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古代汉语课后翻译

第一课席不暇暖席:坐席;暇:空闲。

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

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

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第二课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第三课晋国苦于小偷太多。

有一个人名叫郄雄,能察看小偷的外貌,只要仔细看一看他们的眉毛眼神,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小偷。

晋侯派他察看谁是小偷,看了成百上千人没有看错一个。

晋侯非常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整个国家的小偷都捉完了,哪里需用很多人呢!”文子说:“国君想依靠察看外貌的办法捉小偷,小偷是捉不完的,而且,郄雄一定不会好死。

”不久,很多小偷骤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说:“弄得我们走投无路的就是郄雄这个人。

”于是,他们一起绑架郄雄并把他杀了。

晋侯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立即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郄雄死了!然而有什么方法捉小偷呢?”文子回答说:“周国有句谚语说:能看清深水里的鱼,这是不好的预兆,掌握别人隐私的,会遭到祸殃。

国君想根除小偷,不如推举贤明的人担任官吏;对地位高的人教导他们要严明,对地位低下的人要感化他们的品行,老百姓懂得耻辱,就谁也不会去做小偷了。

”晋侯接受了文子的建议,就推举随会主持国事,小偷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逃到秦国去了。

第四课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第五课有一次荀巨伯千里迢迢去探望一个生病的朋友,刚好碰上外族敌寇攻打那座郡城,朋友就劝巨伯离开,说:“我马上就要死了,您还是离开这儿吧!”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您,您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换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得出来的事情吗?”最终没有离开。

郡城陷落后,敌寇进了城,很奇怪荀巨伯还呆在这里,就问他:“我们大军一进城,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竟然还敢一个人留下来?”巨伯回答道:“我的朋友生了病,我不忍心丢下他一个人,如果你们非要杀他,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抵换。

”敌寇听后内心大受震动,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个有道义的地方。

”于是就撤军而回了,整个郡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第六课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

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

」子,称呼伯鱼。

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

」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

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

「尝独立。

」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

「鲤趋而过庭。

」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

」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

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

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

「曰,学诗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鲤回答。

「不学诗,无以言。

」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

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

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

」「鲤退而学诗。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

「他日又独立。

」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

「鲤趋而过庭。

」伯鱼快步过庭时。

「曰,学礼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伯鱼回答,未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

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

「鲤退而学礼。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

「闻斯二者。

」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

」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

「陈亢退而喜曰。

」陈亢退后,为何而喜。

喜的是:「问一得三。

」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

「君子」,指「孔子」。

「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

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

」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第七课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象山一样。

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毛竹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脚,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使用。

第八课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

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

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

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第九课孔文举年十岁【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

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

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

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这样说来,我与您不是世代通家之好吗?”李元礼和宾客们对他的回答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这时,太中大夫陈韪刚进来,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小时聪明伶俐,长后大未必会怎么样。

”孔文举说:“照您这样说,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非常尴尬。

第十课【原文】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然。

”【注释】1. 邯郸:地名,春秋时代赵国的都城。

2. 元旦:指正月初一。

3. 简子:人名,又名赵鞅,春秋时赵国的缔造者。

【译文】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那天,捉大批斑鸠去献给国君简子,简子很高兴,就重重加以赏赐。

有位客人问他这是为了什么。

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的恩典呀!”客人说:“百姓们知道您要拿斑鸠放生,就都争着抢着去捕捉,这样打死的斑鸠就多得很了。

您如果真心要它们好好活着,不如禁止百姓们捕捉;捕了来又把它们放走,这恩典是偿补不了这过失的呀!”简子说:“好。

”第十一课【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第九课练习册《寺人披见文公》原文: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

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