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背景、演变的历程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对主要学派的理论进行了评述;着重研究经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的演变分析。
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 来把握企业战略思想演进的脉络及规律, 并对国内外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更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战略管理 适应战略 经典战略 竞争战略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与核心问题之一。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战略管理面向于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企业最高管理层能够有效地实施适应环境的战略、重视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
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围绕这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
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察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
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
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
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 石军伟,2002) 。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 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 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 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 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 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 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 2004) 。
2.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学者穆尔(James F. Moore)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
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 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 后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中,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 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 力求“共同进化”。
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 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
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 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 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 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 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 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 万健坚,2002) 。
3. 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
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 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 Econogy) 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 , 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
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
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 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分析方法的兴起。
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 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
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 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 分别是以Coleman 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 hole) 理论。
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 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
简单说,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 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 2003) 。
一、战略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从历史上看,企业经营战略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科学管理先驱的论述之中,但是,明确提出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概念并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70年代中期开始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
为了弄清战略管理的演变过程,首先要了解战略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企业战略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之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掠夺,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从1945年到197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有2119亿美元,翻了两翻多,在这种稳定有利的经济环境中,美国公司的成长速度普遍加快,许多企业逐步发展为跨国公司,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高通货膨胀率先遍及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
面对这种充满危机的经营环境,许多美国公司由于不适应环境变化,经营陷入困境,成本上升,库存增加,利润下降,亏损惊人,大批工厂倒闭,现实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只注重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不注意外界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对未来发展的策划;只满足职能领域的有效管理,不关心制订,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总战略。
企业就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保持稳定的成长,甚至在风浪中翻船。
在这种情况下,战略管理开始摆到企业管理人员面前。
二、如上所述,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加剧的过程中产生的,然而,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从实践上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计划与控制阶段20世纪初,计划与控制管理制度开始出现。
科学管理创始人泰勒强调,要通过计划工作,挑选、培训和组织工人,以便增加产量。
法约尔提出,计划与控制都属于管理的重要职能,在此阶段,财务预算成为重要的计划与控制手段,企业内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分别制定年度预算计划。
(二)长期计划阶段长期计划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其重点是预测企业的成长,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的长期计划。
它的基本假定是:过去的情况,必将延续到将来。
(三)战略计划阶段: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战略计划成为公司生死攸关的大事,并取代了长期计划职能,战略正式引入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企业战略计划的核心,在于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以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和冲突。
在战略计划阶段,一些公司根据企业的使命、竞争力、执行整体计划和控制下属单位能力等特征,将下属的经营事业部该组为综合的经营单位。
许多大公司专门建立了战略计划部门。
(四)在战略计划阶段,由于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机械地看待战略计划过程,过分强调定量分析的作用;有的只注重制定战略计划,忽视了对战略的评估与实施工作,造成一些公司战略计划或缺少弹性,或流于形式,成为玩弄数字的游戏,丧失了战略计划应有的成效。
1973年能源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克服上述弊端,不少公司开始强化对企业战略的评估与实施,并且随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修改、调整原有战略,或者制定新的经营战略,从而开创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新阶段。
战略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企业战略决策者为了应付外来的习惯做法,转向制定、评价和实施战略并重,在实施战略计划上下功夫,灵活而又富有创造性地实施战略性管理。
战略管理还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战略管理具有“预应”性质:通过制定、实施创造性的战略,它能够主动影响环境的变化,迎接环境的挑战。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更加动荡不安。
贸易摩擦、能源短缺、债务危机、股票下跌、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加剧了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样复杂的经营环境条件下,推行战略管理便成为美国企业适应形势、突破困境、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据调查,到80年代中期,95%以上的美国大企业都推行了战略管理;经营比较成功的中小企业也结合自己特点实行战略管理。
三、战略管理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在世界各国广泛地推行和研究后,被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
当前战略管理研究重新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思想,强调“整体分析”与“个案论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视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相互作用,强调对“优秀战略”的研究。
其中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是日本伊丹敬之。
他认为,优秀战略是“适应战略”,即要求“战略内容与战略环境之间形成‘适应’关系。
具体来说,战略要与环境、资源和组织三个因素相适应。
环境是企业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顾客与竞争三个变量;而资源和组织则是企业的内部因素。
因此,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适应关系,企业战略才可能获得成功。
〈一〉、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 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 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 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 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 ———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 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 ; 从竞争的性质来看, 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 直至对抗, 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 从追求有形(产品) 、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 、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 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 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