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问题研究
摘要:由于U形线在国际法上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因此我国人民在U形线
区域内主张的法律权益,都是在国际法的框架下行使的应有权力。
除了地域权利
和主权权利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拥有国际法上的历史性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
国所主张的海洋历史性权利体系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法理基础,其形成时间要
早于《公约》所确立的海洋权利体制。
历史性权利的范围包含了岛礁归属权与历
史性捕鱼权,南海断续线可以被视为岛礁归属线。
关键词: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构成要件
一、国际法上U形线的法律意涵
南海U形线最早出现于1914年,当时只包括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1933年,中国官方地图上的U形线发生了变化。
1935年,中国政府公布了南海四大群岛
132个岛礁的名称,并附上地图,其中包括曾母暗沙。
1936年又改U形线图,这
次将曾母暗沙归入U形线内。
1947年12月1日,中国政府正式确定U形线,将
南海诸岛更名,划归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管辖。
1948年2月,《中华民国行政区
划图集》正式出版,其中包括上述地图。
这是第一张包含南海分界线的中国官方
地图。
地图上最南端为北纬4°,包括曾母暗沙。
U形线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界定。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包括(1)U形线内各地理结构均为中国领土;(2)历史性水域界限;(3)历史性权
利界限;(4)线内海洋资源归属于中国。
根据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的相关理论,中国在U形线内拥有主权,也拥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主权权利和
管辖权。
此外,中国还享有U形线内的渔业权、航行权、资源开发优先权等历史
性权利。
”
1998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其中规定,“本法的规定不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的历史性权利。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立
法中使用了国际法上“历史性权利”的概念。
1992年,中国将南海某海域的石油
勘探权出租给一家外国石油公司,中国主张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针对越南1996年将南沙群岛地区的石油勘探权让给
一家外国公司,这种行为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
2008年,中国海监开始
在所有中国管辖海域(包括南海)上进行定期海上巡逻。
2009年,中国向联合国秘
书长递交外交照会,抗议越南、越南和马来西亚共同提出的外大陆架申请,并附
有南海U形图。
这些立法活动、经济活动和海上执法活动为中国对此的态度提供了间接证据。
中国从未放弃南海U形线,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以U形线为基础的法律主张。
中
国在U形线内主张的法律权利,都是国际法框架下的应有权利。
除了领土主权和
主权权利,中国还享有国际法上的历史性权利。
二、历史性权利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目前,国际法中“历史性权利”的含义并没有明确界定。
学术界认为,历史
性所有权包含在历史性权利中,即历史性权利分为所有权和其他特定权利;历史
性水域是历史性权利的一部分,而历史性水域包括历史性海湾和其他非海湾水域。
关于历史性权利的构成要件,国际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国际实践中存
在对这一权利构成要件的探索。
1962年,经国际法委员会请求,法律事务办公室
编篡部门出具的报告中列出了判定历史性水域的三项要素:首先是主张权利的国
家对该水域行使主权;其次是国家持续行使这项权利,使它发展成为通例;最后
要求其他国家认可该项权利。
基于此,国际法学者认为历史性权利主要包括以下
三项构成要件:(1)客体要素,即领土主权意义上的历史性所有权和未达到主
权性质的其他相关权利。
(2)历史性要素,是指主张国须长时间、持续地对某
一领土行使有效的管制,使其在该领域的权利得到逐渐巩固,不断强化。
(3)
国际社会要素。
历史性权利的形成不仅需要主张国自身的行动,还需要考虑到该
行为是否会影响相关国家的利益,以及能否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国际社会的
普遍承认是构成历史性权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的内容及主张依据
历史性权利的客体并非是单一性的,不仅包括历史性所有权,也包括其他相
关权利。
首先,中国对南海岛礁及相关海域拥有所有权: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古
代中国人民就对南海进行管辖,并在岛上建立庙宇,定期巡海。
此后,我国1947
年颁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宣布了对南海相关海域的主权。
虽然日本曾于
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一直在侵略我国的沿海及岛礁,但二
战结束后,1951年中国政府在《关于英美对日和约草案及旧金山会议声明》中指出:“日本应归还南沙群岛”,积极维护我国领土主权。
其次,中国对南海相关
海域还拥有历史航行权和捕鱼权等专属性权利: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在南海各岛
礁航行和捕鱼,流传于民间的《更路薄》中就有记录。
而且中国纳入南海岛礁的
地图先于《公约》中专属经济区规定的产生,根据《公约》中表明的对历史性权
利的尊重与维护,中国的历史性权利应受到保护。
(一)南海航道通行权
南海作为航行通道使用的功能,我国自古有之。
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能源
结构的调整,对进口能源特别是原油依赖度越来越强。
石油能源安全是我国能源
安全的重点,而南海通道是石油能源运输安全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
和国家稳定和国民经济。
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仍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75%左右,这些能源进口航线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而南海航道是
我国最重要的能源进口通道。
另外,东亚如日本、韩国、朝鲜等这些能源纯进口国,90%的石油输入都依赖此航道,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这也是自“南海仲裁案”裁决作出后,日本等国积极要求中国承认仲裁结果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南海渔业资源捕捞权
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中明确记载了南海及其诸岛有我国先民的活动。
《更路薄》是我国古代沿海渔民在航海时用来记录里程和时间的书籍,其中具体标明了先民
船只航行到西沙、南沙、中沙各岛屿的主要航线,并记录了岛礁特征以及渔业物
产资源情况。
这既能作为我国渔民在南海海域活动最直接的证据,也是对我国拥
有历史性捕鱼权的有力补充。
近年来,外媒指责中国渔民的捕捞行为所谓“非法
捕鱼”,有的被他国海监船或执法船驱赶,有的被他国警方携人带船扣押,从罚
款到监禁不等。
探寻原因,就是这些争端多发生在与邻国存在主权争议的海域。
(三)历史性海底能源所有权
我国由于资金,技术以及国内政策等原因,对南海深水区油气田的开发始于
21世纪初。
虽然起步较晚,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周边国家对我国南海地
区的觊觎,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解决与周边国家领土与资源争端的新思维——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这一方针政策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
言第一句所载明的“本着以相互谅解和合作的精神解决与海洋法有关的一切问题
的愿望”的精神相契合。
然而,现实中,越南、菲律宾等国无视我国的抗议,加
紧抢占南海争议海域和岛礁;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持续进行着油气资源
开发,并通过直接和间接合资的方式,邀请西方石油巨头合作开采南海油气资源,域外势力的介入使得南海海底能源所有权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四、结语
中国南海海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导致周边国家和我国海洋权益争议的主
要对象。
自古以来,我国从未放弃对南海及其岛礁相关海域的管辖权,积极倡导“九段线”以内海域的历史性权利。
为此,我们仍需加强历史权利的法理研究和
实践探索,坚决维护我国在南海海域的历史权利,增强海洋力量,提高海洋国际
竞争力。
作者简介:张亚楠(1999-11),女,回族,宁夏银川人,西北政法大学
202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