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莈
薆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 象?
螂
蚁案例二: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
蒇
螃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说,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蒄
蒀简要分析: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
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 “量入为出” ,而且强调 “多有结余” ,这种理财思想,
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 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 事实上, 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
会中, 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
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
的“量入为出” 思想, 以及现代社会的 “量入为出, 略有结余” 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
主要途径就是劳动力相对多、 相对便宜, 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
集的产业, 就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 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而且, 这样可以实现资
本的快速积累, 随着产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低收入者拥有的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值钱。
节
蚇思考题:财政应如何实现十七大报告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
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 城乡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
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
芄
薈简要分析 :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
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 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 除对象范围外, 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 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 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 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工具简陋落后,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 季节转换,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
丰歉有严重影响。 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
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
量入以为出”的
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
但从不同时期的 “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
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 出
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 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 出现频仍的财
政和金融危机。
薅 2006 年 5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 秩序问题。会议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蚄要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 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
结果是,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
从而
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薇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 ,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
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
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人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
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
充府库”。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螃参考资料:《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黄天华编著
螀
袇简要分析: 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人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回答“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
时,“居民收入差距”
成首选;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 “贫富悬殊”居榜首。
腿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
因。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为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螄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理论
薂
衿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芈
膅温家宝总理说: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 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
羆
肂
羁案例三: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螇
莇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
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
政的主要收入, 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
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
膄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
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
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 但中国的基尼系数 (衡量收入差距的
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0.4 之上并无争议。
袂 2006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地厅级官员进行
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薇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
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 更
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
中国的
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的平衡, 而是要求多有结余。 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
农业生产
靠天吃饭, 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
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
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