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版 第一章绪论
城市生态学 杨小波版 第一章绪论
(三)“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1898年霍华德(E. Howard) 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 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 和乡的结合体。
1919年,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 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 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 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
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
有全套的服务设施。
(三)新建的大城市
巴西利亚规划(planning of Brasilia)--从平地
建设起来的新城。
为了改变巴西的工业和城市过分集中在沿海地
区的状况,开发内地不发达区域,1891年巴西宪
法规定迁都内陆。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戈亚
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集中。这有利于生产 的专业化、协作化和新型高度精尖技术 密集工业的发展,有利人员流动、物质 流通。
城市的缺点——也恰恰在于人口和工业的过 量集中和密度过大,在城市化地区,进行着 大量的资源利用、物质变换、能量流动、产 品消费等活动,从而使自然资源大量耗用和 各种生产、生活废料大量产出,引起了一系 列城市问题。如人口密集、住房困难、土地 资源紧张、工业资源短缺、水源短缺、交通 拥挤、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犯罪增多、就 业困难等等。(3R, reduce, reuse, recycle)。
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利用效率等 问题。
城市经济生态学(Urban economic ecology): 从经济 学角度重点研究城市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 转化、利用效率等问题。
城市社会生态学(Urban socio-ecology):城市人工
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人在建设城市、
(二) 巴黎的改建 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按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 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崇圆广场放 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
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 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交通。 1852年巴黎改建, 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 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
主要理论:
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 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们对最愿意和有价 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 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例如,美国 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
帕克的追随者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体的
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 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演替概念应用 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 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
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解决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
保护的问题提到了世界各国的议事日程
(Agenda)。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发展简史
一、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 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
390B.C,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 ①在一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才较为合理; ②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 最多不小于10:1,鼓励从事农业,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 自迁居。 荀子(238B.C.)提出减少工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 170A.D.,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 1885年,包世臣提出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 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 这些“重农抑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 发展。
5、城市景观生态( Landscape ecology): 类型、演变、规划。
景观
6 、 城 市 与 区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城市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7、城市生态学原理的应用(Practice): 城市 规划、建设、管理、处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四)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城市生态学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60’s,联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的“人与生物圈”(MAB)计 划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区的项目, 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为活动中心的人类生态 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
城市两条主轴线的交汇处,有一座 4层的大
平台,以疏导各个方向的交通, 也是全市的商
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公共客运也大多在
这里转站换乘。稍西有体育场。东西轴线的
南北两片地段分设动物园和植物园。城市的
北、东、南三面有人工湖围绕,城市绿化率
60%,人均100平方米。城市有少数小型工厂,
பைடு நூலகம்布置在火车站的一侧。
孤立农家
市井集镇
老工业区
新工业区
城市化发展过程
海岸地面抬升(1cm/a)促使港口向河流下游深水处迁移, 船只吨 位(吃水深度)的增加亦加速了该过程—港口城市形成
欧洲的城市化发展
2、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
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 科。
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社会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
关系的学科。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
理论上: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规
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
应用上: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
该理论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 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1940’s后, 在一 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
想。
二、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 与芝加哥城
1916 年 , 美 国 芝 加 哥 学 派 创 始 人 帕 克 (R.Park)发表《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 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文,将生物群落学 的原理和观点用于研究城市社会。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一分支,也是城市科学
(urban science)分支,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 为一个生态系统,研究其形态结构外,更侧 重于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组分之间的能量 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人为活动形成 的格局及其过程。
R.Mckenzie(麦肯齐,1925):
城市生态学是人们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如何受
会受托掌管。 (见图1-1)
图1-1
1903年,在伦敦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韦林(Welwyn)开 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 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霍华德从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 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 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1925年,伯吉斯(R.Burgess)提出
了城市的 “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 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 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 然生态的结果(图1-3a)。
赫特(H.Hoyt)于1933年提出了扇形理论
(图1-3b) ,认为城市从CBD区沿主要交通干
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 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向外扩展时 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
城市生态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 (City)
城市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 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村、镇 城市 科学的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 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 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 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 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 生态系统(ecosystem)。
(二)卫星城与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
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以合理的
建设规模和布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 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1.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仅供居住。 2. 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它有一批工业和服
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工作。
斯州海拔1100米的高原上建设新都,定名为巴西
利亚,规划人口50万,规划用地152平方公里。
城市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 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 东西主轴线长 6km,东段置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 大道两侧。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 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 布局构图上、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西段 置市政机关,西端是城市的铁路客运站。 南北向轴线 呈弧形的翼状,两翼各长5km,有一条主干道贯穿其间, 与公路连接。主干道两旁布置着长方形的居住街区。 每一街区内有高层、多层的公寓以及商店等设施,布 置格式基本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