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缺乏
获得性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结缔组织病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均可引起 粒细胞减少。血清中可查到抗白细胞抗体, 使白细胞发生凝集而被肝、脾、肺等器官 所破坏,也可产生相关介质直接损伤骨髓。
诊 断
首要问题:减少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出现发 热、败血症? 如ANC减少程度严重,伴有发热、败血症, 则应在完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 给予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迅速 启动高危患者的治疗路径。
诊 断
关键问题:病因? 只有去除病因,才能使粒细胞恢复正常。 需要完善的检查:血常规、骨穿、边缘池 及储存池测定实验、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 体测定、风湿系列、叶酸、维生素B12水平 细胞遗传学检查及染色体分析等。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一)预防感染
1.在公共场所尤其当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 戴口罩,并注意皮肤、口腔和肛门清洁,去除 慢性感染病灶,如龋齿、牙龈炎、牙周炎等。 坚持复方洗必泰液等漱口可以有效防止感染, 便后清洗以及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有助于防止肛 周感染。 2.不主张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因易产生细菌耐药。 3.重度减少或粒细胞缺乏者,则宜采取无菌隔离 措施。
不充分抗炎治疗危害: 1.增加死亡率,不充分治疗是病死率高的 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分离到的病原菌对所使用抗生素不敏感。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四)升白治疗 主要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作用机制:1.促进粒细胞生成及释放; 2.增强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3.延长粒细胞寿命。
谢谢!
药物诱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抗癌药: 氮芥、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阿霉素等。 解热镇痛药: 氨基比林、安乃近、布洛芬等非甾 体抗炎药。 抗生素: 氯(合)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类药物、 链霉素、甲硝唑、利福平、异烟肼、万古霉 素、磺胺类等。 抗疟药: 奎宁、伯氨奎宁等 抗甲状腺药: 巯氧吡啶类、他巴唑、甲硫咪唑等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心得安、普鲁卡因胺等 降压药:利血平、肼苯大嗪、甲基多巴
发病机制
(二)粒细胞破坏: 1.免疫性: ①药物:氨基比林等 ②自身免疫病:SLE、Felty综合症等 ③遗传因素 ④特发性 2.消耗过多:严重的感染、过敏等 3.物理性破坏:恶组、脾亢等
发病机制
(三)分布异常 大量的粒细胞从循环池转移到边缘池或外 周组织,大多数原因未明,少部分见于严 重的感染、过敏、溶血、透析、内毒素等。 肾上腺素试验 每一种病因致病均可能包括多种发病机制
药物诱发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利尿药: 乙酰唑胺、双氢克尿噻等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巴比妥类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其他:左旋咪唑、甲氰咪胍、砷剂等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多发生在用药后5-7周, 但也可在数小时内发病,血常规特点:粒细胞减 少或缺乏,单核、淋巴、嗜酸性粒细胞等增多, 红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无明显改变。
感染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
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 胞增多症、流感、麻疹等。 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重 症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败 血症、粟粒型肺结核等 原虫感染:疟疾,特别是反复发作及伴脾肿大者。
作用机制:1.直接损伤骨髓;2.免疫损伤;3.继 发脾亢;4.在循环池分布不均;5.消耗过多。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二)寻找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 1.完善CT、彩超等检查,明确感染部位 2.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要完善皮肤、口咽、 血、痰、尿、大便及各种分泌物的细菌培 养,明确感染病原体。反复送检,提高阳 性率。
粒缺合并感染的治疗
(三)抗感染 伴有发热、败血症的粒缺患者,则应在完 善各部位的病原菌培养后,立即给予静脉 应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 使用原则:广谱、强效、足量、联合充分 抗炎,必要时联合抗真菌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杨朋定Leabharlann 义1.白细胞减少:外周血WBC<4.0×109/L。 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ANC) 绝对值<2.0×109/L
3.粒细胞缺乏症: ANC <0.5×109/L 。
发病机制
(一)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
1.骨髓损伤:药物、放射线、化学物质、血 液病等
2.成熟障碍:营养缺乏(叶酸、VitB12、Fe等 缺乏)、药物、遗传病(如慢性特发性ANC 减少症)、血液病(MD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