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章 噬菌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三章 噬菌体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 1、ß-内酰胺类:化学结构中含有ß-内酰胺
抗生素
▪ (1)青霉Βιβλιοθήκη 类▪ (2)头孢菌素类▪ (3)头霉素:头孢西丁
▪ (4)单环ß-内酰胺类:氨曲南
▪ (5)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亚胺培南与 西司他丁合用称为泰能
▪ (6) ß-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 巴坦
为溶原状态时,噬菌体的基因整合 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使细菌的 DNA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变异。
5、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 变异的意义
1、有利的一面 (1)制备疫苗 (2)基因工程
2、不利的一面 (1)形态变异给诊断带来困难 (2)耐药变异给治疗带来困难
第五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二、质粒(plasmid) 1、定义: 2、特点: (1)自我复制 (2)可传给子代 (3)可自然丢失 (4)可从一个细菌转移至另一细菌
3、分类
F质粒——决定性菌毛产生(致育性) R质粒——决定细菌耐药性 Vi质粒——决定毒力
Col质粒——编码产生细菌素 代谢质粒——编码与代谢相关的酶类
三、噬菌体基因组 四、转座元件(跳跃基因或移动基因)
并将遗传物质(质粒DNA)传递给受 体菌的过程
F质粒的接合、R质粒的接合
F质粒的接合
3、转导(transduction)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 物质传给受体菌进行基因重组,使 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
普遍性转导模式图
局限性转导模式图
4、溶原性转换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而使之成
噬菌体结构模式图
2、化学组成 核酸:DNA或RNA,为遗传物质 蛋白质:构成头部的衣壳和尾部 3、抗原性 4、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第二节 毒性噬菌体
▪ 1、概念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
子代噬菌体,最终裂解细菌,称为毒性噬 菌体。
▪ 2、溶菌周期 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包括吸附、穿入、
▪ 2、大环内酯类:
▪ 3、氨基糖苷类:
▪ 4、四环素类:
▪ 5、氯霉素类:
▪ 6、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
▪ 喹诺酮类:
▪ 7、其他 ▪ 抗结核药物
▪ 多肽类抗生素: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3、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4、影响细菌核酸合成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细菌对某 种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 对抵抗性。
▪ 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 ▪ 敏感、耐药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1、固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
(1)耐药基因来自于亲代 (2)存在于其染色体上 (3)具有种属特异性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特异 核苷酸序列,可在DNA分子中移动 1、插入序列 2、转座子 3、整合子
第二节 细菌基因突变
指细菌自身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NA 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而导致基因 结构发生改变
包括:点突变(小突变) 大突变(染色体突变)
彷徨试验、影印试验证实了突变的自发性、 随机性
第三章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概念:是侵袭在细菌、真菌、 螺旋体内的一种病毒,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和 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第一节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 形态:蝌蚪形、微球形、细杆形 ▪ 结构(以蝌蚪形为例):
头部:蛋白质衣壳、核酸 尾部:尾须、尾领、尾鞘、尾髓、尾板、 尾刺、尾丝
生物合成、成熟释放四个阶段。
▪ 3、溶菌现象 : 液体培养基——变澄清 平板培养基——噬斑(plaque)
噬斑形成单位(PFU):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 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噬菌体噬斑
第三节 温和噬菌体
▪ 1、概念 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
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 但噬菌体DNA可随细菌基因组复制而复制, 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 中。又称溶原性噬菌体。
▪ 2、溶原性周期 ▪ 3、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
体基因。 注:温和噬菌体可转变为毒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
第四节 噬菌体的应用
1、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2、检测标本中的未知细菌 3、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4、用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变异:生物亲代与子代的差异性 变异的分类: (1)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 (2)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
细菌的变异现象
一、形态结构的变异 1、L型变异 2、荚膜的变异 3、芽胞的变异 4、H-O变异(鞭毛变异)
二、毒力的变异 毒力增强 毒力减弱
三、耐药性变异 某种细菌增强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或失去 了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
四、菌落的变异(S—R变异)
第一节 细菌的基因组
一、染色体 单一的环状双螺旋DNA链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 基因转移:遗传物质从供体菌到受体菌 ▪ 基因重组:转移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
一起
1、转化(transformation) 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从
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ⅡR ⅢS DNA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2、接合(conjugation)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连接沟通,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加强药政管理 4、研制新的抗菌药物 5、破坏耐药基因 6、选配新的复方制剂 7、开发天然抗菌蛋白
2、获得耐药性 ——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 性表型 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机制: (1)染色体突变 (2)耐药基因在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等 可移动的遗传元件介导下进行转移并传播
▪ 3、多重耐药性 ▪ 交叉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钝化酶的产生 2、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3、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4、主动外排机制 5、细菌生物被膜作用及其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