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汉语音韵 (1) 共106页
古汉语音韵 (1) 共106页
3、古音知识对于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传世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4、研究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要借助于古音。 历史学家考证汉代“发羌”(西羌)是藏族
的祖先,证据之一是“发”的古音[pwat], 跟藏族自称[bod]相像。Tibetan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
朱熹认为 采叶此礼反,即妻字的上声 友叶羽已反,即读作“以”
韵脚读音的改变促使叶音说产生: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经典释文》引梁末·沈重《诗音义》:
“协句,宜乃林反。” ”南“本读那含反,此章临时改读nín。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
3、《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
4、《豳风·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七音,从舌音和齿音分出的bpmf dtnl gkh jqx zcs zh ch sh r
(三)声调系统的变化 《元和韵普》:“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道遠, 入聲短促急收藏。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古代汉语音韵
音韵,指古代汉语语音
为什么要掌握音韵学的知识?
1、词汇学习中,对于字义的理解有时候要涉 及古音。
比如文字通假现象,本字和假借字的通用是 以古代读音的相同或相近为条件的。“罢” 通“疲”(並母歌部)。
再如同源词问题,“背”和“负”,“剖” 和“副”。
2、古代诗歌韵文中平仄、押韵的妙处需要古 音的知识去体会。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标注古音的方法: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音韵学用汉字作为语音 的代表符号,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或韵部,代表声母的 汉字叫“字母”,代表韵母的叫韵部。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主 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韵类聚。
隋唐时代汉语的四个调类也用“平、上、去、 入”四个字作代表。
二十世纪的现代音韵学增加了国际音标作为 语音代表符号。
明 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
傅 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
日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 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 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 也称“声纽”或“纽”
唐宋之间(中古)的声母系统: (1)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 (2)宋人三十六字母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晓匣喻 来日
五音: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 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五音”。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古代双声联绵词“缤纷”“蟋蟀”“微 妙”“觱發”等今不双声,
今双声字先秦不双声, 如“威(零声母)望(m)”。
多数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变化情况:1、平分阴阳: (清平变阴平、浊平变阳平)
2、浊上变去; 指全濁聲母(並、奉、定、澄、從、邪、床、
禪、群、匣諸母)字由上聲變為去聲。如 弟(定母)、士(床母)、市(禅母)、静
(从母)
3、入派三声。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维《新晴晚望》押上声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