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作者:成一诺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6期(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07)【提要】博物馆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但我们的博物馆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方面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应该通过对学生免费开放、举办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的展览、提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各类教育活动并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等多种形式,使其成为青少年自觉接受教育的精神乐园。
【关键词】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我的家乡在陕西,这里是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地方。
由于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需要收藏和保护,许多博物馆应运而生。
据2006年的统计,全陕西省共有各类博物馆150多座,在我国内地(不含港、澳、台地区)2300余座博物馆的总量中占6.52%,是各省市平均拥有数76.7座的1.96倍。
这些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藏品数量和展览质量如何,都在收藏和保护文物,储存和展示历史文化遗存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响的博物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汉阳陵博物苑、法门寺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等。
由于规模大、特点鲜明、藏品丰富、陈列精美,很有吸引力,每年有几十万海内外观众参观,最好的能接待200多万人(如秦俑馆)。
观众中青少年学生约占25%-40%。
【sup】[1]【/sup】这些博物馆,既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这里,参观者通过观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和古代遗存,了解历史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这个过程中的辉煌创造,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享受愉悦、陶冶情操,甚至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人对于当代和未来的责任,产生净化思想和升华灵魂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明确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
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sup】[2]【/sup】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全社会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个人和群体。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文化、汲取知识、认识社会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接受这种形象化与直观性的教育。
可是,我们的学校与博物馆却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
从小学到中学,学校很少组织同学们参观博物馆。
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也只是看看展览、听听讲解,在走马观花之间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的博物馆,也很难见到适应青少年教育特点的内容和设施。
实际上,我们白白浪费了许多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来说都十分重要的博物馆教育资源。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和第二课堂呢?在此提出以下建议:一、博物馆应无条件地对青少年免费国有博物馆,应该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机构。
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博物馆还需要用门票收入作为运转和发展的必要补充的情况下,对旅游者和以休闲和欣赏为目的的成年人适当收取门票是必要的,而对于以接受教育为目的的学生,博物馆应该无条件地免费。
近几年,我国的很多历史类综合博物馆,如我家乡所在地西安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我就读的浙江大学所在地杭州的浙江省博物馆和各省(市)的省(市)博物馆都已实行免费开放,但还有许多遗址类、古建类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秦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等还没有免费。
在免费的博物馆,排队的长龙令人望而生畏。
收费的博物馆虽然也有对学生免费的规定,但只限于某些特定的日子,并附带有集体组织、提前预约等条件。
实际上,学生很难利用空闲时间随意地走进博物馆。
有一次,当我和几位同学利用假日去一个博物馆参观时,就因为不是由学校组织并没有事先预约而被拦在门外,白白失去了一次参观博物馆的机会。
既然我们的博物馆具有“教育机构”的性质,已经实行免费开放或有对学生免费的规定,就不应该再附带集体组织、提前预约等条件,而应该对所有持有效学生证的求知者敞开大门。
二、博物馆展览应对青少年有吸引力走进我们的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十分丰富、精美,但却很少涉及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人物活动,也很少用适合青少年学生理解的方式表现这些文物在古代的制作方法和用途,以及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技术内涵。
对于知识积累与感知能力还十分有限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来说,很难比较全面地理解这些文物所包含的信息并有所收获、受到启迪。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一个陌生事物仅凭听觉,接受率为15%;仅凭视觉,接受率为25%;听觉和视觉相结合,接受率为65%,大大超过前两者之和。
【sup】[3]【/sup】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学有所获,则应该使看展览和听讲解结合起来。
首先,博物馆的老师们在设计制作陈列展览时,应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需要,使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东西能够与我们学过的或正在学的教科书有所呼应,并用图表、绘画、模型、布景箱、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帮助我们理解展览的内容。
如果我们在博物馆能够看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形象化资料,能够看到古代工具和武器使用方法的多媒体演示,能够在声光电营造气氛的复原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能够在影院或剧场中看到对历史事件或展览内容的生动诠释,那对青少年应是很有意义的。
其次,博物馆的老师应该编写出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易于青少年学生听懂并记牢的讲解稿,保证给每一批学生观众讲解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我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一定会很浓厚,参观后的收获也会大得多。
三、博物馆应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我曾经询问过一些同学:“去博物馆干什么”?回答几乎是一致的:“看展览”。
的确,我们的绝大部分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仅仅是一排排展柜和柜中的一件件展品。
对于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成年观众,对这样的展览会有一定的兴趣,而对于好动贪玩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则显得有些枯燥。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触觉所接触信息的暂存时间,比视觉长20倍,比听觉长10倍。
信息暂存的时间越长,被加工的可能性越大。
具体到博物馆的观众,如果在看展览、听讲解的同时有所参与(触摸、实验、表演等),他们对博物馆所传输信息的接受率将大大提高。
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看了,我忘了;我听了,明白了;一动手,就记住啦!【sup】[4]【/sup】按照这样的观点,博物馆除了展示藏品、讲解介绍外,完全可以采用一些生动、活泼、可以参与的方式来提高青少年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使我们在轻松愉快的参观过程中接受博物馆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譬如,博物馆可以在展厅设置古代弓箭的复制品,让我们一试臂力;可以复制一组编钟,让我们尝试着敲出美妙的音响;可以让我们通过操作多媒体,操控一场古代战争,感受历史上血与火的洗礼;可以设置一个小小的陶吧,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古人的艰辛,并获得一件纪念品;还可以开辟一块场地,把小件文物复制品埋入土中,让我们按照田野考古的程序挖出地下宝藏,做一次小考古学家。
这样的博物馆,一定会充满魅力,成为我们向往的精神乐园。
四、博物馆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青少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合作。
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最大限度地配合学校教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各发达国家都将青少年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内容。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在它的专设机构中,有一个学生和教师计划办公室,每年制定严密的教育节目单,安排学生和教师的参观活动,学生和教师甚至可以参加博物馆藏品的研究。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教育部的工作人员除在馆内带领学生参观、传授知识外,还经常走进学校给学生上课或举办讲座、播放影视节目。
【sup】[5]【/sup】而这些接受了博物馆系统教育的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经常到博物馆为观众服务。
我们的博物馆和学校起码应该从这里得到三点启示:一是博物馆应当把学生教育当作体现自身教育功能的最主要内容。
除了充分考虑青少年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举办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外,还应该制定针对学生的全面教育计划。
其中应包括现场讲解、答疑,配合教学的专题报告,安排能够直接参与的体验活动,还可以尝试藏品研究、撰写参观感想和研究体会并择优在博物馆的报刊上发表;二是学校应把参观博物馆当作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要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最少参观一次博物馆,并撰写一篇相关的文章;三是建立馆校挂钩的长期合作关系。
博物馆的老师们应该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制作便携式展览走进校园,并举办相关讲座,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博物馆教育。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定期到博物馆承担讲解、服务工作。
优秀者可以追加学分或给予奖励。
博物馆的出现,如同学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它记录历史、隐喻未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和现代的标志和桥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早已有人评价:“博物馆是人类的终生学校”。
还有人预言:“21世纪是博物馆的世纪”。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的国度,也是一个博物馆众多的国家。
我们的博物馆和这些博物馆在国外展出的文物,曾经征服过整个世界。
可是,作为生活在这个国度之中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份得天独厚的资源。
有感而发,便写下了上面的文字。
【注释】[1][2][6]田静.博物馆工作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5:325,321,325.[3][4][5]楼锡祜.略论博物馆教育的参与.中国文物报,20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