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科学课堂活起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它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下面我就科学课堂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的科学性、实验性和通俗性,为我们进行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创设适合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情境,对活跃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我在讲《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示范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
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
其它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
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
学生为他们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而高兴,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物体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
它不仅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
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激情,而且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学习《我们的身体》一课,讲到身体内部结构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对自己身体内部的研究很感兴趣,但苦于看不到,只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通过抽象的想象去理解,去回答问题,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播放身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动态的心跳、胃的蠕动等,再加上教师以讲解员的形式进行旁白。
学生观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画面,倾听老师的旁白,兴趣顿生,求知欲受到激发,注意力被画面和动画吸引过来,学生就在愉悦的心境中,进入了学习的佳境。
又如在《叶的光合作用》教学中,我将叶的光合作用全过程以卡通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将植物演示成一个加工场。
植物“工厂”从根部吸进“材料”——水,从叶子中吸进二氧化碳,通过阳光的作用,制造出“产品”—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通过这种形式把原来极为抽象的光合作用生动地再现,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实施以来,这一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
科学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常识课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
三年级上册《测气温》一课时,我先教学生认识温度计,然后给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温度计,最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校园的各个角落自己去测量温度。
最后,学生不但测量了校园各处的温度,还充分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在测量过程中有许多的发现,如:
怎样测量可以使测量的气温比较可靠。
这种学生亲自参加,主动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开放的世界中体会一种快乐,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的感受,而且,学生从测量中获得的信息,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学生在成功的活动中,探究的主动性会得到提高,他们一定会再去探究周围世界的其它问题。
在教《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
”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课是学生迈进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使科学课堂教学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