不能达标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
一类区与二类区之间设置缓冲带,宽度不小于300米。
缓冲带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参照要求高的区域。
在二类区建高架点源,若排放的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影响到一类区,则新建点源的最大落地浓度应执行一类区标准。
第二节水环境功能区划伊犁河流域(中国部分)及奎屯河水系控制单元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等三类。
(一)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Ⅰ类水质标准。
当由于地质、自然原因不能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时,应维持现状水质。
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水质目标为Ⅰ类的区域应执行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要求。
(二)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中Ⅱ类或Ⅲ类水质标准。
在河流集中饮用水源地划界立标,进行水源保护区污染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三)渔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的生态保护要求、下游水环境功能区高功能用水的要求,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
渔业用水区对应的主体功能区为优化开发区,其中水质目标为III类水质的河段允许排污。
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是有效削减粪大肠菌群和总氮排放,在污染物达标排放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保证出境及界河水质达标。
第三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一)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伊犁州直国土空间划分为人群聚居、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防沙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地下水源、地表水源、特殊保护等八类生态环境功能区。
(二)人群聚居区人群聚居区是指人口分布密度较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开发建设强度较高,未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包括州直八县二市的建成区及其外围一定范围,总面积约0.3万平方公里。
人群聚居区主要管控要求包括:禁止在城镇建成区新建除采暖供热以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工业项目和噪声污染严重的项目;禁止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建设产生危险废物和排放重金属的化工、冶炼等企业;禁止倾倒和填埋危险废物;严格规范城市建设等活动,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将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之内,确保人居环境健康安全。
(三)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是指具备良好的粮食、畜产品、特色林果等农产品生产条件的区域,主要沿河分布于伊犁河、喀什河、巩乃斯河和特克斯河河谷平原,包括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等,总面积0.45万平方公里。
农产品环境安全保障区主要管控要求包括:禁止无序开荒、挤占生态用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湿地;禁止排放对农产品安全产生影响的污染物;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和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食品加工、畜禽养殖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用于农田灌溉;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节水;科学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农田生态系统保护。
(四)防沙固沙区防沙固沙区是指荒漠化敏感、地表稳定性差、风蚀强烈的区域,主要包括图开沙漠附近区域,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体,局部为流动沙丘等,总面积约0.03万平方公里。
防沙固沙区主要管控要求包括:禁止毁荒建林和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进行水土资源开发;禁止樵采、挖药、猎捕和车辆乱压等随意破坏地表的活动;严格控制灌溉面积,保障生态用水;各类工程和人为活动不得对地表水、地下水产生阻隔、改变天然径流状态及阻隔野生动物迁徙,不得扰动或破坏工程区外地表形态;实施生态修复,加大天然植被保护,开展禁牧、休牧,推进防沙治沙工程,封育保护河岸林,保障生态安全。
(五)水土保持区水土保持区是指土壤侵蚀敏感性高、持水性差、易受水力作用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主要位于那拉提山、博罗科努山和乌孙山的中低山区,主要包括山地草原和山地荒漠草原,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区主要管控要求包括:禁止开荒、采挖砍伐植物、乱弃各类固体废物、建设重金属等一类污染物的尾矿库和危险废物处置填埋场;严格限制冻土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不得影响冻土层的稳定,不得对周边的冰川、永久积雪、森林和草甸产生影响和破坏;开发建设不得改变工程占地以外的地貌和破坏植被,不得堵塞冲沟、改变地表径流,不得破坏水文地质环境和引发地质灾害;实施草畜平衡,控制放牧规模;对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修复工程。
(六)水源涵养区水源涵养区是指降水比较丰沛,河流上游山区的森林、草甸草原及冰川积雪区域,主要位于那拉提山、博罗科努山和乌孙山的中高山地带,主要包括冰川、永久积雪带,高山草甸带和森林、草甸草原带,总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水源涵养区主要管控要求包括:禁止在冰川保护区进行一切开发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在永久积雪区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业企业建设和取料场、弃渣场和生活垃圾处置场建设;禁止非保护性天然林采伐、采挖药材、破坏野生植物及其生境、林下打草作业等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活动;严格控制旅游、交通、水电等开发建设;实施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草场划区休牧、阶段性禁牧和季节性轮牧,恢复草原水源涵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