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1]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舞蹈史
课程编号:05203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安排:一年级下学期
课程性质: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从舞蹈的起源到历代舞蹈发展的状况,来了解中国舞蹈文化的悠久历史,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认识,增强对舞蹈文化事业的热爱。

通过对古代舞蹈史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时期舞蹈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艺术风格及在舞史上有影响的舞蹈、著名舞人。

重点掌握两周、汉代、隋唐三大舞蹈集成时期舞蹈的变革和发展。

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去认识舞蹈。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章原始舞蹈的产生与表现形式
本章要点:通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来把握原始舞蹈与原始生活的紧密联系。

原始舞蹈的产生不是审美的需要,而是原始人必不可少和必须赖以存在的生活形态及生存方式的需要。

第一节舞蹈的起源
1、舞蹈起源于劳动
2、最早的民间集体歌舞表演形式
3、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求偶舞”的形成
1、“求偶舞”形成的原因
2、崖画中“求偶舞”的舞蹈形象
第三节征战与古武舞
1、“古武舞”与原始战争的紧密联系
2、崖画中“古武舞”的舞蹈形象
第四节原始宗教观与祭祀性舞蹈
1、原始宗教观的形成所产生的祭祀舞
2、对氏族首领的图腾崇拜
3、对本氏族徽号的图腾崇拜
复习思考题:
1、原始舞蹈与原始人类生存关系
2、原始舞蹈得以保存、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舞蹈的质变与进化
本章要点:国家的产生、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发展、夏商时代“乐舞奴隶”的出现,使原始舞蹈开始从自娱性表演向表演性方向转化,标志着舞蹈最早审美功能的体现。

商朝的神权社会,原始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第一节奴隶制度下的表演性舞蹈
1、夏朝,乐舞开始步入表演性舞蹈范畴
2、“以巨为美”、“北里之舞”的商朝
第二节巫舞与宗教祭祀舞
1、祭祀舞蹈发展兴盛的因素
2、甲骨文中“”字与“”字的文字记载
3、商代的“巫舞”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表演性舞蹈的发展是奴隶制时代的重要进程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奴隶时代舞蹈发生的质变和进化
第三章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与变革
本章要点:礼乐制的形成,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先王之乐”,成为巩固封建王朝统治特权的工具,“六代舞”、“六小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课程,并形成体制,是雅乐体系的开端;礼乐制的衰落和民间舞的兴盛与社会根源及艺术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儒家乐舞理论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深刻影响;楚舞的多种表演风格,标志着我国古代舞蹈最早的审美风格的形成。

第一节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
1、《六代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2、《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成就
3、《六小舞》的内容和祭祀对象
4、西周礼乐制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节礼乐制的衰落与民间舞的发展
1、“礼崩乐坏”的社会原因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关系
2、民间乐舞的兴盛
(1)、《诗经》
(2)、《九歌》
(3)、《傩舞》
(4)、孔子的乐舞教育文化观
3、表演性舞蹈的发展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1)、表演性舞蹈的发展
(2)、舞蹈活动与政治斗争
4、两种乐舞理论观
(1)、儒家的乐舞理论
(2)、儒家乐舞理论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3)、墨家的乐舞理论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大武”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舞蹈,其历史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礼乐制在西周社会中的意义
3、“礼崩乐坏”说明了什么问题
4、《九歌》是一部什么类型的表演,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5、形成楚舞审美风格的因素是什么
6、怎样理解儒家的部分乐舞思想对当今舞蹈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汉代舞蹈艺术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本章要点:“百戏”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其综合性串演的性质对舞蹈产生了较深影响;表演性民间乐舞不仅在民间得以发展,同时受到朝廷重视,成为宫廷宴享、祭祀的主要内容;乐舞活动兴盛,为数众多舞人的出现;舞蹈上形成技、艺并重的特点;国家乐舞机构的建立、生活中礼节舞与即兴舞的兴起等诸方面;有力的促进了汉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汉代舞蹈中厚重的气势、内在的张力、古朴的柔美,所体现出来的“泱泱汉风”,便成了汉舞的美学特征。

第一节“百戏”的兴盛与传播
1、“百戏”的兴盛
2、“百戏”的传播
3、“百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歌舞节目
4、“百戏”对舞蹈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性民间乐舞
1、表演性的民间乐舞
2、执武器而舞的舞蹈
3、执乐器而舞的舞蹈
第三节乐舞机构及乐舞活动
1、雅乐舞机构
2、俗乐舞机构
3、多等级、多层次的乐舞活动及乐舞艺人
第四节雅乐舞蹈的继承与创新
1、《大风歌》
2、《灵星舞》
3、《巴渝舞》
第五节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乐舞文化
第六节舞蹈艺术多层次提高与发展
1、技艺结合、技艺并重
2、群舞的编排
3、舞具舞服的巧妙运用
4、著名舞人及其艺术成就
第七节乐舞理论与审美特征
1、乐舞理论
2、审美特征
复习思考题:
1、汉代舞蹈得以大发展的原因
2、汉代舞蹈与周代舞蹈有哪些根本性不同
3、汉代舞蹈中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文化的大融合
本章要点:这一时期,正是社会的动荡所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促使中原乐舞文化与中外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融合,为中国传统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清商乐”中著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魏晋南北朝不同的舞蹈表演风格,为隋唐舞蹈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石,对后世舞蹈的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清商乐》中著名的舞蹈
1、作为“前代正声”归入雅乐,进入庙堂的乐舞
2、精心加工和创作成的精美表演性的舞蹈
第二节乐舞文化的大融合及其影响
第三节舞蹈技艺水平与不同的舞蹈审美风格
1、魏晋、南朝各代表性舞蹈的审美特征
2、北朝各代乐舞不同风格的舞蹈形象
复习思考题:
1、《清商乐》中精美的表演性舞蹈共同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中国舞蹈史上是一个重要时代?
第六章唐朝,中国古代舞的黄金时代
本章要点:唐朝,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辉煌时代,无论是宫廷舞蹈,艺术与世俗化的宗教祭祀舞、社会生活舞蹈、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编导艺术、乐舞设施、舞谱和舞论等,都是历代以来舞蹈样式最多、种类最全、分类最细、内容最为丰富,其编导、表演技艺水平最高的时代。

鼎盛的原因,与其当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艺术上的光采博取,当朝统治者的审美追求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不同领域中的舞蹈活动
1、节目歌舞游乐
2、歌舞艺人在广场、街头的舞蹈表演
3、自舞成风
第二节表演性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
1、广为流行的表演性舞蹈按风格分为两类
(1)、《健舞》
(2)、《软舞》
2、带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
(1)、《大面》
(2)、《踏谣娘》
(3)、《拨头》
3、宫廷舞蹈
(1)、《九部乐》和《十部乐》
(2)、《坐部伎》和《立部伎》
(3)、歌舞大曲
4、宗教祭祀舞蹈
第三节乐舞机构
1、太常寺
2、教坊
3、梨园
第四节舞蹈的艺术成就
1、精湛的表演艺术
2、出色的编导艺术
3、舞蹈美术
4、舞谱
复习思考题:
1、唐代舞蹈兴盛的原因
2、从哪些方面体现出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
第七章辽、宋、西夏、金代的舞蹈转折
本章要点:整个舞蹈的走向,宋代是一个转折点,舞蹈作为独立的艺术不再受重视,代而起之的是杂剧、百戏,使宋代舞蹈有了叙事性、情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附属于上层社会的专业歌舞伎人,已不再是舞蹈艺术的主要力量,舞蹈活动的主流,已逐渐转向民间,并汇入戏曲艺术发展的长河之中。

第一节辽代舞蹈的兼容精神
1、辽承唐舞倡诸舞
2、遗存的舞蹈形象
第二节宋代——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
1、繁盛的民间歌舞
2、继承中的宫廷宴乐和歌舞大曲
3、纯舞渐衰时的优秀舞者
4、唐宋舞乐传高丽
5、德寿宫舞谱
第三节金承辽舞融宋舞
第四节西夏舞迹
复习思考题:
1、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宋代舞蹈向戏曲转化的原因
第八章元、明、清舞蹈的传承与变异
本章要点:元代宫廷宴乐各种乐舞杂呈,各民族乐舞穿插表演;“乐队”成为蒙、汉交融的宫廷乐;杂剧的崛起,形成一个发展的高峰时代,也产生了为数不多的精美舞蹈;明代宫廷以戏曲为主要娱乐,雅乐仍沿袭前代旧制;清代宫廷宴乐具有鲜明的满族色彩,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

“队舞”仍承袭宋代宫廷宴乐总名;裕容龄是在舞蹈艺术逐渐衰落的清代中,为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较大贡献的著名舞人。

第一节元代宫廷宴乐
1、宫廷宴乐
第二节明代宫廷乐舞、舞论及拟古舞谱
1、宫廷乐舞
2、朱载的舞论及拟古舞谱
第三节清代宫廷宴乐和舞蹈家裕容龄
1、清代宫廷宴乐
2、清末舞蹈家裕容龄
第四节源远流长的各族民间舞蹈
1、汉族民间舞
2、少数民族民间舞
第五节戏曲舞蹈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元代舞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明、清宫廷宴乐各有何不同
3、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与纯表演性舞蹈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