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黄仁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有关学说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通过对孔孟两人差异性的学习、研究,启发学生用辨证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观点思考问题。
3、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证方法和层层深入的论证逻辑,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能力。
4、鼓励学生对中国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进行趣味性探讨,提高质疑思辨的水平。
教学设想:本文为自读课。
文章层次清晰、对比鲜明,可以训练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中心句和概括文意等阅读技能。
同时本文作为哲学论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历史地、辨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课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今天我们学习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的文章《孔孟》,了解儒家思想早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积累词语:草菅(jiān)人命商鞅相(xiàng)秦叛逆篡(cuàn)位无可估量(liáng) 形影相随斩钉截铁礼尚往来改弦更张无的放矢一针见血百家争鸣独一无二经筵(yán) 谲(jué)诈戳(chuō)刺饿殍(piǎo)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克己复礼三、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提示: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意的阅读技能。
本文分为三部分:A、(第1节):概述杂儒家的传统中,孔孟相似的地方。
作者陈述相似的四点理由:①在儒家传统中,有孔子至圣、孟子亚圣之称。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宗旨是相配合的。
③引述《史记》的话:“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④当今哲学家更把孔子比成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通过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表明孔孟之间的联系性。
B、(第2—11节)分析孔孟之间的不同点。
①阅读第2-4节,看作者从哪三方面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
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二人的不同点孔子——未明确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人之性善原孔子——重视“礼”因孟子——受不受礼,全出己意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②阅读5-11节,探讨孔孟二人差异的原因对比项人物历史背景学说变化发展生活时代国家现状孔子春秋末期周朝制度被破坏,但没完全败坏寄希望于“礼”,怀有复古热情车战,竞技方式,战争没波及全国孟子战国前中期各国积极备战,厮杀,草菅人命恢复故态无济于事,要改弦更张以慈悲心肠游说,为民请命,提倡性善论,提出平等思想不是竞技式,出现了骑兵步兵,有屠杀,波及全民由此可见,孔孟二人的差异有可能与个性有关,也有可能和《论语》、《孟子》技术的局限性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时代的不同。
历史的局势变化,造成了孔孟二人的差异,同时也成就了儒家学说的发展。
宋朝以后,《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C、(第12-13节)由孔孟之间的差异提出中国历史发育的早熟问题,启发人们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进行更深层的探索。
总结:本文重点探讨了儒家学说的两大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之间的差异,提出研究哲学,一定要考究他们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由此启发读者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去探讨早熟的中国文化。
四、质疑思辨探究: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探究: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探究:3、“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杀他们罢,人太多;不杀罢,又太可恨,怎么办好呢?”孟子答道:“当灾荒年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便四处逃荒,而您的库房里却装满了财宝,官吏们也不把这种严重情况报告给您,他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现在老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这段话,一方面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认为为政需以身作则,要爱护人民,民贵君轻;另一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对统治者毫不客气地指责,毫无隐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锋芒毕露,具有鲜明的革命精神。
探究:4、“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句话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探究:5、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探究学习:《论语·为政》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说15岁有志于学业,30岁说话做事都能够合于礼,40岁(明白了世上的各种事理)能够不迷惑了,50岁懂得了天命,60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便能了解其主旨,70岁便随心所欲,所想的一切都不会超过规矩。
由孔子的这番话,可以看出学习的重要性。
探究:6、文章第4段对比了孔孟对“礼”的态度、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两人的不同个性。
有什么不同?探究学习: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礼”的重视,他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了礼,他可以委曲求全。
而孟子不受“礼”的束缚,率性而为。
探究:7、“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宁静。
”从文中的分析来看,当时社会“闲雅”“宁静”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探究学习:(1)当时,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的原则虽已不再适用,但诸侯间交往还贯以“道德”的名义。
(2)当时的作战形式——车战,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有公认的原则,仍离不开礼的约束。
(3)当时的作战形式决定了交战时间短,参战人数少的现实,战事没有波及全民,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探究:8、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推论?探究:9、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探究:10、“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怎样理解这句话?探究:11、作者的论述研究方法有什么可取之处?还有什么欠缺?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六、布置作业。
读《孟子》,孟子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孟子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倡导自省精神,以身作则,言行中也处处体现出这种自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为人自信自傲,认为人人都可为圣贤,且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交锋,欲争必胜,揪住君王就讲道理,并且直言不讳,咄咄逼人,指责统治者“望之不似人君”,甚至当面批评当权者不实行仁政,“率兽而食人”,把政治搞得一团糟,主张“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言语坦率,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
孔孟教案自读导言1.理解文中所引用语句的意思。
2.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差异。
3.分析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
4.学习作者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方法,学会质疑思辨。
教学设想1.可以从回顾初、高中语文课本上所学的有关《论语》《孟子》的文章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理解入手。
2.课文中所提取的孔孟的语句都是些名句,有理解的必要,而且这也是把握两人思想的一个方面3、对孔孟思想在现实中意义的理解也是需要的,这也是从时局来考证思想的的一个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答疑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庄子是出世的代表,那么孔孟则是入世的代表,他们都是解答人生的大家,庄子说得清高,孔子和孟子虽同是儒家大师,但却也不尽相同。
>叫学生讲讲他自己所了解的孔子或孟子。
二、自由朗读课文,摘出孔孟的语句并解释理解之。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2、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4、克己复礼。
(《论语·公冶长》)5、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孟子·万章下》)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孟子·万章下》)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为政》)(1、君子心胸坦荡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2、观察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就能知道是不是仁德了。
3、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4、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
5、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就要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可改立君王。
6、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好杀人的。
7、孔子说:“我15岁时开始立志学习;30岁时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内容:孔孟的不同表现:态度、性之善恶、礼(1-4)孔孟不同表现的原因:1、作者的解释:个性、记裁方式、时代局势(5-11)2、还应从历史地理上深入研究(12-13)四、讨论:运用“此一时彼一时”的发展观点谈谈孔孟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孔孟比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