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创.痛(chuāng) 畏葸.(xǐ) 横.肉(héng) 跑马卖解.(xiè)B.饮.马(yìn) 封禅.(shàn) 铜臭.(chòu) 长吁.短叹(xū)C.吐蕃.(fān) 纤.细(qiān) 笑靥.(yè) 安步当.车(dāng)D.秘.鲁(mì) 碑帖.(tiè) 噱.头(xué) 量.体裁衣(liáng)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饮鸠止渴张慌失措自暴自弃英才倍出B.再接再励如法炮制改弦更章脍炙人口C.方枘圆凿通宵达旦蟾宫折桂积腋成裘D.食不果腹物富民丰走头无路融会贯通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2)像他这种身份的人,在那种场合说那种话,应该是__________的。
(3)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___________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A.坦陈无可厚非无坚不摧 B.坦承无可非议坚不可摧C.坦承无可厚非坚不可摧 D.坦陈无可非议无坚不摧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的一句是()A.警察反复观察了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的英语广播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C.远在异国的他写信告诉我说,近几年来,他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思念家乡。
D.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可以说如今已是—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5、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司马穰苴传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
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
”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
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
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
至常曾孙和①,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有删改)【注释】①和:田和,人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往,未及反.反:反悔 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徇:示众 C.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 谢:道歉 D.君擢.之闾伍之中 擢:提拔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加之.大夫之上 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于是景公许之.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而附穰苴于.其中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四、(33分)10、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①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
(4分)②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5分)11、文中哪些句子能直接表现穰苴在出征前整肃军纪、建立威信?请写出两句。
(4分)①A.B. C. D.②12、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节选自韩愈《原毁》)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②,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4分)(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
你对此如何理解?(4分)14、名句填空。
(任选六空完成。
每空1分,共6分。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4)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5),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