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巴塔哥尼亚高原一、单选题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山麓地区多为密林,东部沿海地区多为荒漠,每年大风会将此处的大量沙尘带入海洋。
1.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山麓地区有密林分布,主要是因为A.降水丰富,水分充足B.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C.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D.降水少,光照充足2.将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部沙尘带入海洋的盛行风风向为A.西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东北风3.图中甲地A.气候终年温和多雨B.受副高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D.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C 巴塔哥尼亚高原西部水汽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A选项错误;地处于40°S到50°S之间,纬度不算高,B选项错误;西部有高大的山脉,高山冰雪融水为森林提供水源,C选项正确;光照不是森林生长的主要因素,D选项错误。
故选C。
2.B 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处于40°S到50°S之间,位于南半球西风带上,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B选项正确。
故选B。
3.D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30°S-40°S之间的南美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A错误;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B错误;受降水影响,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冬季,C错误;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正确。
故选D。
2015年2月25日,阿根廷同意中国在其南部的内乌肯省建立卫星跟踪站。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在内乌肯进行卫星跟踪的主要优势是A.大气稀薄,晴天多B.极夜期长,便于观测C.纬度高,气温低D.海拔高,离卫星近5.内乌肯与同纬度大陆西岸的降水量差异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大气环流C.洋流D.地形6.下列关于巴塔哥尼亚高原南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内流区域面积广大B.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C.多风蚀、风积地貌D.落叶阔叶林生长茂密4.A 图示该地位于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而该地不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没有极夜;位于中纬度地区;海拔高度差,与卫星高度相比可以忽略。
故选A。
5.D 因西侧高山阻挡西风的深入,降水少,大陆西岸降水差异较大。
故选D。
6.C 该区域属于外流区域;因降水少,所以河流高山上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地表为荒漠;而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多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故选C。
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7.推测石化森林形成之前该地地理环境特点A.安第斯山脉尚未形成,地势平坦B.板块挤压,岩浆活动强烈C.气候干旱,沙漠草原广布D.人口众多,种植业发达8.该地区多外流河自然原因可能包括①距海近,降水量大①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较大①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①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流程短,损耗少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A 该地有大片石化森林,说明石化森林形成之前有大片森林,受西风影响较大,降水较丰富,适合森林生长,可推测安第斯山脉尚未形成,地势平坦,没有阻挡西风的影响。
故选A。
8.B 该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位于西风的背风坡距海近,降水量少,①错误。
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流量较大,①正确。
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①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美洲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流程短,损耗少,①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巴塔哥尼亚位于南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北起南纬38度,南至与南极大陆相望的合恩角。
巴塔哥尼亚高原第四纪(下限年代距今258万年)冰川地貌和现代风蚀、风积地貌广布,气候凉冷、干燥,且多焚风性强风,年降水量不足300 mm。
材料二:巴塔哥尼亚地区等高线和巴塔哥尼亚高原分布图。
(1)分析巴塔哥尼亚南部海岸线曲折的原因。
(2)简析图示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
(3)分析南美大陆西岸三种气候名称及其成因并说明其分布状况和原因。
(4)简述巴塔哥尼亚高原冰川地貌和风蚀、风积地貌广布的形成条件。
(1)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纬度高,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2)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温带荒漠景观。
西部:位于西风迎带风坡,温和湿润,所以形成了森林景观。
(3)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及地形影响;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交替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
呈带状,狭长分布;安第斯山呈南北纵向分布,山脉直逼西部海岸,西部沿海狭窄。
(4)该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第四纪时冰川面积广,冰川作用强烈;气候干旱,降水少;地处西风带,多焚风性强风,风力作用强。
【解析】(1)其海岸线破碎的原因可用内力与外力作用来分析。
内力作用:因处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外力作用:处于盛行西风带内,风大浪大,海浪侵蚀明显;纬度较高,冰川作用强等。
(2)图示区域位于南纬400到600之间,常年受西风带影响,但中部为南北向山脉分布,地形影响东西部景观。
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以温带荒漠景观为主。
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温和湿润,所以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以森林景观为主。
(3)结合南美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南美洲西海岸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沿岸秘鲁寒流及安第斯山东南信风背风坡影响,全年降水较少;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交替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终年温和湿润。
分布特征:呈带状,狭长分布;原因:主要从地形分析,安第斯山呈南北纵向分布,山脉直逼西部海岸,西部沿海狭窄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冰川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气温低和冰川分布广,可以从纬度分析,该地纬度高,气温低,受冰川侵蚀明显;风蚀、风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气候干旱,可以从降水少,风力大分析:该地地处西风带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差;风力强,风力作用明显等。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11 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
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4)指出考察期间(11 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
(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4)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草场)。
当地11月份以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
【解析】(1)西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处于的风带是西风带,但是其地西部是地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这将阻挡了太平洋水汽通过西风带的进入;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在大西洋的西边,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与大陆位置相反,所以巴塔哥尼亚高原也很少受到东侧大西洋水汽的“滋润”。
(2)从河流的补给类型来看,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从河流的流速看,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从河流的长短看: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流程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对照右图关于石化森林的一般过程得出。
内力作用之前: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
内力作用后: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
后期经过长期的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4)从季节气候看,每年11月份,相当于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进入夏季,安第斯山脉上的冰雪融水增多,山地牧草丰富;山地牧场因为海拔高,气候也较为凉爽适宜,蚊虫也较少。
所以对照迁移的方向是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
11.读巴塔哥尼亚高原地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巴塔哥尼亚地区距离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
大约在1.4 亿年前,安第斯山脉还没隆起,现在巴塔哥尼亚的干旱大草原,当时却非常潮湿,常年薄雾笼罩,巨大的树木直插云霄,高达100 余米。
安第斯山脉隆起后,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淹没了这片森林,形成壮观的森林化石群。
巴塔哥尼亚地理简图(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安第斯山脉的具体形成过程。
(2)甲、乙两地自然地理景观差异很大。
说出两地的自然带名称,并判断这种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3)判断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简述其农业生产的特点。
(4)安第斯山脉的隆起改变了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地理环境。
结合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的地质历史演变,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相互碰撞,美洲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脉。
(2)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温带草原带或温带荒漠带非地带性分异。
(3)牧场畜牧业实行围栏放牧,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化程度高(任答两点)(4)安第斯山脉隆起,阻挡西风带的水汽,降水减少,地形引起气候变化;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后,对应温带荒漠自然景观,气候改变了自然带;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得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河流从西向东注入大西洋,地形引起河流的改变。
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1)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安第斯山脉处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二者的不断挤压,导致美洲板块不断的抬升,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洲板块不断被抬升成为高大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