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复习要点

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1、解释研究、研究方法论的内涵。

《辞海》研究定义——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埃思里奇研究定义——研究是获取和证实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探讨。

因此,研究是寻求解释(即寻求事件、现象、关系和原因的解释)的一个过程。

研究方法论是探讨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亦即是研究逻辑问题,阐明如何去规范做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是提高研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门学问。

2、何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的分类按功能的分类: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按研究目的分类:描述型研究(description research)、解释型研究(explanation research)和规范型研究(prescription research)。

按论证方法分类: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根据假设去寻求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

实证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眼光向下,寻找事实。

理论研究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或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

理论研究则眼光朝上,寻找公理、原理。

3、简述研究过程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提出研究问题第二步:明确研究目标第三步:计划和设计研究第四步:产生研究结果第五步:解释分析结果并引出结论第六步:研究结果的传播4、方法与方法论。

埃思里奇将方法定义为:“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工具或程序。

”埃思里奇将方法论定义为:“对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文献综述1、解释CSSCI、CSCD、SCI、SSCI的含义。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

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一种,许多国家和高校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

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由南京大学研制而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CSSCI的来源期刊或来源文献,不仅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而且将包括欧美等各国出版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

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于1989年,收录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千余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内容丰富、结构科学、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且完整,被誉为“中国的SCI”。

中文核心期刊: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体系: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大“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2、如何查找精品文献?从经济学辞典中找线索;从经济学专业手册(handbook)中找线索;浏览相关专著中的文献综述及目录;借助期刊数据库或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从名刊中寻名作;请专家介绍或借助同事交流获取名家名著信息。

3、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

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所研究的问题(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引言:撰写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有待解决的问题,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等。

要求一:文献综述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要求二:文献综述应有述有评。

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

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要求三:文献综述要突出“综述”,要分析归纳整理,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要求四: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和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

要求五:综述所引述的文献应有所选择,尽量是重要文献、经典文献。

4、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查找文献?Web of Science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包括三大引文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以ISI Web of Knowledge作为检索平台。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主页面进入时提供“简易检索”与“全面检索”两种选择。

简易检索共有三个检索入口:主题、人名、地名检索,简易检索的结果显示控制在100条以内。

全面检索则提供综合检索与引文检索两大途径。

综合检索是对来源文献的检索,共包括主题检索、著者检索、来源期刊检索和著者地址检索(著者地址检索可按机构名、城市名、国名甚至邮政编码检索)四大项,结果显示控制在500条之内;引文检索的入口包括被引文著者、被引文献(如被引期刊缩写、被引书名或被引专利号等,但不得超过20个字符)和被引文年代三项。

第三章研究问题的选择一、请谈谈硕士论文选题的注意要点。

1.从兴趣出发选择题目。

2.大范围调研,是选题的基础。

首先精读一两篇好的综述性文章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整体的把握。

然后大范围调研,大量阅读文献,熟悉你的研究对象,才能对课题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3.先广泛选题再逐渐明确。

选题前广泛浏览各种学术论文标题,帮助自己找到选题。

并了解可以得到相关资料,避免预先确定选题后而找不到研究资料导致的效率浪费。

谨防题目太狭隘,而无法找到足够数据。

4.难度选择与课题可行性。

论文选题难度应适中,难度的选择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研究资源进行选择和调整。

5.前沿性与现实意义。

3.不要把“论文选题”当“论文标题”。

且论文题目要具体到可以让人掌握足够的相关信息。

“论文选题”是确定研究的方向、范围、对象。

“论文标题”是在“论文选题”确定后,用文字符号对“论文主题”即论文的中心论点给予概括,即所谓点题。

4.要选择“科研领域的问题”中的“真实问题”中的“能解待解问题”作为选题。

谨防选择“非科研领域的问题”、“科研领域的问题”中的“虚假问题”和“真实问题”中的知识性问题(避免重复性研究)和无法解决的问题。

5.做好论文的文献检索和查新,做到查全和查准。

6.选题应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而不只是纯粹报告数据和信息。

7.公开做论文选题报告,规范选题报告书。

选题报告书在于对选题的目的和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水平、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新点、工作量、工作进度等进行说明和展现。

8.硕士论文选题的主要误区:不与导师沟通,盲目选题或过分依赖导师。

二、何为硕士论文的创新点?如何归纳?美国的菲利普斯教授把博士生论文的"独创性贡献"--创新,归纳为十五种类型。

硕士论文参照:1、在前人做出的独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前进;2、在导师提出的可能做出独创性成果的方向研究;3、在并非独创性的科研工作中提出一个独创性的方法、视角或结果;4、在证明他人的观点中表现出独创性(方法、途径等);5、对前人提出的假设的实证性研究,或提出新的实证性方法;6、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首次相关性研究,同样是独创性成果);7、使用已有的材料做出新的解释(对前人发现的现象、实验结果做出新的解释);8、在本国首次做出他人曾在其他国家得出的实验结果(被封锁的实验方法、科研成果);9、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10、为一个老的研究问题提供新证据;11、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四章理论建构一、理论的构成一般包括哪些部分?1、概念和变量。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理论建立在概念基础上。

概念反映事物成为自身并同其它事物区分的本质属性。

概念具有内涵(是什么)和外延(有哪些)两方面的特性。

概念化是将具体现象概括成抽象概念的过程。

变量是对于概念的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测量。

操作化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观测的)指标的过程。

2、命题和假设。

命题是用抽象概念陈述现象之间的关系;假设是将命题具体化和操作化。

3、机制或原理。

仅命题或假设不足以构成理论,理论更重要的方面是解释概念或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原因。

理论对人类行为、组织现象或过程提供根本的解释。

4、边界条件。

理论使用的对象是谁、在什么场合适用以及什么时候适用来界定理论的边界。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

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二、理论的建构的主要方法有哪些?1、深化。

指研究者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新成分,使得原理论更全面具体、更精确严谨,从而增加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2、繁衍。

指研究者从其他领域借鉴某个理论或思想应用到新领域。

3、竞争。

针对某个已经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与原理论做出针锋相对的解释。

新理论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展示原理论的重大缺欠,提出另外的解释甚至替代原来的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