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2、學校因素 根據研究顯示學校中教師、同儕都在無形之中傳 達了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訊息(Zeiser,1970)。教 師的年齡、性別角色態度、專業經驗、教材表達 、活動安排等,在與學生互動中皆影響了學生, 其影響程度可推論不亞於父母之重要。而同儕如 手足,因而同儕的性別與活動方式也會對兒童性 別角色產生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
前言
在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文化下,男 性表現陽剛的行為獲得讚賞。 女性在表現陰柔的行為上獲得讚賞,要求 男性要勇敢、獨立、理性、果斷、堅毅、 主動,要求女性要溫柔、整潔、文靜、被 動、同情、依賴、委婉。 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男性就是要陽剛,女性 就是要陰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刻 板印象是如影隨形的伴隨在生活中的。
查訪民情
為了更加了解現在年 輕人對性別刻板印象 的想法,我們做了一 百份的問卷來實地訪 問南女和一中的學生 ,來探索這個留傳數 千年的傳統觀念是否 還留存,我們以其中 四個問題來製作圖表 【見左→】
Q1〉請問您家裡有沒有重 男輕女的觀念? Q2〉請問您是否曾因為自 己的性別而感受到不平等 的對待? Q3〉您是否覺得男生是負 責工作,女生負責顧家? Q4〉是否男性也可以擁有 女性化的特質;讓女性擁 有男性化的特質?
End
防衛性認同(defensive identification): 男孩子認同並模仿父親的行為以解決"伊底帕斯情結",經由模仿學習父親, 他能夠象徵性地與母親維持關係,也用不著懼 怕父親。女孩因沒有閹割恐 懼,但以"安娜利奇認同"(anaclitic identification) 來解釋,女孩一方面又愛 又依賴母親,一方面又怕失去這種連結,所以促使她認同 母親。男同性戀 的形成是因認同的對象由父親轉為母親而造成,他也認同母親的性 對象選 擇,通常是母親比父親更具支配性,或父親比較懦弱畏縮。女性同性戀者 是由於認同父親所致,小女孩否認她不具陰莖,因此扮演男性的角色,並 將女性 視為合適的性對象。 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 父母用獎懲的手段來強化,以塑造認可的行為, 如不同的玩具,不同的衣 服。父母對男孩加的壓力大過對女孩的,他們會很反對 "女性化"的行為如 擦口紅或女性打扮,但他們對女兒的"男性化"行為較少反對, 因為感覺上 做個男性比較好。 自我社會化(self-socialization): 心理學家Lawrence Kohlberg 認為當孩童 接納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標 籤後,會試圖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的性別標籤, 性別刻版化的歷程就開 始。他們選擇的活動、態度和價值觀會反映他們的性別取向。
性別刻版化
性別刻版化(sex typing): 是教養男孩與女孩成為公認適合他們性別的行為的過程。 人們認為 女性應該是被動、依賴的,而男性則應該是主動與獨立。甚至初生 的嬰兒 的父母因性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標貼(labeling)。他們描述 女嬰比男嬰柔軟、脆弱 、嬌小、輪廓好、笨拙、注意力不集中、漂 亮、細緻;男嬰則比女嬰堅硬、協調、 警覺、倔強及強壯。但他們 的生理特徵並無差異,父母眼中男女嬰孩的不同,完全是 "標貼"造 成的。男女學齡前到了四歲時,已顯出明顯的性別差異,而男孩對 性別的認 同比女孩子的發展來得完全。 模仿: 經由觀察並模仿成人或其他"示範者"(models)的行為,經由耳濡目 染,習得 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行為。由於絕大多數男人在孩子醒著的 時候並不在家,男孩子的 模仿學習常是從電視或閱讀中學習,男孩 子的性別角色強調不能做什麼,如不能模仿 母親或其他女性的行為, 女孩子則傾向學習到應該做什麼。外型、體能與感官知覺之異同。除了 生殖器官不同外,兩性之間在青春期之前,男性的體型 雖較女性大一些,但嚴格比較起來,兩者的差異相當些 微,直到青春期之後,差異才逐漸明顯。 一般說來,男性平均身高與體重超過女性,肌肉也較強 壯,所以較擅長舉重與投擲的運動;而女性脂肪較多, 所以較不畏寒冷且柔軟度較佳,擅於體操活動。基於這 些差異,人們常指派男女從事不同的工作與運動訓練。 事實上,許多實驗顯示,只要施以訓練,兩性之間的運 動或體能表現並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感官 知覺方面,兩性之間也有一些天生的差異,女性的味覺、 嗅覺、觸覺與高音的聽覺都比較敏銳,但是男性擁有較 佳的距離感、空間感與視覺敏銳度。值得注意的是,這 些先天的差異只要經過訓練就可以改善,而且個人之間 的差異往往大於性別之間的差異。因此,以性別為基礎, 區隔教育與工作的機會與內容是十分不恰當的。
女生的看法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有 沒有 不確定
Q1
Q2
Q3
Q4
男生的看法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有 沒有 不確定
Q1
Q2
Q3
Q4
結論
依圖表來看,想擺脫掉性別刻板印象的乙 女性居多,而男性大多是一半一半,較不 在乎。而根據我們的調查,近年來,女權 運動日益興盛,女性的自我意識大幅提升 ,使傳統的觀念日益淡薄,希望不久的將 來,就可以達到真正的男女平等。
性別刻板印象形成與轉變
(一)影響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相關因素探討如下: 1、家庭因素 兒童在家庭中與父母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而父 母又為影響子女的重要因素,因其教養子女的態 度,及子女對其認同與模倣,直接或間接形成子 女的性別刻板印象,兄弟姐妹對角色學習也具有 影響力,有兄弟的女孩子易具男性化特質,有姐 妹的男孩子易具女性化特質等即可說明
3、媒體因素 大眾傳播媒體迅速發 展及印刷業發達之後 ,電視和書籍成為十 分普及的娛樂享受, 但卻也對兒童性別刻 板印象造成了影響 。
性別刻板印象改變的方法
究竟用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人的態度,心理學家們認為以傳 播手段,對被傳播者發生說服作用,所以社會刺激情境的 設計可使個人受影響改變態度。對學生而言,教師即是強 有力的傳播者,具權威性及可信賴性,甚至具吸引性,在 教學時,教師適時給予正確的兩性教育的知識,並引導男 女學生對自我做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教科書及教材乃學 生訊息來源之一,若給予充滿性別歧視的訊息是危險的, 所有教育人員應從速提供師生具兩性平等觀念的課程教材 。至於消除性別刻板化的行為,Grossman等人(1994)曾 提出相關作法,Grossman和Grossman (1994)在其著作 中以專門章節提到消除性別刻板化的行為
性與性別(sex vs. gender)
一個人出生之後,便由其生物上的性徵(sex)予以「男性」、「女性」的標 籤,此為生物上的性別;但是也由於此生物上之區分,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 建構了社會性的性別(gender)。而當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畫上等號時,便 是性別不平等之開始。 「男女有別」--生物結構上確實如此,兩性生理結構之不同,除了表現在體型、 骨骼、重量、肌肉等差異,也同時反映在生理功能、感官、認知能力上。從 外型來看,男性比女性更為強壯有力,但是就此一體能上的差異,造成許多 人類社會中由男性支配女性的性別階層。然而,此差異並不能成為現今許多 社會中男性社會地位高於女性社會地位的合理化解釋。這樣以生物基礎的差 異來決定性別階層化的謬誤,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性別與種族,也是現今社會 中許多社會不平等的最大根源。 雖然從外顯特徵來看,男性在體能上顯現出優勢,但是從生命力的角度來看, 女性的壽命平均要比男性較長,在胚胎時期,男性胚胎的夭折率也高於女性 胚胎。因此,兩性在生物上特性上確有區分,但並無優劣之說;許多社會行 為的表現是在社會文化期望之下所建構的。在許多社會發展的初期,一旦男 尊女卑的階層模式形成之後,便影響到後來社會角色的界定(例如職業區 隔)、社會/家務工作的分配(男主外、女主內)、社會資源的分配(財產的 分配與繼承)等。
性別階層化
性別階層化是社會階層化的一種現象。每一個社會在分配資 源時,往往會根據一些不同的特質而將人分群或分層,並且 讓不同群或層之間擁有的資源不相同也不相等,這種現象是 社會不平等。 當這種不平等的現象重覆又穩定的發生,並且形成比較定型 化的結構,一代傳一代時,就是社會階層化的現象。在階層 化的社會中,社會資源的分配依團體的階層而不同,呈現出 不平等的關係。有些團體因為屬於較高的社會階層而享有較 其他團體多的社會資源。主要的社會資源有三種: (1)生活機會:指影響生活水準的各項利益,例如教育、 健康、工作與財富等; (2)社會地位與聲望;以及 (3)政治影響力:指權力,那些可以影響他人或團體決策 的能力,或個人可從決策獲得利益的能力。擁有愈多社會資 源的團體,歸屬於其中的成員越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優勢。 性別階層化就是指社會依性別將男性與女性劃分屬於不同的 社會階層,加上父權思想,男性階層高於女性階層,以至於 女性擁有的各項社會資源都較男性短少,形成兩性之間不平 等的基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