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大手段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

十大手段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

十大手段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榆次第一职业中专学校秦文良中学生写作,语句干瘪,内容空洞,可以说是通病,那么怎样让语句生动起来呢?每当读到名著中精彩的篇章,时文中美妙的语段,诗词中动人佳句时,我们常常为之叹服,细细品味,深深思索这其中的奥妙。

以下十大手段可以让你的作文文采飞扬。

第一,善用修辞。

精美的文章中多用修辞;高明的作家,无不是善用修辞的能手。

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通过联想、想像,达到身临其境的美妙境界。

请看一首流传于湖南的民歌爱你爱你真爱你,恨你恨你真恨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睛上,把你画在砧板上,整天整眼都看你!刀刀剁你剁死你!采用了反复的修辞,体现出主人公爱之切、恨之深的心理;还采用了对比的修辞,主人公先爱后恨的感情自然而又夸张,人物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

1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

例. 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你带的孩子又脏又瘦,人家带的孩子又白又胖。

修改后:你也带孩子,人家也带孩子,怎么你带的就跟才从垃圾堆里拣出来的,人家带的就像才剥壳的鸡蛋心子,又白又胖又光鲜例.仿照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魅力是1.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势,魅力是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魅力是迈克尔·乔丹的临空灌篮,魅力是巴蒂斯图塔的飞脚抽射;魅力是白石老人的虾,魅力是悲鸿先生的马……2.魅力是六弦琴上流动的音符,魅力是调色盘里翻飞的油彩;魅力是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魅力是李清照低吟“寻寻觅觅”;魅力是球王贝利灵巧的脚,魅力是拳王泰森刚劲的拳……例(1)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2)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很显然,第二句话要比第一句生动形象,那是因为第二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3)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4)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第二句比第一句要生动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作家老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5)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务,使我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6)妈妈被病魔夺走了,离开了我,离开了多病的爸爸,亲人离散,几万元的债务,一下把一个温馨的家掷入黑沉沉的冰窟。

(5)(6)两句比较,前者显得平淡,后者因为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庭的巨大灾难,“象一个黑沉沉的冰窟”。

2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子气势贯通,增强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如,(7)中国发生了内战,到处是有组织的激动,有领导的对战,有秩序的混乱。

(8)何等动人的一页又页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是空谷幽兰,是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这两句话,前一句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描写,后一句话是作家徐迟面对陈景润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所用的草纸而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两句话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不仅气势连贯,简直是奇妙的文学语言,极富感染力。

3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可以使句子精炼,富有表现力。

例如,(9)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阅历丰富,胸中自有丘壑。

(10)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后一句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子显得十分精练。

古代人们上私塾,其中有一门功课,就是对对子。

对对子特别能锻炼一个人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我们知道古代的一些名家名篇,多有名联佳句。

律诗、绝句中当然是少不了的,就是一般的文章中,也不乏妙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衔远山,吞长江”,“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用词约,而意境深,对联之作用可见一斑。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仗工整,词句凝炼,寥寥数语,勾画出陋室的特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善于使用“引用”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旁征博引。

“夸张”的修辞方法,浪漫主义作家特别钟爱。

李白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非夸张的手法是难以达到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的。

总之,修辞方法很多,各有各的妙用,不一而举。

第二,讲求句式的变化,可以使句子由呆板变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

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月光如水,水如天。

静静的夜,柔柔的月光,我站在花儿的面前,凝视着,花儿无语,我也无语。

毋庸说什么,无须想什么,就这样,很美,很静----- 月,晶莹如玉珠,月亮如明镜。

如同一个透明的使者用自己透明的翅膀挥来飘渺的银纱。

看,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如同小小的精灵,用自己灿烂的光芒点缀着这迷茫的夜空。

例如,(11)杭州的春天是美丽的,瑞士的夏天也是美妙的,济南的秋天是凉爽的。

(12)上帝把美丽的春天留给杭州,将艺术的夏天赐给瑞士,而把凉爽的秋天送给济南。

例(11)是一般的陈述句,例(12)是把字句,因为句式的变化,表达效果迥异。

后一句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富有情彩,具有了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再如,(13)夏夜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小溪旁,在轻柔的夜风中纳凉,在炎热中小溪给人们消暑,在干旱时小溪赐予人们甘霖,家乡人民感谢你,小溪。

(14)古老而年轻的小溪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敞开温柔的胸脯,在炎热中给人们消暑,在干旱时赐予人们以甘霖,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家乡人民。

例(13)段中都是一般的陈述句,显得平淡。

例(14)段,用了感叹句、把字句、设问句,句式变化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化平淡为神奇。

第三,善用描写,增加修饰成分,使原本干瘪的句子变得丰满而有韵味。

对一个人来说,“七分长相三分打扮”。

对一个语句来说,修饰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写记叙文除了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起因、经过结果外,也要进行具体描写,在适当处加入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警策语,做到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用抒情和议论来揭示主题,这就如同画龙点睛一样,让文章更加灵动,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修改前: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

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

父亲将孩子向玛丽亚小姐作了介绍。

修改后: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神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

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

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的哨声,挺胸抬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站成整齐的一列。

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

父亲从尾到头巡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

煞有介事地纠正着孩子的动作……修改前: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修改后: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

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

我只好勉强的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

黄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

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吗?例如,(14)儿时的我在不知书为何物的时候,竟会被那纸订成的书所吸引。

(15)儿时的我在呀呀学语尚不知书为何物的时候,竟会被那印满美丽的汉字、用一张张浸满墨香的纸订成的书所吸引。

两句话比较,后者比前者增加了修饰成分:“呀呀学语”、“印满美丽汉字、用一张张浸满墨香的”,把我幼年开始爱书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例文《我的一天》修改前:我的一天慌慌张张的早晨“铃……”揉揉朦胧的睡眼,习惯性地坐起,迷迷糊糊地到处摸索,寻找昨晚不知被我蹬到了何处的小熊……忽闻屋外一声大喝:“快迟到了!”我猛地惊醒,风驰电掣般地跑到洗手间,解决完洗漱问题,拽上书包就跑……还好,我满头的汗水没有付之东流,总算没有迟到。

劳累饥饿的中午“叽咕……”“唉,为什么总是感觉饿的时候才会想起没吃早饭?”脑子里一连串的问号终究填不饱空空如也的肚子。

“叽咕……叽咕……”哈欠伴着我数下课铃的倒计时,也惟有这样,我才能体验到红军长征时的艰辛。

放学后,回到家中,一阵香气把我招引到了餐厅。

饭桌上一盘红烧肉逼近了我泛绿的眼睛,便饿虎扑食般扫荡一光。

舔舔嘴唇,“五体投地”,鼾声大作。

一切为了下午,为了下午的一切,养养精神,作业晚上再说吧。

疲惫不堪的晚上经过一下午的灌输,作业可谓漫天大雪。

“可作业终归是作业,它总会完成的。

”这时我不得不佩服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眼皮打架,一声叹息终于完成了如山的作业。

看看表,已是深夜。

※升级点拨※作者选取早晨、中午和晚上三个有代表性的片段,来表现“我”一天的忙碌、疲惫和无奈,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尚欠生动,这篇习作离一类卷还差那么一步,即“画龙”还可以,但缺少“点睛”之笔。

※修改建议※在结尾处补写一段,或直接议论,或引用歌词,或描写心理,或借用人物语言……以此揭示主题,表达作者的愿望和要求。

对一些过于抽象概括的段落作一些修改,使之更加细腻生动。

修改后:我的一天慌慌张张的早晨“铃铃铃……”揉揉朦胧的睡眼,习惯性地坐起,迷迷糊糊地到处摸索,寻找昨晚不知被我蹬到了何处的小熊……忽闻屋外一声大喝:“快迟到了!”我猛地惊醒,一看闹钟,5点40了!立即慌慌张张地跑到洗手间,手忙脚乱地刷牙洗脸梳头,然后拽上书包就往外跑……还好,我满头的汗水没有白流,总算6点钟的早自习没有迟到。

劳累饥饿的中午“咕咕咕……”“哎呀,是不是还没有吃早饭?才上第四节课呀!”“唉,为什么总是感觉饿的时候才会想起没吃早饭啊?”脑子里一连串的问号终究填不饱空空如也的肚子。

“咕……咕……”“哈……哈……”饥饿与劳累齐飞,饥肠共哈欠一体。

惟有这时,我才能体验到红军长征时的艰辛。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学,回到家中,发现妈妈已经做好了饭。

一阵香气把我招引到了餐厅。

饭桌上一盘红烧肉勾住了我泛绿的眼睛,于是狼吞虎咽,也顾不得淑女家训了,很快便风卷残云,将红烧肉扫荡一空。

舔舔嘴唇,转身冲向卧室“五体投床”,头一靠枕,立即鼾声大作。

疲惫不堪的晚上“唰唰唰……”课外作业多得要命,我的钢笔在卷子上写得飞快。

“作业再多也不怕,总会完成的。

相关主题