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5、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人物的事迹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气势。
6、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分别是什么?
主观:思想斗争的折磨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练
8、写法(1)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2)从小到大: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
9、(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10、相关例子
A正面例子:“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1)“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2)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不仅经受奴仆之苦,还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
B反面例子:
(1)周幽王贪恋美色,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自食恶果,成为亡国之君。
(2)商纣王荒淫无道,宠幸妲己,最终失去民心和大臣门的拥护,为武王所灭。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
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
因:。
《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
2.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孟子认为做到以下三点才能成为大丈夫:
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这三条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3. 公孙衍张仪为什么不是大丈夫
公孙衍、张仪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是“妾妇之道”,他们为了个人私利,挑起天下战争,不以仁礼义为标准,所以不是大丈夫。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5.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6、怎样的现实意义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我们要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利益的的时刻,我们要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