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讲座
2012年5月10日
查哈阳农场初级中学刘海英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初中生的亲子沟通问题。
我们刚来到这个人间最先学会的一个词就是:妈妈!小时候我们习惯于依赖自己的父母,什么事情好象父母都能为自己解决!而上了初中你们迫切需要一种独立,于是妈妈的嘱咐成了唠叨,爸爸的批评成了废话,你们不再对父母的话“惟命是从”了,因为你们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渐渐的你们不愿与那些“过时”的家长说话,好象怎么说他们都不懂,他们永远也不懂得要理解你们!同样,也有家长这样反映:孩子小时候跟我们可亲了,有什么事情都跟我们说,可是上了中学,慢慢的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放学回来就直奔自己的小屋,除了吃饭就再也不出来了,什么话都不跟我们说,好像我们是他的敌人似的,真是令人苦恼。
看来,亲子沟通问题是困扰着我们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学生抱怨和家长难以沟通的同时,家长也正在为此大伤脑筋。
既然亲子沟通是我们家长和我们都愿意做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成为困扰家长也困扰我们的问题呢?
一、亲子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两代人的心理差异。
父母和子女产生矛盾,主要是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有一句外国谚语说:“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
”这形象的描述了两代人在心理上的差异。
具体来说,在思想观念上,子女比较开放,喜欢追求新事物,易于接纳新观念,有较大的创造性倾向,但稳定性较差,易变且多变,而父母则较为保守,讲求实际,不喜欢追求时髦;在行为方式上,子女爱突破传统习惯,讲究与时代接轨,灵活性强,喜欢按自己意愿行事,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往往冲动而急躁,而父母做事则谨慎、沉稳,讲求踏实,注重质量,不愿冒险,不喜欢做没把握的事。
第二,我们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十几岁的孩子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实在是太为迅猛了。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是在一夜之间就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于是恨不得再摇身一变,变得顶天立地,并且立刻翻身上马,去干一番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伟业。
于是,白日里走路也神驰之,心往之。
直等头撞到电线杆子上,才会幡然醒悟:原来天地依旧,眼下恐怕还得靠老爸穿衣吃饭,还得听老妈唠叨絮烦。
这样,便产生了一种叫作“渴望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的心理冲突和许许多多莫名的烦恼。
第三,有的家长工作较忙,或教育孩子的水平有限,也是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的原因之一。
那么,是不是说,家长和孩子之间这所谓的代沟就不可逾越了呢?实际上,跨越并非难事。
这里给同学们提几点沟通的建议以供参考。
二、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
(一)亲子沟通需要相互理解
只要不是极特殊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个父亲或母亲不了解自己孩子;同样,也没有一个孩子不了解自己的父母。
但是,“了解”只是知其然;只有“理解”,才能知其所以然。
比如,你爸爸妈妈光知道你星期天爱睡懒觉,叫你复习功课你却爱“磨洋工”,却不知道你自己想过一个怎样的双休日。
正因为他们没有对你内心的需求作一番深入的探寻,所以你才觉得他们的要求会令人不快。
可见,不被人理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反过来想一想,当父母对你提出某些合理的要求却不能被你理解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感到痛苦呢?
在双方都不能被理解,都感到有一种痛苦或烦恼的情况下,你和父母之间怎么能沟通呢?可见,互相理解是亲子沟通的重要前提。
而“理解”的具体方法就是我们常常讲到的“换位思考”。
当与父母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分歧时,不要一味地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应客观的分析、评价自己与父母双方面
的观点和出发点,心平气和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与错误,欣然接受父母的合理化建议,即使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不要和父母进行言语的冲撞,强硬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不信任自己或是不讲道理,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尽力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并通过协商,冷静处理等方法技巧性地解决分歧和冲突,尽可能缩小与父母之间的代沟。
(二)亲子沟通需要作出让步
“理解”,不是一句空洞的套话,不是一件漂亮的外衣。
亲子之间的“理解”更应该是一种情感的认同,是一种可以感受的温馨。
无论是父母对子女的“理解”,还是子女对父母的“理解”,都需要在行动上向对方表示出自己的默认、支持甚至是必要的让步。
正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种种观念上或习惯上的差距,才需要相互“理解”;而若能真正做到“理解”时,也就不应该固执己见,而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作出一定的妥协,改变一下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习惯,以表示对父母一方或子女一方的谅解和支持。
可以说,亲子之间没有让步就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三)亲子沟通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
有人说,真正的感情是毋需用语言来表达的。
其实,这只说对了事实的一半。
事实的另一半是,离开语言,心灵的沟通就少了一条重要的渠道。
正如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说:“语言就是一架延展机,永远拉长感情”。
尽管对为人父母者来说,他们对子女的爱从本质上说,只是付出,不是取得。
他们含辛茹苦,克勤克俭,把子女抚养成人,
并不是希望得到什么物质的回报,而只是盼望子女上进,能成为有出息的人才。
但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有付出,却无补偿,那就意味着生命活力的损耗与衰竭。
子女的冷漠只能导致父母的孤寂,且不说你称父亲为“过时的笨蛋”,就算你父亲一怒之下敲了你两个“爆栗子”,你就下定决心一个月不叫他一声“爸爸”,这对你父亲心灵的伤害将远比刀割肌肤要深重得多!也许你父亲会把因你的冷漠寡情而带来的凄凉永远埋藏在心底,但早晚有一天,你会为今天的自以为是和口无遮拦而深感羞愧!
“言为心声”。
不要吝惜自己爱的言辞,用你的亲情和真诚的感激去表达你的爱心,去反哺为你操劳半生的父母吧!从今天开始,试着对妈妈的提醒说句:“谢谢!”对爸爸的批评说声:“对不起!”用最简单的言语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我真诚地希望天下所有的青少年都与自己的父母和谐相处,充分地享受天伦之乐,愉快地学习,快乐地进步,直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