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概论
传统上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目小于1.5×109/L定义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一般按照中性粒细胞数目分为轻、中、重度。

临床也常将有着极高感染风险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小于0.2×109/L 状态称之为极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型中性粒细胞数目(×109/L)感染相关性
轻度 1.0-1.5 一般无
中度0.5-1.0 低
重度0.2-0.5 高
极重度<0.2 极高
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流行病减少症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不仅与粒细胞数目有关,海域骨髓储备功能、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有关。

决定患者是否会出现感染的因素不是循环中的粒细胞数目,而是是否能有足够多的粒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对抗潜在感染。

因此,骨髓储备(即是否具有正常的骨髓增生状态和正常的粒细胞分化成熟)是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是否会发生感染的决定性因素。

骨髓储备功能正常的粒细胞减少症(例如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等)患者,即使有较低的外周血粒细胞数目<0.5×109/L也不会出现感染;骨髓储备功能低的中重度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例如化疗后和骨髓衰竭性疾病等)是感染的高发人群。

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是感染的另一个重要预后因素。

有研究显示看,持续5天以上的粒细胞<0.2×109/L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接近100%。

感染部位和病原体:
感染常见部位有牙龈、口腔黏膜、皮肤和肛周皮肤等,持续重度患者还易出现血行播散性感染和肺部感染。

病原学以内源性病原为主,包括来自胃肠道和泌尿道的G—杆菌(假单胞菌为主)以及皮肤的G+杆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真菌(特别是霉菌)也是重度患者的常见病原体。

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一般不容易发生病毒和寄生虫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