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第29卷第1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WZ29.Nal2008年2月TSINGHUAJCII瓜NALOFEDUCATIONFeb.2008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

大学校史涉及许多校长和著名人物,不论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都应客观地书写其在大学历史上的作为和地位。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更应该以身作则,实事求是。

研究型大学的文化底蕴既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体现在校训、校歌、校风、校徽和校园建筑之中。

在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中,存在一种“两校互竞现象”,这种互竞现象虽有某些负面影响,但也可促使各自学校发奋向上,努力争先,共创双赢。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校史文化,两校互竞现象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1—0041—05关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许多学者已发表了大量论文,特别注重从研究型大学的标准、评价指标等方面,用数据来说话。

不过,对研究型大学的认识,除了可以量化的指标以外,应该还有一定的内涵要求,包括一些无形的、无法量化的方面,例如大学文化与制度、大学精神、大学故事、校园氛围、校园优美程度、给人的观感和印象等方面,也就是类似于软实力或文化力方面的东西。

学术声望当然也是一个方面,只是它也被量化作为评价指标了。

本文主要以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角度,谈谈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一、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校史长短往往与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学术水平密切相关。

悠久的大学历史是一笔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学,与速成建设的大学品位、气质都不一样。

通常一所大学历史越悠久,其培养的学生越多,文化积淀也越深厚,因此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学校的声望也越高。

据研究,大多数国家的大多数顶尖大学的成立时间都要早于国家建立(实行现行政治制度)的时间。

通过分析各层次大学的建校时间,可以看出越是水平高的大学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欧洲中世纪建立的大学中有70%仍然是世界知名大学,有16%位居世界一流。

通过计算美国研究I型大学的建校历史和当前声誉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学校历史是影响学校声誉的因素之一。

①各国最老的大学往往是该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或者通常是该国的一流大学或名牌大学,基本上也都是研究型大学。

就中国近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史而言,从数量上说,清末民国时期曾经出现过的高校已经消亡的比存留下来的还多。

因为久经考验,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保存下来的大学一般都是好的大学。

当今中国许多大学和校长都会有办更高层次大学的冲动和抱负,企望最终办成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且不收稿日期:2007—11—04基金项目:厦门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项目(A2005208)作者简介:刘海峰,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考试制度.①程莹,刘念才.世界知名大学建校时间的实证分析E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4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说受高校的分类与定位政策的约束,仅建校时间偏短这一条,便很难达到躐等跃升的目的。

名牌大学或研究型大学通常都出版有自己的校史,而且往往是百年校史。

研究型大学的校史往往时间跨度大、经历过许多政治变迁,校史应当如何书写,确实值得思考。

大学校史总要涉及许多校长和著名人物,不论历史人物的政治倾向,还是应该客观地书写其在大学历史上的作为和地位。

例如,过去有一段时间,北大的校史对当过北大校长的胡适讳莫如深,其他许多老牌大学的校史也对民国时期许多倾向国民党的校长着墨不多。

好的大学本应是一个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有意回避或为尊者讳的重要史实到了还其本来面目的时候了,再也不能轻轻的一笔带过了。

还有,大学历史书写必定要牵涉到大学的校史追溯问题。

历史并非一个可以任人打扮的少女,不能割断,也不应人为拉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中国高校希望本校历史越悠久越好,希望校史能够尽量上延。

同时,也出现个别大学互相攀比校庆年份,不尊重历史,勉强追溯校史,随意更改校庆年份的不良现象。

例如,有所研究型大学就将与自己没有继承关系的湖北自强学堂拉为前身学校,人为地将校史拉长了20年,目前已成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桩公案。

至于说湖南大学想将岳麓书院作为自己的前身学校,情况则有所不同。

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大学(书院)的传承问题。

现在已有个别高校将前身书院创办时间作为校庆始年(如浙江大学),其他高校是否也可以将肯定具有连续性的前身书院创办时间作为校庆始年?应如何看待书院的高等教育性质?深受欧洲中心论影响的几代中国人,对本国历史上的许多制度和名物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看法,很难接受将古代书院视为与现代大学一脉相承的古代高等教育机构。

不过,我们的友邦对东方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却采取更为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北朝鲜把开城轻工业专科大学升格为轻工业综合大学,将它命名为高丽成均馆,意为继承高丽时期建立的成均馆。

他亲自用朝鲜文字和汉字写了校名“高丽成均馆”,还把高丽成均馆的建校年度定为建立了成均馆的前身国子监的公元992年,建校日定为9月1日。

韩国的成均馆大学校远追高句丽小兽林王时期的大学为源起,近以李朝太祖六年(公元1398年)建置的成均馆为建校之始。

所以,该大学校远求则有1600年的传统,近计亦已有600年的历史。

①1998年,该校还举办了600周年校庆。

如果岳麓书院在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并一步步改为湖南大学,有成建制的人员转移,只是历经学府的改名和学习内容的变迁,就像当今许多大学改名、学习内容从过去的俄语和联共(布)党史变为英语和计算机一样,那么,湖南大学的校史的确没有什么不可以从岳麓书院算起。

当然,湖南大学校史是否能从岳麓书院算起,还需提供足以令人信服的史料,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确实具有继承性,才能得到国人的认可。

另外,大学历史书写还有一个校史的起点问题:到底是以大学被批准的时间,还是以筹建时间或实际招生时问作为校史的起算点?过去,《辞海》中对“交通大学”的解释为:“前身最早为南洋公学,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创办于上海。

”《怛自从1996年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举行百年校庆之后,两校的校史起始时间却是1896年了,也就是不再按正式批准建校时间,而是按盛宣怀请设南洋公学的上奏时间。

与此类似,北京大学的校庆年份虽然明确是1898年,但具体校庆日多年来却放在“五四”运动的纪念日,既非建校日,也非正式招生时间。

在筹建、批准、新生入学(正式开学)三个时间点上,看来还是以官方批准建校的时间作为起始相对较为科学。

研究型大学是一国高等学校的表率,其他一般高校志存高远或好大喜功的领导“见贤思齐”,自觉不自觉都会将研究型大学的行为和举动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

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书写,更应该以身作则,实事求是。

①楼宇烈.儒学在现代韩国[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1).②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9.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43・二、研究型大学的文化传统大凡研究型大学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底蕴往往体现在学术传统和校风校貌上,也体现在学校的个性和气质上,体现在本校的传统上。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存在,有时文化也通过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包含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

评价一所大学的大学文化是否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主要指标,首先是看其是否有个性鲜明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并具体的体现在校训、校歌、校风和校标之中。

①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校园建筑文化等方面。

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的凝炼和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

大多数名牌大学都十分重视校训,古今中外皆然。

欧美的研究型大学多是老牌大学,校训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宗教色彩,并出自《圣经》等典籍。

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校训也多其来有白,绝大部分来自儒家经典或古籍。

②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中华文化原典《易经》之《乾》《坤》二象,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奋发图强、存载万物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具有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博大精深的胸襟和风范。

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1年4月开办厦门大学时定下的校训是“自强不息”,7月新校长林文庆上任后将校训改为“止于至善”,不久后又演变为两者的结合,则达致一种辨证高妙的境界。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永不懈怠;“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

世间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那么这种追求和努力就永不停息。

而且,“止于至善”这四个字还隐含着“大学之道”的意蕴,因为“止于至善”的整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馒许多数千年前的经典名句,不仅寓意深远,而且历久弥新,完美地适用于现代。

作为学校的“灵魂”,校训具有激励师生、凝聚校友、宏扬精神的作用,是大学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校歌也是体现大学文化底蕴的一个载体,是用艺术的形式将大学精神深入人心的有效方式。

民国时期,多数大学都有自己的校歌。

曾几何时,中国的大学都没有了校歌。

现在,多数研究型大学又恢复了过去的校歌。

例如,清华大学1923年前后谱写的老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歌词气势宏伟,意蕴深刻,曲调也极具特色,稳重坚定,神圣庄严,与清华的历史及特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清华大学希望该校歌能成为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路上的号角”。

④由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的厦门大学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吁嗟乎南方之强!……”旋律悠远高洁而又深沉豪迈,唱之闻之令人回肠荡气,我甚至还可以从中感觉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禅意。

这实在是一首很美的校歌,有一种激励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⑤浙江大学校歌1938年由著名国学家马一浮写校歌歌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词用文言,语多典故。

虽不通俗易懂,但现在还是被恢复起来用以传唱。

中国著名大学的老校歌的歌词多数是半文言,立意高远。

好的校歌声情并茂,悠扬隽永,配上好的曲调,能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境界,是最能引起师生和校友感情共鸣的声音。

校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一所大学独有的风气和风貌。

有的学者认为,校风是一个学校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关于治学、品德、作风等等文化内容的积极沉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