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段落的作用
结尾段
基本作用
(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2)总结全文 (3)篇末点题 (4)深化主题 (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答题思路:
(1)抒情议论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2)发问式结尾:照应前文,含蓄点明……主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令人回味。
仔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 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大爷 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 了我的父亲。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 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看见一个中年人 在那里抽烟。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车厢 晨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大哥,借个火。”中 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 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谢谢啊,大哥 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你接着抽, 我回座位了。”
开头段
基本作用
(1)统领全篇 (2)引起下文 (3)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4)开篇点题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答题思路:
(1)写景开头:渲染……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 下文……作铺垫; (2)悬念开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渲染……的气氛, 引出下文……内容; (3)抒情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的感情基调,引出下 文……的叙述。
探究示范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14年上海市中考题)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 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我想找个同行 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 有共同语言。我正在考虑用什么话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 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 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 不错的。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 士一些的语调说:“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 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 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你也跟着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 可穿的,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 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 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 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 “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 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 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 情感吧。 ⑾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 噢——”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的。 ⑿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 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 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 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 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 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一年四季中,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落座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 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 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 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 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 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 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 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 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
题例1: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剖析:此题考Leabharlann 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②段是一个疑问句,不难看
出是过渡句。 参考答案:(1)结构上启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上提示下文内容属于对植物睡眠原因的探讨。
参考答案: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 形成对比,引发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思考。结尾戛然而 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节选)
⑪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 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在现代科技条件下, 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 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 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⑫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 联系。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 无线电通信系 统与地面保持联系。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 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近距离的甚高频通 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因 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 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 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 系统。
⑬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 一。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一次监 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 是空中的飞机。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 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 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二次雷达所获取的 信息与一次雷达获得的飞机位置信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 最终在地面管制人员终端上所显示的综合信息,并通过该 信息 与飞机保持联系。 „„
专题3:一桥飞架巧链接 ———重视段落的作用
智慧点睛
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不同位置的段落,所起 作用不同。 段落作用分析作为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考题,其提问方式一 般有: 文章xx段有何作用(好处、效果)? 作者为什么要写xx段? 删掉xx段好不好? ……
首先,把握段落所在位置。 其次,把握重点段落的作用 最后,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进行表述。
⑦我正呆 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 “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题例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剖析:读完全文后,知道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对面的下伙子、左边
的美女、斜对面的大爷和车厢连接处抽烟的中年人的冷漠、猜疑以 及缺乏友好的交流,是为了与结尾部分下男孩的阳光与主动形成对 比,给人思考。
题例1:文章第⑦⑧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 作用? 剖析:此题考查插叙段落的作用。作者由黄昏的安详与丰满写到了
“新一轮的蓬勃”,联想到棉花,联想到勤劳能干的母亲„„从而 在丰富的联想中流露出对秋季、对母亲的深情。
参考答案:内容。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美好童年, 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 掉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 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 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 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 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 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 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 蚕事已告一段落,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 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很 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 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 面打滚,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
中间段
基本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交代原因,丰富内容,或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3)对比反衬 (4)伏笔铺垫
答题思路:
(1)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又引出下 文……内容 (2)插叙:插入……内容,交代……原因,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等 (3)对比反衬段:与上文……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同时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 (4)伏笔铺垫: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内容埋下伏笔)
题例1: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剖析:此文关注的是热点话题——马航客机失联,探讨这一话题自
然会激起阅读兴趣。由标题和开头不难看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马 航客机失联的原因,由疑问句可判断下文将要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 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14年神东济宁市中考题) 秋天的黄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物不失眠(节选)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 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 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 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 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 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 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 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 夜间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