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 (4.4)活性污泥运行方式和曝气池工艺参数
第四章 (4.4)活性污泥运行方式和曝气池工艺参数
2.可使用低压鼓风机,节省电耗,EP=1.8~2.6kgO2/KW· h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B
2
1
3
0.6-0.8 1/4-1/3B
2/3- 3/4B
2
3
0.6-0.8
B
1-空气管;2-曝气栅;3-导流板
1
1.穿孔管制成的曝气栅设在曝气池一侧,距离水面0.6-0.8m。 导流板促使水流环流。 2.可使用低压鼓风机,节省电耗,EP=1.8~2.6kgO2/KW· h
4.4.2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特点 1) 分段多点进水,负荷分布均匀,均化了需氧量,避免 了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缺点 2) 提高了耐水质,水量冲击负荷的能力 3) 活性污泥浓度沿池长逐渐降低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图4-18)
1
运行方式
7
10 2
3 4
5
6 9 8
图 4-18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4 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4.4.8 4.4.9 4.4.10 4.4.11 4.4.12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殷卡曝气法)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Cs-C)=(4.4 ~4.7) × 9.2-2≈40mg/L
dC K La Cs C 7.2 KLa dt
dC K 2a Cs C 40K 2 a dt
∴纯氧曝气氧转移推动(Cs-C)比空气曝气氧转移的推动 力提高了(40/7.2)=5.5倍,同时纯氧曝气氧转移推速率
dC 40 K L a 对比空气氧转移速率也提高了 5.5倍。 dt 7.2 KLa
2.特征 1) 氧的利用率EA=(80~90)%,而传统活性污泥法EA仅为± 10% 2) MLSS=4~7g/L,使Nrv↑ V↓ 3) SVI<100,一般不会发生污泥膨胀 4) 剩余污泥量小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最佳吸附时间
曝气时间
图 4-22
Smith 史密斯实验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运行过程
再生段 吸附段
4.4.5
1.长时间曝气 、 低负荷;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t V V tQ Q
2.特点 1) Ns非常小,只有0.05~0.10 kgBOD/kgMLSS· MLSS较高,达 d。 到3000~6000mg/L 2) 曝气时间t长(24h以上),污泥处于内源呼吸期,剩余污泥量 少且稳定,池容大 3) 出水水质好,对原污水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需设初沉池,只 适合于小城镇污水处理(Q≤1000m3/d)。污泥不需进行厌氧 消化处理 4) 基建费和运行费较高
4.4.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V V tQ Q
பைடு நூலகம்
1.短时曝气, 不完全处理活性污泥法 ; t
2.特点
1).曝气时间短(1.5~3.0h)。Ns高(1.5~ 3.0kgBOD/kgMLSS· d),η
BOD<(65~75)%,低。
2).池容小,出水水质不好
4.4.6
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V V tQ Q
EP——动力效率:1KWh电能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以kgO2/KW· h
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原污水 回流污泥 处理水 空气
空气提升
图4-27 深井曝气
4.4.11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殷卡曝气法)
1.理论基础:气泡只有在形成与破碎的一瞬间有着最高的氧转
移率,而与其在液体中的移动高度无关
1.短时曝气, 不完全处理活性污泥法 ; t
2.特点
1).曝气时间短(1.5~3.0h)。Ns高(1.5~ 3.0kgBOD/kgMLSS· d),η
BOD<(65~75)%,低。
2).池容小,出水水质不好
4.4.7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特点 1) 进水很快被混合、稀释。耐冲击负荷,特别适应于工业废水处理
(a)采用鼓风曝气装置的完全混合蜡气池 (b)采用表面机械曝气器的完全混合曝气池 1--经预处理后的污水;2--完全混合曝气池;3--由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 ;4--二次沉淀池;5--处理后污水;6--污泥泵站;7--回流污泥系统;8-排放出系统的剩余污泥;9--来自空压机站的空气管道;10--曝气系统及空 32 气扩散装置;1014-表面机械曝气器
曝气池盖 氧
搅拌用电机
气体循环搅拌用空压 机 废气
原污 水 阻 流 板
混合液流 向沉淀池 搅拌叶 轮
回流污 泥
喷气管
运行方式1
运行方式2
图4-29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有盖密封式)
• 具体各种工艺的设计与参数见P131表4-7 ,具体总结如下: • a、 BOD负荷:一般BOD污泥负荷0.2~0.4,延时曝气法低 (<0.1),高负荷活性污泥法BOD污泥负荷>1.5,按p108图4 -7设计;而对特殊的深井曝气和纯氧曝气因氧的传质改善, 可以把BOD负荷设计在0.5~1.5之间。 • b、泥龄:对一般的活性污泥法工艺以及深井曝气和纯氧曝 气工艺,其泥龄一般在5~15d,多数6~8d;高负荷活性污 泥法泥龄2.5d以下;而延时曝气则一般在20d以上。 • c、 曝气池混合液浓度(X):一般在3000mg/L左右。延时 曝气、合建式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以及深井曝气略高。 • d、污泥回流比:一般在100%以下,多数在50%左右;而延 时曝气、合建式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回流比在100%以上。 • e、 曝气时间:一般在8h以下,多数为4~6h。但延时曝气一 般在20h以上;高负荷工艺以及深井曝气工艺曝气时间很短。
0.6-0.8 图4-28 3
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4.12 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概述
空气 20℃ Po2=0.21atm Cs=9.2mg/L 当维持曝气池DO(C)= 2mg/L 则氧转移的推动力: (Cs-C)=9.2-2= 7.2mg/L 纯氧 Po2=(4.4~4.7)×0.21atm Cs=(4.4~4.7)×9.2mg/L
1--经预处理后的污水;2--活性污泥反应器--曝气池;3--从曝气 池流出的混合液;4--二次沉淀池;5--处理后的污水;6--污泥泵 站;7--回流污泥系统;8--剩余污泥;9--来自空压机站的空气 ;10--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
4.4.3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回流的活性污泥由于在二沉池浓缩过程缺氧,代 谢功能和活性被抑制。将回流的活性污泥在再生池中 (可以单独设、也可以将曝气池分出一部分 1/2-1/4 作为再生池)曝气,恢复活性。由于再生后的活性污 泥活性强,反应加快,故总容积可以基本保持不变。
2) 池内水质均匀一致, N s 各点相同,
各部分工况几乎完全一致,可通过F/M来调整
F M
3) 池内需氧均匀,动力消耗小于推流式 4) 出水水质比推流式差,活性污泥易产生膨胀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
3 4 5 1 2
2
10
10
′
3
4
5
1 9 (a)
7
6 8 (b)
7
6 8
图4-23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系统
• 各种工艺技术的着重点包括: ①强化不同微生物的作用(群落),如高负荷、多级、 延时曝气等工艺。 ②提高氧的传质,降低能耗(纯氧曝气、深水曝气、 深井曝气以及浅层曝气等)。 ③节省占地(深井)。 ④保证出水水质(延时曝气、多级曝气等)。 ⑤活性污泥特性(吸附再生、再生以及高负荷活性污 泥法等)。 ⑥易管理与构筑物单元少,如合建式完全混合活性污 泥法与SBR等。 ⑦利于污泥处置,延时曝气以及A2/0等。
运行过程
4.4.8
特点
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1) 当污水BODu>300mg/L,可考虑多级活性污泥系统。首级采用采 用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为宜,可抗水质水量冲击负荷。
2) 当污水BODu<300mg/L,首级曝气池可采用推流式
3) 当污水BODu<150mg/L,不应采用多级
4) 处理水水质好,但建设费和运行费均较高
多级L=(R)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见(图4-24)
4.4.9 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概述 1)亨利定律:C=H· P 式中:C——水中溶解氧饱和浓度 H——亨利常数 P——压力 dC 当P 水中溶解氧饱和浓度Cs K 2 aCs C 2) dt dC 有利于微生物的增殖和有机物降解 dt 2. 深水曝气池 (有效水深7m以上) 深水中层曝气池(有效水深10m左右,空气扩散器在4m深处) 深水底层曝气池(有效水深10m左右,空气扩散器设在池底 要 使用高风压风机) 3. 优点:占地少DO高,利于微生物增殖和有机物降解。
2.优点: 处理效果好, BOD 90% 解决办法 3.缺点: 1)不适应冲击负荷和有毒物质 因为是推流式,进入池中的污水和回流污泥在理论上不与池 中原有的混合液混合。∴水质的变化对活性污泥影响较大 2)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 3)Ns不高,曝气池V大,占地大 传统活性污泥法流程图(图4-16)
再生曝气活性污泥系统见图4-20
4.4.4
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接触稳定法)
特点 BOD 1) 原理:有机物稳定分吸附和降解两个过程, 根据Smith的实验结果,初期吸附时间较短 (30~60min),BOD的降解过程长,可以把 这两个过程分开。即吸附与再生分别进行。 ∴整个池容小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2)吸附时间较短,池容小。再生池只对回流 污泥再生,容积也教小。 4) 具有一定的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3) 处理效果低于普通活性污泥法 5) 不宜处理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