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效提问,问出高效课堂论文

有效提问,问出高效课堂论文

有效提问,问出高效课堂
[摘要]: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类型原则
初中语文作文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长期以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影响,也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笔者认为关键的是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握住课堂提问的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类型
(一)判断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中,学生容易混淆和模糊的知识。

其基本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判断性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是对是非进行的判断。

如教师以问题“《创造学思想录》是法国作家罗吉尔·冯·奥赫的作品,对不对?”来进行提问,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家罗吉尔·冯·奥赫是美国的,当学生判断出对不对后,要及时给予补充。

(二)描述性问题。

这种类型针对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
感悟的相关语句的分析理解。

一般采用“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进行提问。

描述性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学生刚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

如在《故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我”回到故乡是看到的景象和心情,学生阅读课文1—5自然段后,以问题“‘我’回故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故乡怎么样?”等问题来进行提问。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就能根据阅读来进行回答。

(三)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的分析,进行逻辑推理,然后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是问题中较高层次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题,以问题“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为什么?”来引导学生。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分析菲利普夫妇在一开始急切盼望于勒的到来是因为他们
认为于勒能给他们带来金钱,而后来“躲于勒”是知道了于勒是穷人,于是就把菲利普夫妇只认金钱不认亲情嘴脸表现了出来。

然后又追根溯源来引导学生明白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金钱
至上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四)发散性问题。

此类问题是让学生多角度的来看待一个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教师通常以“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来进行提问。

发散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有明显作用。

同样是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当得到了“金钱关系”的主题外,教师以问题“如果从‘我’对叔叔的态度上来分析,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还可以怎么说?”“除了这些主题,你还有什么想法?”第一个问题是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个前提(“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而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

二、提问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杜郎口中学模式”的影响下,笔者也主张先学后教,教师首先以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去进行自学,然后来进行质疑,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和技能的达成。

如在(《诗经》二首)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题:1、什么是《诗经》?2、按配乐曲的性质《诗经》可以分为哪些类别?3、《诗经》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简单举例?来作为课前基础知识的预习目标,目的是为让学生了解《诗经》以及分类,课堂上通过提问、展示的方式来进行。

(二)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上客观的存在着差异,但教师面对的是班级这一个整体,问题的设置就要兼顾群体的同时照顾个体,从而保证通过问题让班级整体得到发展,个体也获得成长。

这将在下面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层次性原则中具体阐述。

(三)循序渐进和启发性原则。

即问题设置遵循由简而难的原则,教师问题的设置要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向深层次的问题深入,更具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回答,由表及里的进行挖掘。

如《变色龙》
教学时,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善变”。

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

”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

”最后教师提出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

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四)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教师的问题设置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来设置难度不一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以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为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以分析性和发散性问题为主。

如在《社戏》第一段的教学中,问题“课文的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语,它是全篇的中心主题思想,你能找到吗?”就适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问,而问题“这个词语又和小说的标题是什么关系?”则适于基础较好学生。

总之,问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纽带,根据一定的类型、原则和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提问,对促进学生更好掌握文本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极总结,以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来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
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潮:兴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
[2]刘爱萍: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j]
[3]刘翠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n]
[4]于重扬: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