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理(傅宝华)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理(傅宝华)
直接作用 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 损伤机制
直接电离 直接激发 化学键断裂 水的电离激发 水的辐解产物 和大分子反应
继发作用
是个漫长的过程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分类
确定性生物效应:
机体受射线照射后,若某一组织损失的细胞足够 大,而且这些细胞又相当重要,就会出现组织或器 官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 当照射剂量很小时,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为0, 若受照剂量高于某一水平(阈值)时,损伤的概率 很快增加到1(100%发生)。在超过阈值后,损伤 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越严重。 电离辐射这种生物效应称为确定性效应。只要超 过阈剂量,这种效应就一定会发生。
注: (a) 中子可以在体内诱发放射性 ;(b)包括γ射线辐照装置。
导致辐射损伤的辐射事故和核事故
应用领域 源或放射性核素 身体受照部位 可能损伤的人数
工业 消毒 钴-60、 铯-137 全身、手 1~3 探伤 铱-192、铯-137 手、其它部位 1~10 仪表测量 铱-192、铯-137 手、其它部位 1~2 医学 诊断X射线机 手、面部(眼晶体) 1~10 治疗钴-60、铯-137 全身、手及其它部位 1~10(极少情况 及加速器 下多于10) 研究 广谱源,包括反应堆 手、面部及其它部位 1~3(研究反应 堆可能多于3) 废源 钴-60、铯-137及其它源 手及其它部位 1~20(极少情 况下多于20) 核反应堆 裂变产物 全身、甲状腺 1~500(受到影 响的人数可能更多) 在这些照射途径中,辐射源或设施的直接照射对总剂量的贡献最大。应该强 调的是,γ探伤事故可能引起明显的辐射后果。在核事故时,放射性烟羽 可能是外照射的主要来源,而气载放射性物质,特别是碘的放射性同位 素,是甲状腺内照射剂量的主要来源。
各类事故情况下,如未采取适当的防 护行动,均可使人员受到难以控制的 照射。 从应急计划的角度考虑,根据事故的 严重性、损伤人数和辐射后果对事故 进行分类是有益的,如外照射、内照 射、放射性污染及它们的复合作用。
常见的辐射源和(或)设施及照射方式
组别 源和(或)设施 Ⅰ 核临界装置 反应堆 核燃料转换、富集、元件生产 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加工 核燃料后处理厂 Ⅱ 辐照装置 粒子加速器 X射线发生器 Ⅲ 密封源(完整)(b) 密封源(泄漏) Ⅳ 核医学实验室 体外测定实验室 Ⅴ 源的运输 Ⅵ 放射性废物(管理) 外照射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污染 有 有 有 有 有 (a)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混合照射 有 有 有 有 有 (a)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 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 别,负责有关国际信息通报工作。 第四十五条 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 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 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 采取救治措施。
二、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规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 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国家核应急预案 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卫监发 [2003]53号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 (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Z96-2002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l02-2007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l03-2007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l04-2002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l06-2002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 GBZll3-2002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 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l29-2002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166-2005 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 GBZ/T151-2002放射事故个人外照射剂量估算原则 GBZ/T 163-2004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远期效应医学随访规范 GBZ/T 170-2006 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GBZ/T 171-2006 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
医学应急处理
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
傅宝华
基本概念 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规和标准 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后果 医学应急准备 医学应急响应 医学应急计划 现场救援 核与放射事故案例
一、 基本概念
辐射
辐射是不需要介质参与而传递能量的一种现 象。根据辐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电磁辐射(宇宙线、γ射线、x射线、紫外 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电磁辐射仅有能量而无静止质量。 粒子辐射是高速运动的粒子,既有能量,又 有静止质量。如α粒子、电子、质子、中子、 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
随机性生物效应
受照后细胞的结局有三:
①细胞死亡;
②细胞未受损伤或损伤后修复正常。
③细胞发生变异但没有死亡,有可能形 成变异了的子细胞克隆,当机体免疫监控不健 全时,经过不同的潜伏期后,变异了的子细胞 克隆可能恶性变,发生肿瘤。
这种发生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照射 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 无关,不存在阈值的辐射生物效应称为随机 性效应。
中央编办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 的通知(中央编办法[2003]17号) 卫生部部门职责摘录: 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害评价 管理工作;负责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 机构的准入管理;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 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 故的医疗应急。
三、效应。 若这种变异在性细胞(精子或卵子),基因 突变的信息有可能传给后代,则称为遗传效 应,是另一种随机性效应。
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
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辐射种类、照射剂量、剂量率、分次照射、 照射部位、照射面积、照射方式
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种系的敏感性、发育个体的辐射敏感性、 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敏感性、
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
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分为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物质的电离: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从辐射吸
收能量而导致电子轨道上的一个或几个电子从基 态激发到脱离原子的现象称为电离。
非电离辐射:只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振动、
转动或电子在轨道上能级的改变,不能引起物质 的电离。
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外照射:辐射源位于人体外部,其射线作用于人体 内照射:辐射源(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 人体内进行照射 外照射的方式简单,较易防护 时间防护——缩短照射时间 距离防护——增大与源的距离 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 内照射情况复杂,防护较难 围封隔离 保洁去污 个人防护 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放射性废物处理
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温度、氧含量
放射防护原则
辐射防护管理目的: 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应用安全) 将随机性效应发生的几率降低到可以 接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防护最优化) 为达到上述目标,放射卫生应当以辐 射源的安全与防护管理为中心。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为了达到完全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水平的目的, ICRP提出了“辐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 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3项辐射防护的 基本原则。 辐射实践的正当性是其防护最优化过程 的前提,个人剂量限值是其最优化的约束条 件,因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辐射防护体系, 并为各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所采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发布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 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 施监督管理。 …… 第八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 位,应当事先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许可申 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 生机构,还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 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和功能 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在机体受照后,细胞内发生连续而复杂的变 化过程。其中原初作用十分重要,是生物损伤效 应的始动阶段。 射线照射后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 和电离,在10-18--10-12秒内完成;自由基产生、 化学建断裂等生化过程,则在1秒之内完成。生物 学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多在数小时内甚至数天内乃 至数月内才出现,这与照射剂量有关。
第三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第四章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第四十四条 辐射事故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
照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 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二)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 称为核事故;辐射事故是指密封或非密封辐射源 事故;这两种事故均可导致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 质向环境的释放失控。 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包括: (1)辐射源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辐射 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并将源取出,使源失去屏蔽, 造成本人和其他人员受照。 (2)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致辐射源丧失屏 蔽,或核燃料转换、富集过程中操作失误而发生 临界事故,使工作人员受到外照射。 (3)放射性物质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环境 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 (4)核辐射恐怖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