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备课策略
【摘要】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通过哪些策略才能使备课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呢?本文对此做了简
单分析。
【关键词】备课策略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78-0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说:“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
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也可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只花了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用全部的精力去备课之真谛。
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一节课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教师的准备工作(即备课)。
备课,对所有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备课无效,教学也必然无效。
在现实教学中,不认真备课,为了检查而应付备课、甚至不备课就走进课堂的教师屡见不鲜。
如果教师持这种工作态度走进课堂,只能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这样不但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根据目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认识和策略上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源”
教师备课,既不能单凭课本教材来编排教学内容,也不能“主次倒置”将“课本”当做“参考书的补充”来着手备课,更不能完全脱离课本的基本内容去另搞一套。
而应认真钻研教材,领悟教材本身的魅力,把教材系统地纳入到自己的认识中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第一,在钻研教材内容时,教师应进行思考:(1)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需要什么?(3)对学生来说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重要?
第二,在钻研教材内容时,教师还要考虑:(1)哪些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2)哪些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3)学生在哪些方面会有自己的看法等。
第三,在钻研教材内容时,要注意挖掘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教材、文本的主旨是什么?(要凸显设计教学,并做到水到渠成。
)。
备课时,教师若能明确地回答以上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再去探讨教材与学生之间生动活泼的接触点,进而去组织教材,设计教法。
这样才能称在为学生备教材,而不是为备教材而备教材。
要尽可能全面、深刻地熟悉教材,并注意课的前后联系,而不是仅仅孤立地备本节课,要灵活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这样才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
二确定重、难点,寻找“关键”处
在备课时,不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往往把“关键”这一环节给遗漏了,这是不对的。
因此,人们常说的“重点易找,难点难寻,关键被遗漏”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
“关键”是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它有一定的重要性。
第一,必须抓住本节课的重点,一节课的“重点”就是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核心,它可以从概念、理论、法则、公式或方法中去找。
第二,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同时,应努力寻找本节课的“难点”,其确定方法在于;一是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了解的又少的;二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隐蔽性较强,学生一时难以发现;三是某些知识在使用上灵活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四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较大,学生难以接受;五是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较强;六是知识内容较精深,学生很难理解等,以上所述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形成难点。
第三,在此基础上,应认真地确定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的突破口,其方法是:一是必须在找出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二是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三是“突破口”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所在部位,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运用启发式教学。
对于同一教材,重点和难点可能是相同的内容,也可能是不同的内容,构成难点会因人而异。
在备教材时,如果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寻找到关键,从关键处入手,攻克难点、解决重点,那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一定会予以高度重视。
三了解学生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条件
备课的根本是“备学生”。
备课是教师为了协助和促进学生凭借教材进行学习活动而展开的。
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师就没有备课权。
所以,备课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能深入地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将学生的体验、情感、态度渗透到整个备课中。
教和学需要用心、用情来体验,备课也是一样需要用心、用情来渗透的。
在了解的途径和方法上有:一是从学生的档案中了解学生,或直接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谈话进行了解;二是可以听取同学以及科任教师对该班学生思想、纪律、学习等情况的介绍以达到了解;三是利用召开有各方面学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上的意见和要求,同时进一步了解学生等。
教师只有从多方面并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四选择教法是准备和计划教学的手段
备课时如何选教学方法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备课时选择的教学方法不是随意的,而是教师教学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应思考将采取哪种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存在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把精力花在“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上。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因素而定;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工
作熟练程度等因素。
(1)对诸多方法至少应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在哪种条件下该运用哪种方法。
(2)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某种方法时,经常会遇到哪些问题?(3)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不同。
(4)应让学生领会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哪种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中“启发式”是它的核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会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
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选定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注重方法,不唯方法,倡导多元化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不仅仅指教师的教法,也包括指导学生的学法。
由于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才会对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起到一种示范作用,这种效仿和启迪对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五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最应该提倡的就是创设一种氛围,设置某种情景,使学生忘我的、兴致勃勃地中投入到那种愉悦的体验、探究之中。
这是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首先应该注意的。
如果说教学有艺术性的话,其艺术性就体现在这里;如果说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话,其主导作用也体现在这种氛围、情景的形成上。
六精心编写教案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
教案是经过教师认真备课和精心设计后写成的为课堂教学而准备实施的具体计划方案,也是证实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天然凭据。
有
人将其形象地称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
对备课这一环节,一些教师仍延续着抄袭课本、教材参考资料或用其他现成教案来备教案的做法,虽然抄写过程也是个熟知材料的过程,但不可取。
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教案“盗版式”的“拿来”已不再是新鲜事,电脑打印、复印代替了手写,教材还没有翻一翻,教案已备完了,此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
教师要想自己编写好一节课的教案,应在设计一堂课的基本思路和如何实施这一计划上下工夫。
在写教案之前,首先要构思并提出设想,包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关键在何处等。
另外,对一些技术细节在教案上要进行细化并加以体现,如复习哪些内容;采取何种形式提问哪些学生;怎样运用启发式把问题交代清楚;在解题中哪些学生易出错,如何防止,哪些地方学生易模糊,如何提醒;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等。
教案不仅是上好课的需要,也是为自己总结和研究教学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参考相关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自己的教案或讲义。
综上所述,备课是教师准备和计划教学的前奏。
愿广大同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平台,既不墨守成规,又要勇于超越。
寻觅“有效备课”的路径,创造真诚、深刻和丰富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